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的土壤水文效應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14
【圖文】:
采用設置標準地的方法研究各個樣地的植被恢復特征。在刺槐林地、榆樹林地、混交林地內打一個 20 m×20 m 的標準地,在灌木林地打一個 10 m×10 m 的標準地,在荒草地打一個 5 m×5 m 的標準地,各樣地基本特征見表 2-1。本研究野外試驗點如圖 2-1 所示。表 2-1 排土場各樣地的基本概況Tab. 2-1 Basic profiles of all sorts of places in the dump刺槐林地Robinia pseudoacacia land榆樹林地Ulmus pumila land混交林地mixed forests land灌木林地shrub land耕地farmland荒草weeds理置N 41°57′22.39″ 41°57′27.42″ 41°57′36.62″ 41°57′11.75″ 41°57′43.34″ 41°57′E 121°39′40.09″ 121°40′08.64″ 121°40′06.76″ 121°39′26.62″ 121°40′06.37″ 121°39海拔/m 263.30 268.50 234.7 262.0 262.5 258枯落物厚度/cm 1-2 2-3 1-2 0.5-1 0 0.5落物覆蓋度/% 98 99 60 60 0 9木層郁閉度/% 65 65 70 65 0 0植物總蓋度/% 99 96 99 98 5 9
圖 5-10 排土場不同植被恢復模式下不同土層間礫石含量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dump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re,從排土場土體礫石總量的剖面平均值(即以 0~5、5~10~60 cm 這 7 個土層礫石總量的算術平均值)來看,其次為荒草地,平均值為 37.67%,而榆樹林地和灌木表現為林地>荒草地>耕地。從差異分析結果來看,榆.05);灌木林地、耕地和荒草地之間均有顯著差異(p<恢復區(qū)礫石總量以表層 0~20 cm 深度內的礫石總量相對總量最低,為 28.97%,以 20~60 cm 深度內的礫石總量總量最高,達到了 55.48%,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層5),變異系數均在 0.1~1 之間,屬于中等變異,說明排間分布較為均一。剖面相對礫石含量分布特征來源于附近的同一荒草地地塊,土壤機械組成基本一
礫石對土壤貯水能力的影響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健植;余新曉;張志強;;優(yōu)先流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生態(tài)學報;2006年01期
2 ;《長江三峽花崗巖地區(qū)優(yōu)先流運動及其模擬》內容簡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6年02期
3 程金花;張洪江;史玉虎;何凡;祁生林;孫艷紅;;長江三峽花崗巖區(qū)林地優(yōu)先流影響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06年05期
4 李金峰;;長江三峽花崗巖地區(qū)林地優(yōu)先流時間特性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3年04期
5 賈志斌,金爭平,張占全,王喜生;不同治理措施植被恢復效果的初步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1年03期
6 沈有信,張彥東,劉文耀;泥石流多發(fā)干旱河谷區(qū)植被恢復研究[J];山地學報;2002年02期
7 謝高地,于貴瑞,冷允法,于振良;中國西部植被恢復重建空間格局分析[J];山地學報;2002年06期
8 李生宇,雷加強;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公路擾動帶植被恢復研究[J];新疆環(huán)境保護;2002年01期
9 劉青柏,劉明國,劉興雙,楊傳興;阜新地區(qū)矸石山植被恢復的調查與分析[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10 魯先文,馬瑞君,張輝,王明理;植被恢復誤區(qū)分析[J];甘肅科技;2004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區(qū)植被恢復與建設的探討[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2 周慶宏;呂天雯;段曉梅;;昆明市磷礦采礦跡地覆土植被恢復研究與應用示范[A];第二屆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謝建輝;;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與植被恢復[A];城市生態(tài)建設與植被恢復、重建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程積民;萬惠娥;;黃土區(qū)退化植被恢復的研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5 高志勤;周秋林;;芻議退耕還林區(qū)植被恢復的有效途徑[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6 辜彬;;礦山植被恢復研究初探[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7 趙廷寧;田濤;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復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應用研究[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2008防災減災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郭曉敏;周桂香;張文元;涂淑萍;牛德奎;;贛南桉樹種植對稀土礦植被恢復的效果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李晉川;岳建英;郭春燕;盧寧;賀振偉;趙峰;尹建平;;山西省礦區(qū)植被恢復與重建應關注的問題[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六卷)[C];2013年
10 陳桂琛;周國英;孫菁;陳志國;韓有吉;盧學峰;;梭羅草在青藏鐵路取土場植被恢復中的應用[A];三江源區(qū)生態(tài)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高級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立命;鄯善開展異地植被恢復造林[N];吐魯番報(漢);2008年
2 康海蓉 馬強;鄂前旗推廣兩項專利技術 促植被恢復與牧民增收共贏[N];鄂爾多斯日報;2014年
3 本報記者 劉輝霞;湘西植被恢復有了好模式[N];湖南科技報;2007年
4 記者 鐵錚;柴達木盆地植被恢復有新技術[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5 記者 駱會欣;專家建言災區(qū)植被恢復策略[N];中國花卉報;2008年
6 通訊員 黎德華;寧強完成5600畝災后生態(tài)植被恢復任務[N];漢中日報;2009年
7 陳龔清;福建出臺礦山植被恢復治理方案[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8 楊杰;四川都江堰震后植被恢復進展順利[N];西部時報;2011年
9 記者 黃河清 楊官榮;西山區(qū)市場運作采區(qū)植被恢復[N];昆明日報;2012年
10 本報特約記者 張桂福;“生態(tài)新政”造就植被恢復60年最好水平[N];鄂爾多斯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剛;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的土壤水文效應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7年
2 潘網生;黃土優(yōu)先流滲流特性及斜坡優(yōu)勢滑動面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3 牛健植;長江上游暗針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優(yōu)先流機理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3年
4 徐明;黃土丘陵區(qū)溝谷地植被恢復的環(huán)境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張琪;高寒草原區(qū)不同植被恢復方式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6 田麗;毛烏素沙地東南緣植被恢復中優(yōu)勢灌叢的保育作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
7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8 張笑培;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植被恢復生態(tài)效應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9 張?zhí)煳?露天煤礦排土場土石混合體力學實驗及其強度重構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7年
10 秦宏楠;紫金山金銅礦排土場滑坡誘發(fā)機理及監(jiān)測預警技術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裕;黃土區(qū)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的水肥響應及其空間變異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2 陳姣;基于土箱模擬的花崗巖紅壤優(yōu)先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高超;鳳陽山主要林分類型土壤優(yōu)先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4 程方奎;煤礦開采塌陷區(qū)土壤裂隙優(yōu)先流對地表水土流失控制作用模擬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5 趙曉曉;崩崗崩壁土壤水分運移規(guī)律與入滲優(yōu)先流特征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年
6 吳小雯;基于優(yōu)先流及各向異性的填埋場水分運移規(guī)律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7 曹容川;優(yōu)先流的工程特征及其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6年
8 王趙男;黑龍江省東部山地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優(yōu)先流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7年
9 張耀;平朔露天煤礦復墾植被監(jiān)測與覆蓋度反演[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10 邵文偉;鷲峰國家森林公園優(yōu)先流類型及影響因子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7948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79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