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播對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機碳及其分布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4-13 13:47
本研究以未補播(CK)、隔帶深翻后補播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M)、沙生冰草(A.desertorum)(S)及蒙古冰草+沙生冰草(G)的草地為對象,研究不同處理荒漠草原0~40cm土壤總有機碳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級團聚體中的分布。結(jié)果表明:不同補播模式草地全土有機碳及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較對照均有所提高,10~20cm和20~30cm土層,沙生冰草補播草地顯著高于未補播草地(P<0.05);30~40cm土層,各補播草地均顯著高于未補播草地(P<0.05)。各處理草地土壤有機碳含量隨土層的加深逐漸增加,30~40cm土層均顯著高于0~10cm土層(P<0.05)。不同處理草地各土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以<0.053mm粒級最高。隨土層加深,大團聚體對土壤有機碳的貢獻增大,30~40cm土層以0.053~0.25mm和>2mm粒徑較高?傮w看,補播有利于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機碳的固存,在本研究所做處理中補播沙生冰草對土壤有機碳的增加效果較為明顯。
【文章來源】:草地學報. 2019,27(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研究方法
1.2.1 試驗設(shè)計
1.2.2 樣品采集
1.2.3測定方法
1.3 數(shù)據(jù)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補播模式荒漠草原土壤有機碳剖面分布
2.2 不同補播模式荒漠草原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分布特征
2.3 不同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對全土有機碳的貢獻率
3 討論與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放牧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及相關(guān)過程研究進展[J]. 張蒙,李曉兵. 草地學報. 2018(02)
[2]寧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復演替過程中土壤有機碳及其分布的變化[J]. 許冬梅,許新忠,王國會,陶利波. 草業(yè)學報. 2017(08)
[3]干旱區(qū)典型鹽生植物群落土壤團聚體組成及有機碳分布[J]. 王靜婭,張鳳華. 生態(tài)學報. 2016(03)
[4]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穆少杰,周可新,陳奕兆,孫成明,李建龍. 草地學報. 2014(03)
[5]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分布特征[J]. 李瑋,鄭子成,李廷軒,劉敏英. 生態(tài)學報. 2014(21)
[6]寧南山區(qū)植被恢復對土壤團聚體水穩(wěn)定及有機碳粒徑分布的影響[J]. 程曼,朱秋蓮,劉雷,安韶山. 生態(tài)學報. 2013(09)
[7]補播對高寒草甸生產(chǎn)力和植物多樣性的影響[J]. 張永超,牛得草,韓潼,陳鴻洋,傅華. 草業(yè)學報. 2012(02)
[8]土壤團聚體固碳研究進展[J]. 陳建國,田大倫,閆文德,項文化,方晰.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1(05)
[9]不同施肥處理對黑壚土各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分布的影響[J]. 高會議,郭勝利,劉文兆,車升國,李淼. 土壤學報. 2010(05)
[10]云霧山草原區(qū)不同植被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活性有機碳分布特征[J]. 華娟,趙世偉,張揚,馬帥. 生態(tài)學報. 2009(09)
本文編號:3135412
【文章來源】:草地學報. 2019,27(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研究方法
1.2.1 試驗設(shè)計
1.2.2 樣品采集
1.2.3測定方法
1.3 數(shù)據(jù)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補播模式荒漠草原土壤有機碳剖面分布
2.2 不同補播模式荒漠草原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分布特征
2.3 不同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對全土有機碳的貢獻率
3 討論與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放牧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及相關(guān)過程研究進展[J]. 張蒙,李曉兵. 草地學報. 2018(02)
[2]寧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復演替過程中土壤有機碳及其分布的變化[J]. 許冬梅,許新忠,王國會,陶利波. 草業(yè)學報. 2017(08)
[3]干旱區(qū)典型鹽生植物群落土壤團聚體組成及有機碳分布[J]. 王靜婭,張鳳華. 生態(tài)學報. 2016(03)
[4]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穆少杰,周可新,陳奕兆,孫成明,李建龍. 草地學報. 2014(03)
[5]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分布特征[J]. 李瑋,鄭子成,李廷軒,劉敏英. 生態(tài)學報. 2014(21)
[6]寧南山區(qū)植被恢復對土壤團聚體水穩(wěn)定及有機碳粒徑分布的影響[J]. 程曼,朱秋蓮,劉雷,安韶山. 生態(tài)學報. 2013(09)
[7]補播對高寒草甸生產(chǎn)力和植物多樣性的影響[J]. 張永超,牛得草,韓潼,陳鴻洋,傅華. 草業(yè)學報. 2012(02)
[8]土壤團聚體固碳研究進展[J]. 陳建國,田大倫,閆文德,項文化,方晰.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1(05)
[9]不同施肥處理對黑壚土各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分布的影響[J]. 高會議,郭勝利,劉文兆,車升國,李淼. 土壤學報. 2010(05)
[10]云霧山草原區(qū)不同植被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活性有機碳分布特征[J]. 華娟,趙世偉,張揚,馬帥. 生態(tài)學報. 2009(09)
本文編號:31354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1354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