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自然地理論文 >

山東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遺跡質疑

發(fā)布時間:2022-02-10 03:04
  近年來,有關山東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遺跡"時有報道,使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再起紛爭。為作澄清,通過實地考察對業(yè)已報道的"古冰川遺跡"進行質疑,指出其列舉的"冰磧壟""古冰斗""擦痕""顫痕"等不符合冰川地貌證據(jù)的專有屬性和判別標準,冰期劃分和雪線重建不符合科學發(fā)現(xiàn)與科學事實確證所需的充分條件,即不滿足"將古論今"、地貌組合三要素系統(tǒng)配套、成因-環(huán)境一致性的判別原則和方法。因此認為,山東中低山丘陵不存在第四紀冰川遺跡。部分學者提出"低海拔型古冰川"的論斷,是基于例外主義的泛冰川論,必然會引致"雪球地球"事件進而顛覆第四紀為靈生紀的科學基礎。 

【文章來源】:地理科學. 2019,39(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山東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遺跡質疑


典型冰川擦痕和蒙山非冰蝕擦痕比較

冰川平衡線,末次冰期


000m)向東延伸來否定山東中低山丘陵發(fā)育冰川的可能性,僅利用中國東部中低山地末次冰期雪線和同一緯度日本的末次冰期雪線的研究結果,即可證偽山東半島所謂“低海拔型雪線”。郭良等認為,“束住嶺冰期”嶗山的雪線高度在海拔720~750m[27];《發(fā)現(xiàn)》一文劃定的“蒙山冰期”雪線,海拔高度為700m,兩者可謂如出一轍。但它們不僅與根據(jù)太白山(107°45′37″E,33°57′27″N)、臺灣雪山與南湖大山(24~25°N)以及長白山(127°59′E,42°06′N)確切冰川遺跡和年代學資料重建的中國東部末次冰期雪線[30](圖3)相差甚大,而且按這種“低海拔型雪線”推論,必然導致“雪球”結果而顛覆第四紀為人生紀或靈生紀的科學基矗中低緯度山地能否發(fā)育冰川主要看山體高度是否達到與當時冰期氣候相耦合的高度。山東中低山丘陵所處緯度決定了絕大部分地區(qū)夏季均溫遠超過0℃,現(xiàn)代冰川只能靠垂直溫度梯度效應來抵消夏季升溫,故冰川只能發(fā)育在高海拔山地。施雅風先生曾指出,李乃勝等推算末次冰期冰川平衡線是850m,其依據(jù)是已被日本學者Y·Ono與T·Naruse研究否定了的日本末次冰期冰川平衡線推得的[30]。冰川平衡線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帶性規(guī)律,與周圍環(huán)境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氣候環(huán)境特征的總體反映。根據(jù)臺灣雪山、南湖大山和長白山確切冰川地貌及其年代學資料推算,臺灣高山末次冰期冰川平衡線為3500~3600m,緯度稍高的長白山約為2200m。那么根據(jù)地理緯度,蒙山(35oN)末次冰期時理論冰川平衡線高度大約接近2800m,高出蒙山龜蒙頂近1700m。又如,與蒙山地理緯度相近的日本富士山(35°21′28.8″N),主峰海拔3776m,未發(fā)育現(xiàn)代冰川,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且后者的年降水量大于前者。日本學者曾經(jīng)根據(jù)古冰斗、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極海洋型冰川是什么冰川——與景才瑞先生商榷[J]. 李吉均,周尚哲.  冰川凍土. 2018(01)
[2]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判別標準與方法問題——兼論蒙山巨礫堆積堤之成因[J]. 王乃昂,戴霜,張律呂,余鶯瀟,于昕冉,田璐,尹麗穎.  冰川凍土. 2017(06)
[3]山東蒙山第四紀冰川遺跡光釋光測年研究及冰期劃分與對比[J]. 王照波,張劍,王江月,張盈松,卞青,郭啟鵬.  地質論評. 2017(03)
[4]山東蒙山第四紀冰川組合遺跡的發(fā)現(xiàn)及初步研究[J]. 王照波,卞青,李大鵬,王金玉,劉彩玲,郭啟鵬.  地質論評. 2017(01)
[5]錯誤的“冰臼”成因說[J]. 蘇珍,蒲健辰,趙井東.  地質論評. 2017(01)
[6]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第四紀冰川最新研究[J]. 周尚哲.  冰川凍土. 2012(05)
[7]山東魯山混合巖表面發(fā)現(xiàn)第四紀冰川剝蝕的直接證據(jù)——顫痕[J]. 呂洪波,徐興永,易亮,李萍.  地質學報. 2012(03)
[8]中國第四紀冰川演化序列與MIS對比研究的新進展[J]. 趙井東,施雅風,王杰.  地理學報. 2011(07)
[9]花崗巖石林(阿斯哈圖)——一種新的地貌景觀[J]. 錢方,何培元,郝治.  地質力學學報. 2000(01)
[10]河北、內蒙古中低山區(qū)發(fā)現(xiàn)罕見的冰臼群[J]. 韓同林,勞雄,郭克毅.  地質論評. 1999(05)



本文編號:361813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61813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ba6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