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內蒙古大青山林地景觀格局分析
【圖文】:
科學合理的劃定研究區(qū)范圍對研究結果具有很大的影響,是區(qū)域研究的最基礎工作。目前對研究區(qū)范圍的確定方面主要以 DEM、土壤圖和遙感影像等資料為基礎進行劃定。如張超等以 DEM 和 SPOT5 遙感影像為基礎數(shù)據(jù),通過 GIS 技術重新勘定了北京市大流域界線[32]。銀山等以內蒙古地貌圖、內蒙古土壤圖和遙感影像為資料,并進行野外實地考察驗證的基礎上劃定了渾善達克沙地的范圍[33]。本研究對研究區(qū)范圍的確定主要以地形圖生成研究區(qū) DEM 基礎上,以地貌類型和遙感影像為輔助,經(jīng)實地考察和 GPS 定點相結合,劃定了內蒙古大青山界線。2.2 地理位置內蒙古大青山位于內蒙古高原的南緣,東起烏蘭察布市三岔口,經(jīng)呼和浩特市西至包頭市昆都侖河,屬陰山山脈的中段,也是陰山山脈的主體組成部分。地理坐標為 109°47′30″-112°09′56″E, 40°33′50″-41°09′08″N(見圖 2-1)。地勢西高東低,北坡緩南坡陡,東西長度為 300km,南北寬度為 15km-20km,最寬達 40km。其主峰海拔最高達 2338m,屬于中低山地。
高線轉換為 TIN。(2)選擇最佳像素后通過 Convert→TIN to Raster 將 TIN 轉為 Grid即可獲得研究區(qū) DEM(見圖 3-1)。(3)通過 ArcGIS 中 SpatialAnalyst 工具,提取高程、坡度和坡向信息。對高程、坡度和坡向信息根據(jù)研究需求通過 SpatialAnalyst中的 Reclassify 命令重新分級。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P901;S718.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秀云;;DEM在地貌分析研究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3期
2 畢華興,譚秀英,李笑吟;基于DEM的數(shù)字地形分析[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3 譚偉;馮仲科;張雁;姚山;石麗萍;;基于組件GIS的造林小班地形分析的研究——以造林小班坡向為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4 李崇巍,劉麗娟,孫鵬森,葛劍平;岷江上游植被格局與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5 張超;蘇偉;徐麗麗;朱德海;李海霞;;基于DEM的北京市大流域界線重新勘定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年03期
6 鄒秀萍;齊清文;姜莉莉;李晉;;怒江流域林地景觀演變過程及其驅動力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6年05期
7 肖篤寧,李秀珍;當代景觀生態(tài)學的進展和展望[J];地理科學;1997年04期
8 楊昕;湯國安;劉學軍;李發(fā)源;祝士杰;;數(shù)字地形分析的理論、方法與應用[J];地理學報;2009年09期
9 曾宏達;基于DEM和地統(tǒng)計的森林資源空間格局分析——以武夷山山區(qū)為例[J];地球信息科學;2005年02期
10 賈寶全,楊潔泉;景觀生態(tài)學的起源與發(fā)展[J];干旱區(qū)研究;1999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鴻雁;哈爾濱市景觀格局變化及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分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婁全勝;基于GIS的廣州森林空間格局及其環(huán)境效應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3 鄧向瑞;北京山區(qū)森林景觀格局及其尺度效應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4 喻慶國;基于自然度的森林景觀時空分異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5 粟維斌;漓江風景區(qū)森林景觀格局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6 銀山;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荒漠化動態(tài)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妍;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與景觀空間格局分析[D];西南大學;2006年
2 王秀云;基于DEM的地貌分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申懷飛;基于3S的豫西黃河流域景觀格局變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4 尚彥玲;汾河流域關帝山區(qū)森林景觀格局變化與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75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67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