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松人工林地淺溝表層土壤的分形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08:58
為了研究南方紅壤區(qū)馬尾松人工林地淺溝表層土壤顆粒的分形特征,為林下淺溝侵蝕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采用野外調查和室內實驗相結合,以馬尾松人工林地淺溝表層(0~5 cm)土壤為研究對象,運用分形模型計算了表層土壤顆粒質量分形維數,分析了分形維數的空間變化及與顆粒含量的關系。結果表明馬尾松人工林地淺溝表層土壤粗化嚴重,分形維數介于2.14~2.57之間,平均值為2.36,變異系數為3.95%,屬弱變異性(CV<10%);分形維數值與粉粒、黏粒含量均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與石礫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P<0.01);淺溝不同部位間表層土壤分形維數差異顯著,整體表現為溝底>溝坡>溝緣,且溝底的分形維數極顯著大于溝坡和溝緣(P<0.01);沿溝長方向,隨著溝長的增加,表層土壤的分形維數逐漸增大。表層土壤顆粒的分形維數可以較好的反映馬尾松人工林地的侵蝕狀況,可作為淺溝侵蝕狀況的判斷指標。
【文章來源】: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19,38(06)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土壤樣品采集
1.3 分形維數的計算
1.4 數據處理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淺溝表層土壤顆粒分布特征
2.2 淺溝表層土壤顆粒的分形特征
2.2.1 總體特征
2.2.2 沿淺溝橫斷面分布特征
2.2.3 沿溝長方向分布特征
2.2.4 分形維數的空間插值分析
2.3 分形維數與土壤顆粒含量的關系
3 討論
4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尾松人工林地淺溝表層土壤顆粒的空間分布特征[J]. 楊文利,朱平宗,程洪,閆靖坤,陳寶生,楊俊.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4)
[2]準東地區(qū)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及風蝕量估算[J]. 曹月娥,張婷婷,楊建軍,吳芳芳,劉巍.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2)
[3]南方紅壤區(qū)林下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措施[J]. 何紹浪,何小武,李鳳英,郭小君. 中國水土保持. 2017(03)
[4]坡面覆沙后侵蝕泥沙顆粒分選特性[J]. 湯珊珊,高海東,李占斌,任宗萍,張輝,蘇遠逸,支再興.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7(02)
[5]基于水流功率的坡面流挾沙力模擬[J]. 欒莉莉,張光輝,王莉莉,韓艷峰. 泥沙研究. 2016(02)
[6]紅壤丘陵區(qū)坡地土壤顆粒組成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 王冬冬,高磊,陳效民,彭新華. 土壤. 2016(02)
[7]不同尺度下土壤粒徑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子——以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為例[J]. 趙明月,趙文武,劉源鑫. 生態(tài)學報. 2015(14)
[8]紅壤侵蝕區(qū)馬尾松林下植被特征與土壤侵蝕的關系[J]. 汪邦穩(wěn),段劍,王凌云,楊潔.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4(05)
[9]中國南方紅壤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趙其國,黃國勤,馬艷芹. 生態(tài)學報. 2013(24)
[10]土壤風蝕對表層土壤粒度特征的影響[J]. 張正偲,董治寶.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12)
碩士論文
[1]降雨驅動下侵蝕泥沙顆粒分選特征及搬運機制[D]. 王劍.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5
[2]降雨過程中紅壤地表微地貌演變特征及侵蝕響應[D]. 張利超.華中農業(yè)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61134
【文章來源】: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19,38(06)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土壤樣品采集
1.3 分形維數的計算
1.4 數據處理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淺溝表層土壤顆粒分布特征
2.2 淺溝表層土壤顆粒的分形特征
2.2.1 總體特征
2.2.2 沿淺溝橫斷面分布特征
2.2.3 沿溝長方向分布特征
2.2.4 分形維數的空間插值分析
2.3 分形維數與土壤顆粒含量的關系
3 討論
4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尾松人工林地淺溝表層土壤顆粒的空間分布特征[J]. 楊文利,朱平宗,程洪,閆靖坤,陳寶生,楊俊.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4)
[2]準東地區(qū)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及風蝕量估算[J]. 曹月娥,張婷婷,楊建軍,吳芳芳,劉巍.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2)
[3]南方紅壤區(qū)林下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措施[J]. 何紹浪,何小武,李鳳英,郭小君. 中國水土保持. 2017(03)
[4]坡面覆沙后侵蝕泥沙顆粒分選特性[J]. 湯珊珊,高海東,李占斌,任宗萍,張輝,蘇遠逸,支再興.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7(02)
[5]基于水流功率的坡面流挾沙力模擬[J]. 欒莉莉,張光輝,王莉莉,韓艷峰. 泥沙研究. 2016(02)
[6]紅壤丘陵區(qū)坡地土壤顆粒組成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 王冬冬,高磊,陳效民,彭新華. 土壤. 2016(02)
[7]不同尺度下土壤粒徑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子——以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為例[J]. 趙明月,趙文武,劉源鑫. 生態(tài)學報. 2015(14)
[8]紅壤侵蝕區(qū)馬尾松林下植被特征與土壤侵蝕的關系[J]. 汪邦穩(wěn),段劍,王凌云,楊潔.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4(05)
[9]中國南方紅壤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趙其國,黃國勤,馬艷芹. 生態(tài)學報. 2013(24)
[10]土壤風蝕對表層土壤粒度特征的影響[J]. 張正偲,董治寶.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12)
碩士論文
[1]降雨驅動下侵蝕泥沙顆粒分選特征及搬運機制[D]. 王劍.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5
[2]降雨過程中紅壤地表微地貌演變特征及侵蝕響應[D]. 張利超.華中農業(yè)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61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16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