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馬尾松林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其碳組分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23:43
【摘要】:隨著全球碳匯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天然林由于其可以儲存碳量大和作用時間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土壤碳庫歷來就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替代的碳庫,所以天然林下土壤有機碳也就越來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我國天然馬尾松林為研究對象,基于實地采集和以往研究成果的土壤數(shù)據(jù),初步分析了我國天然馬尾松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和有機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了其土壤有機碳儲量;為進一步了解天然馬尾松林土壤有機碳,本研究還選取了馬尾松闊葉混交林、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馬尾松純林三種林分類型,利用雙指數(shù)擬合和多重比較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天然馬尾松林下土壤礦化碳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和其有機碳組分隨土壤深度的變化特征。本次研究表明: 1)我國天然馬尾松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和密度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100cm的土壤有機碳含量平均為22.87±15.16g/kg、13.84±8.05g/kg、7.24±6.02g/kg、4.84±4.80g/kg、3.32±3.55g/kg、 2)100cm深度范圍內各層土壤有機碳密度平均值為24.60±12.75t/hm2、16.66±6.94t/hm2、17.07±11.67t/hm2、12.22±10.93t/hm2、14.44±14.54t/hm2。因此我國天然馬尾松林土壤有機為0-100cm深度范圍總有機碳密度為83.27±47.73t/hm2。 3)根據(jù)我國天然馬尾松林面積,估算出全國天然馬尾松林0-100m深度范圍內土壤有機碳儲量為72.25×107t。 4)天然馬尾松林3種林分類型土壤有機碳含量和活性碳含量都表現(xiàn)出隨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漸降低的變化趨勢,具有比較強烈的表層富集現(xiàn)象。 5)三種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垂直變化特點不同。兩種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碳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層,與下層土壤達到顯著差異水平,但馬尾松純林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則出現(xiàn)漸變的垂直分布特點,層間差異并不明顯。 6)三種馬尾松林各土層內有機碳礦化特征均表現(xiàn)出初期強度較大,隨著反應進行,反應強度減弱。進一步分析礦化碳累計釋放量與活性碳的比值(C/C0)發(fā)現(xiàn),兩種混交林同層土壤間有機碳礦化強度雖差異不顯著,但兩種林分10cm以下土壤礦化反應特征仍存在明顯不同。馬尾松闊葉混交林10cm以下土壤在礦化100天后,仍殘存有相當數(shù)量的活性碳(C/C01),各層土壤礦化反應在一定時期內仍會以分解活性有機碳為主,礦化強度會繼續(xù)維持在較高的水平;而馬尾松杉木混交林土壤中活性碳基本被全部分解(C/C01),較難分解的有機碳類已經成為主要的被分解物,礦化強度將會表現(xiàn)出逐漸降低的趨勢。 7)活性碳、緩效性碳和惰性碳均與土壤密度和粘粒呈極顯著負相關,與土壤總有機碳、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此外活性碳和惰性碳還與土壤粉粒正相關,活性碳和緩效性碳與pH值呈顯著負相關。同時土壤惰性碳與土壤含水量與具有顯著正相關性。
【圖文】:
慶市、湖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等10個省、市和自治區(qū)。剖面點的分布及其具體情況見表2、表3和圖2。表2不同土壤類型土壤剖面數(shù)據(jù)匯總Tab2. The Summary of Soil Profile of Different Soil Types剖面數(shù) 紅壤 黃壤赤紅壤紫土 黃棕壤 合計資料剖面數(shù) 10 8 5 3 2 28調查剖面數(shù) 12 0 0 0 3 15合計 22 8 5 3 5 -表3不同省份土壤剖面數(shù)據(jù)匯總Tab3. The Summary of Soil Profile of Different Provinces安徽河南浙江重慶湖北江西福建貴州廣東廣西壯族剖面數(shù)省 省 省 市 省 省 省 省 省 自治區(qū)
目前所收集到的馬尾松土壤有機碳總共涉及紅壤、黃壤、赤紅壤、紫土和黃棕壤五種土壤類型。如圖3所示,,馬尾松林下的五種土壤類型土壤總有機碳含量都隨土層的增加而下降。就0?10cm土層而言,黃壤的有機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為31.59±25.36g/kg,其次是紫色土( 23.98±10.77g/kg),紅壤(21.75±7.25g/kg ),赤紅壤(19.75±8.29g/kg),黃棕壤(17.79±4.45g/kg)。而 10~20cm土層則表現(xiàn)為紫土有機碳含量最高,約為25.33±7.25g/kg,其次黃壤的碳含量為14.92±10.53 g/kg,赤紅壤的土壤碳含量平均值約為13.79i3.84g/kg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S714
本文編號:2686019
【圖文】:
慶市、湖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等10個省、市和自治區(qū)。剖面點的分布及其具體情況見表2、表3和圖2。表2不同土壤類型土壤剖面數(shù)據(jù)匯總Tab2. The Summary of Soil Profile of Different Soil Types剖面數(shù) 紅壤 黃壤赤紅壤紫土 黃棕壤 合計資料剖面數(shù) 10 8 5 3 2 28調查剖面數(shù) 12 0 0 0 3 15合計 22 8 5 3 5 -表3不同省份土壤剖面數(shù)據(jù)匯總Tab3. The Summary of Soil Profile of Different Provinces安徽河南浙江重慶湖北江西福建貴州廣東廣西壯族剖面數(shù)省 省 省 市 省 省 省 省 省 自治區(qū)
目前所收集到的馬尾松土壤有機碳總共涉及紅壤、黃壤、赤紅壤、紫土和黃棕壤五種土壤類型。如圖3所示,,馬尾松林下的五種土壤類型土壤總有機碳含量都隨土層的增加而下降。就0?10cm土層而言,黃壤的有機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為31.59±25.36g/kg,其次是紫色土( 23.98±10.77g/kg),紅壤(21.75±7.25g/kg ),赤紅壤(19.75±8.29g/kg),黃棕壤(17.79±4.45g/kg)。而 10~20cm土層則表現(xiàn)為紫土有機碳含量最高,約為25.33±7.25g/kg,其次黃壤的碳含量為14.92±10.53 g/kg,赤紅壤的土壤碳含量平均值約為13.79i3.84g/kg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S7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蓬;國外天然林保護概況及我國天然林保護的進展與對策[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唐元;;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形勢分析及戰(zhàn)略選擇建議[J];能源技術經濟;2010年04期
3 李忠,孫波,林心雄;我國東部土壤有機碳的密度及轉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學;2001年04期
4 廖艷;楊忠芳;夏學齊;蔣宏忱;;青藏高原凍土土壤呼吸溫度敏感性和不同活性有機碳組分研究[J];地學前緣;2011年06期
5 游秀花;馬尾松天然林不同演替階段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張旭博;徐明崗;林昌虎;張文菊;;施肥對紅壤有機碳礦化特征的影響[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1年06期
7 周武;郭明;仲強;王希華;閻恩榮;;天童常綠闊葉林主要演替階段的土壤剖面及碳密度特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8 方精云;郭兆迪;樸世龍;陳安平;;1981~2000年中國陸地植被碳匯的估算[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年06期
9 李楊,孔令春,單忠臣;長白山紅松云冷杉林碳庫研究[J];吉林林業(yè)科技;2002年03期
10 王兵;魏文俊;;江西省森林碳儲量與碳密度研究[J];江西科學;200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侯振宏;中國林業(yè)活動碳源匯及其潛力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0年
本文編號:26860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68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