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137 Cs技術評價坡地人工林細根防蝕攔沙的有效性
發(fā)布時間:2021-01-21 04:08
我國西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控制土壤侵蝕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有重要作用。我國的人工林面積為世界之最。在缺乏草灌植被根系的固結的情況下,人工林坡地的土壤侵蝕十分活躍。但至今仍缺乏從全山坡尺度對植被細根與林地土壤侵蝕關系進行定量評價。明確這一關系,對我國植被恢復及其可持續(xù)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長江上游西南山地和陜北黃土丘陵人工林坡地為研究對象,利用137Cs土壤侵蝕傳統(tǒng)示蹤和重復采樣示蹤技術,原狀土根系密度測定和線性斷面植被蓋度測定技術,研究了人工林全山坡景觀土壤侵蝕速率,探討了人工林坡地不同植被蓋度及其不同徑級根系密度與土壤侵蝕和土壤有機碳再分布速率的定量關系,明確了人工林植被細根減少土壤侵蝕和有機碳流失的有效性。主要結果總結如下:1、在我國西南山地,人工林坡地土壤侵蝕嚴重,平均侵蝕速率為25.25t/ha/yr。不同類型植被覆蓋下土壤侵蝕再分布速率大小順序為:草(0.60t/ha/yr)>灌木(0.53t/ha/yr)>喬木(-0.57t/ha/yr)>祼地(-36.32t/ha/yr)。土壤侵蝕導致了SOC明顯流失,平均流失速率...
【文章來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長山嶺Fig2.1Researchareageographicallocation-Changshanling
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第二章 西昌人工林草灌植被防蝕攔沙的研木>喬木>草,其中灌木所占 3 個不同徑級的總根量最大,為 47%-55%,喬木居中,為 25%-3最小,為 13%-21%。相比之下,>10mm 徑級的根密度在不同植被類型下的大小為:喬木>草,分別占總根量(457.87 g/m2)的 66%,24%和 10%。在人工林坡地,不同類型植被總大小為:灌木(660.52 g/m2)>喬木(618.79 g/m2)>草(266.87 g/m2),不同徑級<1mm、1-2m5mm、5-10mm 和>10mm 的根密度占總根密度(1546.17 g/m2)的值分別為 13%、11%、2%和 30%。這些說明人工林坡地土壤缺乏草灌植被根系尤其是<1mm 細根的固結,土壤抗沖,是加速土壤侵蝕的原因(李勇等,1990)。
圖 2.3 人工林坡地景觀不同類型植被土壤137Cs 面積活度的差異Fig 2.3 Differences of137Cs inventory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plant forest hillslandscape同字母表示不同植被同一坡位存在 5%水平的顯著差異;直線為參考點的值.2 土壤侵蝕速率變化特征通過137Cs 剖面分布模型計算,得出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侵蝕速率(t/ha/yr)的大小示,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侵蝕強度不同。在坡上部和坡下部,不同類型植被下土壤大小順序都為:祼地>喬木>草>灌木,灌木(18.46 t/ha/yr 和 8.94 t/ha/yr)與草(1.4586 t/ha/yr)處發(fā)生堆積,喬木在坡上部發(fā)生了流失,其流失速率為 2.35 t/ha/yr,在坡積,速率為 0.14 t/ha/yr,祼地均發(fā)生流失,流失速率分別為 5.22 t/ha/yr 和 36.91 t/ha/yr,不同類型植被下土壤侵蝕速率的大小順序為:祼地>喬木>灌木>草,其速率分別為r、-0.3 t/ha/yr 、3.5 t/ha/yr 和 5.79 t/ha/yr,其中祼地發(fā)生明顯的流失,喬木發(fā)生較小的與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攔截。在整個山坡,不同類型植被下土壤侵蝕速率大小順序為:>草>灌木,喬木與裸地都表現(xiàn)為流失,而裸露地侵蝕速率(36.32 t/ha/yr)顯著大于喬木r)覆蓋區(qū)的侵蝕速率;灌木(0.60 t/ha/yr)和草(0.53 t/ha/yr)具有攔截作用。這與活度的表現(xiàn)規(guī)律完全一致。全山坡表現(xiàn)為嚴重侵蝕,其發(fā)生侵蝕速率為 25.25 t/ha/yr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陜西省水土保持發(fā)展方向及對策[J]. 祁菁.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02)
[2]基于FRN技術的我國不同地區(qū)典型土壤保持措施的有效性評價[J]. 于寒青,李勇,Nguyen M L,Funk R,劉國強,李俊杰. 核農(nóng)學報. 2012(02)
[3]百花山典型林分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垂直分布特征[J]. 劉艷,查同剛,付汝軍.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2(03)
[4]龍江縣景星鎮(zhèn)十年退耕還林生態(tài)影響分析[J]. 吳海濤. 黑龍江環(huán)境通報. 2012(01)
[5]基于GIS的陜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態(tài)修復區(qū)研究[J]. 聶斌斌,蔡強國,張卓文,李國強,項宇.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2)
[6]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研究進展[J]. 陳朝,呂昌河,范蘭,武紅. 生態(tài)學報. 2011(18)
[7]黃土丘陵區(qū)兩種主要退耕還林樹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和固碳潛力[J]. 劉迎春,王秋鳳,于貴瑞,朱先進,展小云,郭群,楊浩,李勝功,胡中民. 生態(tài)學報. 2011(15)
[8]土壤碳庫及其變化研究進展[J]. 許乃政,劉紅櫻,魏峰.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02)
[9]我國水土流失問題與防治對策[J]. 孫鴻烈. 中國水利. 2011(06)
[10]標準物質(zhì)對HPGe γ譜儀測定環(huán)境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的影響[J]. 李勇,耿肖臣,于寒青,萬國江. 核農(nóng)學報. 2010(06)
博士論文
[1]黃土地區(qū)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對侵蝕產(chǎn)沙過程的調(diào)控研究[D]. 秦富倉.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華西雨屏區(qū)不同植被覆蓋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D]. 謝財永.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2]黃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蝕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 李嶸.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008
[3]退耕還林對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蝕控制效果研究[D]. 欒勇.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8
本文編號:2990427
【文章來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長山嶺Fig2.1Researchareageographicallocation-Changshanling
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第二章 西昌人工林草灌植被防蝕攔沙的研木>喬木>草,其中灌木所占 3 個不同徑級的總根量最大,為 47%-55%,喬木居中,為 25%-3最小,為 13%-21%。相比之下,>10mm 徑級的根密度在不同植被類型下的大小為:喬木>草,分別占總根量(457.87 g/m2)的 66%,24%和 10%。在人工林坡地,不同類型植被總大小為:灌木(660.52 g/m2)>喬木(618.79 g/m2)>草(266.87 g/m2),不同徑級<1mm、1-2m5mm、5-10mm 和>10mm 的根密度占總根密度(1546.17 g/m2)的值分別為 13%、11%、2%和 30%。這些說明人工林坡地土壤缺乏草灌植被根系尤其是<1mm 細根的固結,土壤抗沖,是加速土壤侵蝕的原因(李勇等,1990)。
圖 2.3 人工林坡地景觀不同類型植被土壤137Cs 面積活度的差異Fig 2.3 Differences of137Cs inventory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plant forest hillslandscape同字母表示不同植被同一坡位存在 5%水平的顯著差異;直線為參考點的值.2 土壤侵蝕速率變化特征通過137Cs 剖面分布模型計算,得出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侵蝕速率(t/ha/yr)的大小示,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侵蝕強度不同。在坡上部和坡下部,不同類型植被下土壤大小順序都為:祼地>喬木>草>灌木,灌木(18.46 t/ha/yr 和 8.94 t/ha/yr)與草(1.4586 t/ha/yr)處發(fā)生堆積,喬木在坡上部發(fā)生了流失,其流失速率為 2.35 t/ha/yr,在坡積,速率為 0.14 t/ha/yr,祼地均發(fā)生流失,流失速率分別為 5.22 t/ha/yr 和 36.91 t/ha/yr,不同類型植被下土壤侵蝕速率的大小順序為:祼地>喬木>灌木>草,其速率分別為r、-0.3 t/ha/yr 、3.5 t/ha/yr 和 5.79 t/ha/yr,其中祼地發(fā)生明顯的流失,喬木發(fā)生較小的與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攔截。在整個山坡,不同類型植被下土壤侵蝕速率大小順序為:>草>灌木,喬木與裸地都表現(xiàn)為流失,而裸露地侵蝕速率(36.32 t/ha/yr)顯著大于喬木r)覆蓋區(qū)的侵蝕速率;灌木(0.60 t/ha/yr)和草(0.53 t/ha/yr)具有攔截作用。這與活度的表現(xiàn)規(guī)律完全一致。全山坡表現(xiàn)為嚴重侵蝕,其發(fā)生侵蝕速率為 25.25 t/ha/yr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陜西省水土保持發(fā)展方向及對策[J]. 祁菁.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02)
[2]基于FRN技術的我國不同地區(qū)典型土壤保持措施的有效性評價[J]. 于寒青,李勇,Nguyen M L,Funk R,劉國強,李俊杰. 核農(nóng)學報. 2012(02)
[3]百花山典型林分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垂直分布特征[J]. 劉艷,查同剛,付汝軍.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2(03)
[4]龍江縣景星鎮(zhèn)十年退耕還林生態(tài)影響分析[J]. 吳海濤. 黑龍江環(huán)境通報. 2012(01)
[5]基于GIS的陜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態(tài)修復區(qū)研究[J]. 聶斌斌,蔡強國,張卓文,李國強,項宇.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2)
[6]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研究進展[J]. 陳朝,呂昌河,范蘭,武紅. 生態(tài)學報. 2011(18)
[7]黃土丘陵區(qū)兩種主要退耕還林樹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和固碳潛力[J]. 劉迎春,王秋鳳,于貴瑞,朱先進,展小云,郭群,楊浩,李勝功,胡中民. 生態(tài)學報. 2011(15)
[8]土壤碳庫及其變化研究進展[J]. 許乃政,劉紅櫻,魏峰.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02)
[9]我國水土流失問題與防治對策[J]. 孫鴻烈. 中國水利. 2011(06)
[10]標準物質(zhì)對HPGe γ譜儀測定環(huán)境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的影響[J]. 李勇,耿肖臣,于寒青,萬國江. 核農(nóng)學報. 2010(06)
博士論文
[1]黃土地區(qū)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對侵蝕產(chǎn)沙過程的調(diào)控研究[D]. 秦富倉.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華西雨屏區(qū)不同植被覆蓋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D]. 謝財永.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2]黃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蝕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 李嶸.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008
[3]退耕還林對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蝕控制效果研究[D]. 欒勇.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8
本文編號:29904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99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