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配置模式對濱海圍墾區(qū)鹽堿土理化性質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17:07
【摘要】:我國擁有廣闊的鹽堿土地區(qū),鹽堿土面積約為3.7×107km2,幾乎遍布全國,其中,濱海鹽土約為1.3×106km2,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充分挖掘和利用面積巨大的濱海鹽土資源,有利于緩解耕地不足的現(xiàn)狀。為此,有必要探尋適合濱海鹽土改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采用生物學措施改良濱海鹽土可能會取得顯著效果,增強土壤生物活動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機質,增加有效養(yǎng)分,改良土壤結構。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崇明島擁有悠久的圍墾歷史,伴隨著圍墾,其可用土地資源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工程結束后,此區(qū)域產生了大面積的新生土地資源。但與此同時,新圍墾的土地地下水位高,植被覆蓋低,地表蒸發(fā)作用劇烈,土壤含鹽量高,不適合立即進行耕作。為了實現(xiàn)對這些新生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并發(fā)展新型的濱海鹽土改良模式,前人在圍墾區(qū)持續(xù)開展了配置植物改良鹽堿土的試驗,并逐漸形成了多種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本研究對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下土壤主要的理化性質(粒度、容重、孔隙度、田間持水量、pH值和鹽度)進行了測定,旨在了解人工種植植被后濱海鹽堿土理化性質的變化規(guī)律,同時比較不同植被群落配置模式對濱海鹽堿土改良效果的差異,從而探究適用于該區(qū)域濱海鹽堿土改良的最優(yōu)群落配置模式。通過本研究可以為采用配置植物群落手段,對崇明東灘圍墾區(qū)及我國其他濱海地區(qū),鹽堿土的改良和綠化植被帶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jù)。 論文中應用了大量的野外實地數(shù)據(jù)與室內實驗數(shù)據(jù)。以崇明東灘濕地圍墾區(qū)為例,在研究區(qū)內選取水熱條件相似,微地形相近(坡位、坡向、海拔等),且群落內部結構較為一致的6個具有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地塊為樣地,并以未種植植物的裸地作為對照。在上述7個樣地中,于2012年4月和2012年11月分兩次進行土壤樣品的采集。對栽植10年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下土壤主要的理化性質(機械組成、容重、孔隙度、田間持水量、pH和含鹽量)進行了測定,以探討不同群落配置對鹽堿土的改良效果。 論文的第一章論述了濱海鹽堿土的研究進展,包括區(qū)域分布、成因來源、危害影響、改良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同時概括了論文的研究內容及意義。第二章第一部分介紹了研究區(qū)域崇明東灘濕地圍墾區(qū)的地質水文條件、氣候特征、土壤現(xiàn)狀以及植物群落概況。第二部分主要闡述了野外樣品采集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質指標(機械組成、容重、孔隙度、田間持水量、pH、含鹽量和土壤有機質含量)測定方法。 論文的實驗結果表明,相對于裸地,灌草復合種植模式下土壤的物理性黏粒增加57.8%,容重減小13.7%,總孔隙度增加18.2%,田間持水量增加17.8%;草本群落僅在土壤表層(0~10cm)容重顯著降低了27.3%,總孔隙度和田間持水量顯著增加了36.8%和25.2%,同時0~40cm層次的土壤機械組成均有改善,土壤砂粒減少65.3%,物理性黏粒增加94.6%;灌木群落下20~40cm土層的土壤容重減小16.3%,總孔隙度增加8.8%,田間持水量增加13.0%,而0~40cm土層的土壤機械組成改良效果不明顯。各群落配置對土壤pH和含鹽量的改良效果均比較顯著,pH降至8.5以下,達到作物生長發(fā)育的要求;含鹽量Nacl降至2.5gkg-1以下,符合輕度鹽堿土的標準。主要理化性質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土壤容重與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間持水量呈極顯著負相關;土壤pH與含鹽量呈顯著正相關。研究認為灌草復合模式更有利于濱海圍墾區(qū)鹽堿地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良。 論文的最后兩章對土壤理化指標實驗結果進行了討論和歸納,并對今后的海濱鹽堿土改良方法進行了展望。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S156.4
【圖文】:
(夾竹桃I野豌豆)、SG2 (慈孝竹+草頭)和G1 (三葉草)樣地對各個層次土壤pH的影響較大。圖1可以明顯看出,較裸地土壤pH減小百分比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自上而下分別為15. 06%、11. 34%和4. 24%,對土壤表層pH的影響較大。25-00 .9 ; t hV 20.00 T b T rI ; ■丨 ff i: ■ ■ iiri J 1 N h 枿if : llii ==If ^ = = 1 T b .系?5 ‘…… - ■ = = . .... . T D|1 ■:二:S秘
本文編號:2713097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S156.4
【圖文】:
(夾竹桃I野豌豆)、SG2 (慈孝竹+草頭)和G1 (三葉草)樣地對各個層次土壤pH的影響較大。圖1可以明顯看出,較裸地土壤pH減小百分比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自上而下分別為15. 06%、11. 34%和4. 24%,對土壤表層pH的影響較大。25-00 .9 ; t hV 20.00 T b T rI ; ■丨 ff i: ■ ■ iiri J 1 N h 枿if : llii ==If ^ = = 1 T b .系?5 ‘…… - ■ = = . .... . T D|1 ■:二:S秘
本文編號:27130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71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