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TER-GDEM渭河中上游流域的地貌量化分析及其構造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8-05 08:59
【摘要】:渭河中上游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橫跨近東西向的秦嶺構造帶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構造帶的復合部位,也是青藏高原向大陸內(nèi)部擴展增生的前緣部位。晚更新世以來,伴隨著青藏高原的不斷隆升與擴展,研究區(qū)構造活動程度強烈。 從地形高程、坡度、起伏度和條帶剖面等地貌學角度,分析了研究區(qū)渭河盆地、寧南—隴西—陜北黃土高原和六盤山—秦嶺山地等三種地貌類型的地形特征。 地貌參數(shù)是量化分析區(qū)域構造活動程度的有力工具。地貌參數(shù)可通過GIS和RS等軟件直接或間接計算獲取,在區(qū)域上對鑒別和分析與活動構造有關的地貌異常很有幫助,尤其是在構造活動強烈地區(qū)。這些參數(shù)包括面積-高程積分(Hi)、流域盆地不對稱度(AF)、山前曲折度(Smf)、谷底寬度與谷肩高度的比值(Vf)、盆地形狀指數(shù)(Bs)等。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區(qū)域地質(zhì)背景,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提出了研究區(qū)界定流域構造活動強弱程度(Iat)的地貌參數(shù)臨界值劃分方案,即1.0≤Iat1.5,為構造活動程度高;1.5≤Iat2.0,為構造活動程度較高;2.0≤Iat2.5,為構造活動程度中等;2.5≤Iat≤3.0,為構造活動程度低。 利用ArcGIS軟件將渭河中上游流域劃分為26個亞流域和70個子流域。分別提取亞流域和子流域的地貌參數(shù),分析研究認為: (1)構造活動程度相對強的區(qū)域,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南岸,如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毛河和藉河等流域,面積為6050.92km2,約占流域總面積14.42%。其中毛河流域相對構造活動值(Iat值為1.33)最小。 (2)構造活動程度中等的區(qū)域,主要分布于渭河中游和上游北岸,如大咸河、散渡河、千河、牛頭河、通關河、橫水河、漆水河、金陵河、清姜河、石頭河等流域,面積為24388.50km2,約占流域總面積58.13%。 (3)構造活動程度低的區(qū)域,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北岸,如葫蘆河和秦祈河流域,面積為11518.61km2,約占流域總面積27.45%。 本文從區(qū)域地質(zhì)、歷史地震活動、水系格局和野外考察的構造地貌等方面,驗證上述研究結果,認為研究結論與野外地質(zhì)和地貌調(diào)查結果一致。該方法對區(qū)域的活動構造量化分析很有借鑒意義。 綜合區(qū)域的相對構造活動差異性,根據(jù)渭河流域階地的發(fā)育特征,以及前人對階地的測年成果,認為:更新世晚期以來,在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東向構造擠出的背景下,渭河中上游流域地貌的發(fā)育和演化主要受秦嶺北緣斷裂帶和南華山—六盤山斷裂帶控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P931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P9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洪壯;李有利;楊景春;;北天山流域河長坡降指標與Hack剖面的新構造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2 郭進京;韓文峰;梁收運;;青藏高原東北緣岷縣-武都地區(qū)構造地貌演化與高原隆升[J];中國地質(zhì);2006年02期
3 郭芳芳;楊農(nóng);孟暉;張岳橋;葉寶瑩;;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區(qū)域滑坡災害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zhì);2008年01期
4 李利波;徐剛;胡健民;于新兵;;基于DEM的活動構造研究[J];中國地質(zhì);2012年03期
5 劉鎖旺,甘家思,姚運生,申重陽;西秦嶺北緣斷裂和海原斷裂的走滑轉換變形及其與隴山地塊的相互作用[J];地殼形變與地震;1997年03期
6 鄒斌文;馬維峰;龍昱;侯圣山;張林;;基于ArcGIS的條帶剖面提取方法在地貌分析中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年03期
7 許炯心;李炳元;楊小平;周力平;師長興;高抒;鄭祥民;熊康寧;朱秉啟;汪亞平;周立e
本文編號:27813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78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