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道口牧場不同類型防護(hù)林的枯落物水文效應(yīng)
發(fā)布時(shí)間:2021-06-26 16:28
以承德市圍場縣御道口牧場4種不同類型(落葉松、樟子松、落葉松和樟子松混交林、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防護(hù)林為研究對象,采用樣地調(diào)查和室內(nèi)浸泡法,對其枯落物的水文效應(yīng)進(jìn)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各種類型防護(hù)林的枯落物蓄積量的范圍為5.42~24.59 t/hm2,其中落葉松蓄積量最大,為24.59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蓄積量最小,為5.42 t/hm2,且4種林分類型的半分解層蓄積量均大于未分解層;平均最大持水量規(guī)律為落葉松(16.61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4.80 t/hm2)>樟子松(10.22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9.99 t/hm2);平均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為落葉松(427.0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6.30%)>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60.88%)>樟子松(303.13%);有效攔蓄量規(guī)律為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74.65 t/hm2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學(xué)報(bào). 2019,33(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各林分不同枯落物層的總攔蓄量和攔蓄率
由圖2可知,平均最大持水量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即落葉松(16.61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4.80 t/hm2)>樟子松(10.22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9.99 t/hm2),其中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的平均最大持水量與其他2種林分之間差異顯著,樟子松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平均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為落葉松(427.0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6.3%)>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60.88%)>樟子松(303.13%),樟子松與落葉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2.2.2 枯落物的持水過程分析
枯枝落葉層的持水性能取決于枯落物的組成、數(shù)量和分解程度[14]。由圖1可知,在最大持水量中,未分解層呈現(xiàn)的規(guī)律為落葉松(14.32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2.80 t/hm2)>樟子松(9.91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8.50 t/hm2),4種林分之間無顯著差異;半分解層呈現(xiàn)的規(guī)律為落葉松(18.90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6.80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11.48 t/hm2)>樟子松(10.53 t/hm2),落葉松與樟子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在最大持水率中,未分解層的最大持水率之間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即落葉松(398.10%)>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6.6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32.04%)>樟子松(297.49%),樟子松與落葉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半分解層的最大持水率表現(xiàn)為落葉松(455.93%)>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5.97%)>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89.72%)>樟子松(308.77%),落葉松與樟子松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由圖2可知,平均最大持水量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即落葉松(16.61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4.80 t/hm2)>樟子松(10.22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9.99 t/hm2),其中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的平均最大持水量與其他2種林分之間差異顯著,樟子松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平均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為落葉松(427.0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6.3%)>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60.88%)>樟子松(303.13%),樟子松與落葉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沿壩地區(qū)3種混交林枯落物層與土壤層水源涵養(yǎng)能力[J]. 楊良辰,張楠.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3)
[2]自然保護(hù)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wù)價(jià)值評估研究進(jìn)展[J]. 杜金鴻,劉方正,周越,張立博,馮春婷,王偉. 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 2019(09)
[3]冀北山區(qū)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對枯落物層和土壤層水文特征的影響[J]. 宣立輝,佟彥國,張軍,谷建才,黃冬梅. 林業(yè)與生態(tài)科學(xué). 2019(01)
[4]壩上高原楊樹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養(yǎng)功能退化[J]. 孫立博,余新曉,陳麗華,賈國棟,常曉敏,劉自強(qiáng). 水土保持學(xué)報(bào). 2019(01)
[5]大通縣退耕還白樺林枯枝落物和土壤持水效應(yīng)[J]. 張更權(quán).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 2018(31)
[6]塞罕壩3種林分類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 周福成. 林業(yè)與生態(tài)科學(xué). 2018(04)
[7]渾河源頭水源涵養(yǎng)林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J]. 彭云蓮,金兆梁,呂剛,凌帥,黃鑫春,鄭洋,董亮,杜昕鵬,王道涵.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bào). 2018(05)
[8]承德市第三鄉(xiāng)林場不同林分類型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J]. 郭宇嘉,牛慶花,陸貴巧,谷建才. 水土保持通報(bào). 2018(03)
[9]冀北地區(qū)典型林分枯落物層與土壤層的水文效應(yīng)[J]. 宣立輝,康凡,谷建才,黃冬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10]不同密度楊樹人工林的林地涵養(yǎng)水源功能研究[J]. 柳曉娜,賈國棟,余新曉. 環(huán)境科學(xué)與技術(shù). 2017(10)
碩士論文
[1]隴東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枯落物層和土壤層生態(tài)水文功能研究[D]. 景貫陽.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2017
[2]青海高寒區(qū)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和枯落物的水文功能研究[D]. 曹恒.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 2014
本文編號:3251675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學(xué)報(bào). 2019,33(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各林分不同枯落物層的總攔蓄量和攔蓄率
由圖2可知,平均最大持水量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即落葉松(16.61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4.80 t/hm2)>樟子松(10.22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9.99 t/hm2),其中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的平均最大持水量與其他2種林分之間差異顯著,樟子松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平均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為落葉松(427.0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6.3%)>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60.88%)>樟子松(303.13%),樟子松與落葉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2.2.2 枯落物的持水過程分析
枯枝落葉層的持水性能取決于枯落物的組成、數(shù)量和分解程度[14]。由圖1可知,在最大持水量中,未分解層呈現(xiàn)的規(guī)律為落葉松(14.32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2.80 t/hm2)>樟子松(9.91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8.50 t/hm2),4種林分之間無顯著差異;半分解層呈現(xiàn)的規(guī)律為落葉松(18.90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6.80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11.48 t/hm2)>樟子松(10.53 t/hm2),落葉松與樟子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在最大持水率中,未分解層的最大持水率之間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即落葉松(398.10%)>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6.6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32.04%)>樟子松(297.49%),樟子松與落葉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半分解層的最大持水率表現(xiàn)為落葉松(455.93%)>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5.97%)>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89.72%)>樟子松(308.77%),落葉松與樟子松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由圖2可知,平均最大持水量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即落葉松(16.61 t/hm2)>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14.80 t/hm2)>樟子松(10.22 t/hm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9.99 t/hm2),其中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的平均最大持水量與其他2種林分之間差異顯著,樟子松與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平均最大持水率大小依次為落葉松(427.02%)>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396.3%)>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360.88%)>樟子松(303.13%),樟子松與落葉松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差異顯著,落葉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以及樟子松和榆樹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樟子松與樟子松和落葉松混交林之間無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沿壩地區(qū)3種混交林枯落物層與土壤層水源涵養(yǎng)能力[J]. 楊良辰,張楠.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3)
[2]自然保護(hù)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wù)價(jià)值評估研究進(jìn)展[J]. 杜金鴻,劉方正,周越,張立博,馮春婷,王偉. 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 2019(09)
[3]冀北山區(qū)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對枯落物層和土壤層水文特征的影響[J]. 宣立輝,佟彥國,張軍,谷建才,黃冬梅. 林業(yè)與生態(tài)科學(xué). 2019(01)
[4]壩上高原楊樹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養(yǎng)功能退化[J]. 孫立博,余新曉,陳麗華,賈國棟,常曉敏,劉自強(qiáng). 水土保持學(xué)報(bào). 2019(01)
[5]大通縣退耕還白樺林枯枝落物和土壤持水效應(yīng)[J]. 張更權(quán).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 2018(31)
[6]塞罕壩3種林分類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 周福成. 林業(yè)與生態(tài)科學(xué). 2018(04)
[7]渾河源頭水源涵養(yǎng)林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J]. 彭云蓮,金兆梁,呂剛,凌帥,黃鑫春,鄭洋,董亮,杜昕鵬,王道涵.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bào). 2018(05)
[8]承德市第三鄉(xiāng)林場不同林分類型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J]. 郭宇嘉,牛慶花,陸貴巧,谷建才. 水土保持通報(bào). 2018(03)
[9]冀北地區(qū)典型林分枯落物層與土壤層的水文效應(yīng)[J]. 宣立輝,康凡,谷建才,黃冬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10]不同密度楊樹人工林的林地涵養(yǎng)水源功能研究[J]. 柳曉娜,賈國棟,余新曉. 環(huán)境科學(xué)與技術(shù). 2017(10)
碩士論文
[1]隴東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枯落物層和土壤層生態(tài)水文功能研究[D]. 景貫陽.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2017
[2]青海高寒區(qū)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和枯落物的水文功能研究[D]. 曹恒.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 2014
本文編號:32516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2516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