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11-28 03:49
為探究不同海拔梯度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化學計量特征,闡明其對海拔的響應規(guī)律,從而有效指導杉木人工林的生產(chǎn)。在安徽省金寨縣天馬國家自然保護區(qū)選取了4個海拔梯度(750、850、1 000、1 150 m),測定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并分析化學計量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土壤0—10 cm有機碳、全氮、全磷質量分數(shù)為42.15、2.51、0.92 g·kg-1,均高于我國平均土壤有機碳、全氮、全磷質量分數(shù);土壤C/N比為17.01,高于全國土壤平均值,土壤C/P比為43.59,N/P比為2.63,兩者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海拔升高不同土層土壤有機碳、全氮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而土壤全磷呈現(xiàn)先升高后減低的趨勢;隨海拔增加不同土層土壤碳氮比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碳磷比和氮磷比呈現(xiàn)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海拔土壤有機碳、全氮、全磷、碳磷比和氮磷比均呈降低趨勢,而土壤碳氮比在不同海拔間變化趨勢不一致;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呈極顯著正相關,有機碳和全磷、全氮和全磷顯著負相關;土...
【文章來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20,2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不同海拔土壤的有機碳、全氮、全磷含量
對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機碳、全氮、全磷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土壤有機碳與全氮、全氮與全磷元素之間存在極顯著的相關關系(P<0.05),有機碳與全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P<0.01)。其中,有機碳和全氮之間呈現(xiàn)良好的線性擬合關系(R2=0.958),二者幾乎同步變化,有機碳和全磷(R2=0.06)、全氮和全磷(R2=0.08)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線性擬合程度較低(圖3A,3B,3C)。土壤有機碳與C/P比和C/N比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其中,有機碳和C/P比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線性擬合度較高,與C/N比呈線性負相關但相關系數(shù)較。煌寥廊着cC/P和N/P比之間存在極顯著負相關關系(P<0.01),兩者線性擬合度相近;全氮與N/P比之間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1),曲線擬合度高,與C/N比呈線性負相關擬合度弱(圖3D,3E,3F)。
土壤養(yǎng)分的空間分布呈現(xiàn)一定的海拔梯度特征(呂世麗等,2013),本研究區(qū)不同海拔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隨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與趙維俊等(2016),張廣帥等(2016),陳曉萍等(2018)研究(隨海拔升高碳氮含量升高)結果不一致。這是因為750 m海拔范圍內,林分密度較小,土壤含水量高,樹木生長好(表1),林地光照與通氣狀況良好,凋落物與根系分解過程誘導形成的微生物區(qū)系豐富(李丹維等,2017),導致該海拔范圍內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比其他3個海拔高。從850 m海拔開始,土壤有機碳、全氮隨海拔升高而增加,主要是因為海拔升高,溫度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對有機碳氮的礦化作用減弱,從而導致土壤養(yǎng)分增加(張廣帥等,2016)。另外,隨海拔升高,含水量增加(表1),有利于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土壤養(yǎng)分增加的另一原因。全磷含量隨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850 m海拔范圍內土壤全磷顯著高于其他3個海拔(P<0.05),可能與該海拔范圍內成土母質有關。3.2 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熱帶不同林齡杉木林葉-根-土氮磷化學計量特征[J]. 陳安娜,王光軍,陳嬋,李淑英,李維佳. 生態(tài)學報. 2018(11)
[2]武夷山不同海拔黃山松細根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對土壤養(yǎng)分的適應[J]. 陳曉萍,郭炳橋,鐘全林,王滿堂,李曼,楊福春,程棟梁. 生態(tài)學報. 2018(01)
[3]黃土高原不同年限刺槐土壤化學計量特征分析[J]. 任璐璐,張炳學,韓鳳朋,張興昌.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2)
[4]云南元謀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對車桑子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及土壤特性的影響[J]. 王雪梅,閆幫國,趙廣,史亮濤,劉剛才,方海東.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7(03)
[5]秦嶺中幼林齡華北落葉松針葉與土壤的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牛瑞龍,高星,徐福利,王渭玲,王玲玲,孫鵬躍,白小芳. 生態(tài)學報. 2016(22)
[6]天山北坡植物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垂直地帶性[J]. 謝錦,常順利,張毓?jié)?王慧杰,宋成程,何平,孫雪嬌. 生態(tài)學報. 2016(14)
[7]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李丹維,王紫泉,田海霞,和文祥,耿增超. 土壤學報. 2017(01)
[8]三峽庫區(qū)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賈國梅,何立,程虎,王世彤,向翰宇,張雪飛,席穎.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4)
[9]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白小芳,徐福利,王渭玲,趙亞芳,王玲玲,孫鵬躍.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5(06)
[10]祁連山青海云杉林葉片—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趙維俊,劉賢德,金銘,張學龍,車宗璽,敬文茂,王順利,牛赟,齊鵬,李雯靖. 土壤學報. 2016(02)
本文編號:3523644
【文章來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20,2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不同海拔土壤的有機碳、全氮、全磷含量
對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機碳、全氮、全磷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土壤有機碳與全氮、全氮與全磷元素之間存在極顯著的相關關系(P<0.05),有機碳與全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P<0.01)。其中,有機碳和全氮之間呈現(xiàn)良好的線性擬合關系(R2=0.958),二者幾乎同步變化,有機碳和全磷(R2=0.06)、全氮和全磷(R2=0.08)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線性擬合程度較低(圖3A,3B,3C)。土壤有機碳與C/P比和C/N比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其中,有機碳和C/P比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線性擬合度較高,與C/N比呈線性負相關但相關系數(shù)較。煌寥廊着cC/P和N/P比之間存在極顯著負相關關系(P<0.01),兩者線性擬合度相近;全氮與N/P比之間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1),曲線擬合度高,與C/N比呈線性負相關擬合度弱(圖3D,3E,3F)。
土壤養(yǎng)分的空間分布呈現(xiàn)一定的海拔梯度特征(呂世麗等,2013),本研究區(qū)不同海拔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隨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與趙維俊等(2016),張廣帥等(2016),陳曉萍等(2018)研究(隨海拔升高碳氮含量升高)結果不一致。這是因為750 m海拔范圍內,林分密度較小,土壤含水量高,樹木生長好(表1),林地光照與通氣狀況良好,凋落物與根系分解過程誘導形成的微生物區(qū)系豐富(李丹維等,2017),導致該海拔范圍內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比其他3個海拔高。從850 m海拔開始,土壤有機碳、全氮隨海拔升高而增加,主要是因為海拔升高,溫度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對有機碳氮的礦化作用減弱,從而導致土壤養(yǎng)分增加(張廣帥等,2016)。另外,隨海拔升高,含水量增加(表1),有利于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土壤養(yǎng)分增加的另一原因。全磷含量隨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850 m海拔范圍內土壤全磷顯著高于其他3個海拔(P<0.05),可能與該海拔范圍內成土母質有關。3.2 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熱帶不同林齡杉木林葉-根-土氮磷化學計量特征[J]. 陳安娜,王光軍,陳嬋,李淑英,李維佳. 生態(tài)學報. 2018(11)
[2]武夷山不同海拔黃山松細根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對土壤養(yǎng)分的適應[J]. 陳曉萍,郭炳橋,鐘全林,王滿堂,李曼,楊福春,程棟梁. 生態(tài)學報. 2018(01)
[3]黃土高原不同年限刺槐土壤化學計量特征分析[J]. 任璐璐,張炳學,韓鳳朋,張興昌.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2)
[4]云南元謀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對車桑子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及土壤特性的影響[J]. 王雪梅,閆幫國,趙廣,史亮濤,劉剛才,方海東.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7(03)
[5]秦嶺中幼林齡華北落葉松針葉與土壤的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牛瑞龍,高星,徐福利,王渭玲,王玲玲,孫鵬躍,白小芳. 生態(tài)學報. 2016(22)
[6]天山北坡植物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垂直地帶性[J]. 謝錦,常順利,張毓?jié)?王慧杰,宋成程,何平,孫雪嬌. 生態(tài)學報. 2016(14)
[7]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李丹維,王紫泉,田海霞,和文祥,耿增超. 土壤學報. 2017(01)
[8]三峽庫區(qū)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賈國梅,何立,程虎,王世彤,向翰宇,張雪飛,席穎.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4)
[9]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白小芳,徐福利,王渭玲,趙亞芳,王玲玲,孫鵬躍.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5(06)
[10]祁連山青海云杉林葉片—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趙維俊,劉賢德,金銘,張學龍,車宗璽,敬文茂,王順利,牛赟,齊鵬,李雯靖. 土壤學報. 2016(02)
本文編號:35236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5236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