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改良鹽堿土壤理化性狀及對植物生理性狀影響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S156.4;X144
【圖文】:
項目 PH鹽%%g/kgmg/kgmg/kgmgA1 8.27 0.51 0.41 0.46 32.14 12.64 272A2 8.29 0.52 0.47 0.48 33.78 12.58 251B1 8.24 0.51 0.46 0.46 33.45 14.55 288B2 8.28 0.48 0.39 0.43 30.71 14.48 269C1 8.29 0.48 0.38 0.41 30.11 13.91 300C2 8.31 0.47 0.43 0.42 31.68 13.83 281D1 8.41 0.42 0.35 0.37 27.36 11.28 337D2 8.43 0.41 0.38 0.37 28.91 11.16 320土壤 E1 8.16 0.58 0.48 0.53 37.13 5.07 208土壤 E2 8.11 0.61 0.55 0.55 39.05 5.14 193粉煤灰 8.63 0.21 0.12 0.13 12.71 43.29 531粉煤灰 8.72 0.17 0.14 0.11 12.88 42.83 5273.1 土壤 PH的變化 各處理方案試驗地塊土壤 PH均值詳見表 3-3 中 PH一組采樣土壤中 PH 均值分布如圖 3-6 所示。
第 3 章 結(jié)果與分析堿性,這說明粉煤灰的加入量的不同對土壤 PH 值影響不大。這是因為試土壤 PH 本身為弱堿性,PH 范圍 8.11~8.16。一般來說,干灰(原灰)粉煤 最高可達 12 以上,明顯高于土壤,呈現(xiàn)強堿性反應,但干灰經(jīng)放置半月以后,或者與水接觸,其 PH 可降至 9.0 以下[65]。而本試驗中,選用的粉煤灰均來自貯灰場,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堆放,風化后其 PH 值迅速降低,經(jīng)過測試,PH 范圍在 8.63-8.72,比土壤略高。因此試驗地塊的原土進行不同比例混合后對土壤 PH 造成的影響并不明顯。1.3.2 可溶性鹽的變化 各處理方案試驗地塊土壤可溶性鹽的含量均值詳見3 中可溶鹽含量一項,分兩組采樣土壤中可溶鹽含量均值分布如圖 3-7 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壽山;王艷華;梁富強;柏新富;姜子豐;曲曉燕;呂文濤;;三角濱藜的耐鹽性試驗[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5年06期
2 朱江,周俊,曹德菊,賈明霞;粉煤灰的理化性狀及其在農(nóng)業(yè)上的應用[J];安徽農(nóng)學通報;1999年02期
3 靳朋勃;吳春篤;;粉煤灰農(nóng)業(yè)利用現(xiàn)狀[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18期
4 張迎新;周玉遷;時雅君;李長海;潘杰;韓曦;張琳琳;;水分脅迫對地被植物體內(nèi)葉綠素含量的影響[J];防護林科技;2012年02期
5 陳大睿;土壤磁性及磁化粉煤灰在農(nóng)業(yè)上的利用[J];粉煤灰綜合利用;1997年01期
6 陳葉,羅光宏;甘肅河西地區(qū)鹽堿地野生藥用植物資源[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4年03期
7 楊安中;粉煤灰理化性質(zhì)及改土增產(chǎn)效應研究[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0年02期
8 李雷,姜振泉;粉煤灰的理化特征及其綜合利用[J];環(huán)境科學研究;1998年03期
9 趙亮;唐澤軍;劉芳;;粉煤灰改良沙質(zhì)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的室內(nèi)試驗[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9年09期
10 王景平;;鹽堿地主要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研究——以山東德州市為例[J];衡水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卜慶梅;三角葉濱藜對鹽脅迫的響應及其適應機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陳要平;粉煤灰充填復墾土壤理化性狀及耕作適宜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7225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722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