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真菌與毛霉菌的互作在海濱鹽土修復中的應用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S156.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忠勇;田長彥;胡明芳;呂昭智;;不同形態(tài)磷肥對棉花生長和AM真菌接種效應的影響[J];干旱區(qū)研究;2008年02期
2 王紅新;李富平;國巧真;郭紹義;;AM真菌生長發(fā)育影響因素及其對植物作用的研究[J];土壤肥料;2006年01期
3 薛會英;張永青;彭岳林;;藏北草原主要植物AM真菌的初步研究[J];山地學報;2007年03期
4 賀學禮,趙麗莉,李英鵬;NaCl脅迫下AM真菌對棉花生長和葉片保護酶系統(tǒng)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5年01期
5 王淼焱;徐倩;劉潤進;;長期定位施肥土壤中AM真菌對寄主植物的侵染狀況[J];菌物學報;2006年01期
6 王發(fā)園,劉潤進;黃河三角洲鹽堿土壤中AM真菌的初步調查[J];生物多樣性;2001年04期
7 彭岳林;錢成;蔡曉布;薛會英;張永青;;藏北高原AM真菌種群多樣性及生態(tài)分布特征[J];中國農學通報;2006年08期
8 張貴云;劉珍;范巧蘭;魏明峰;羅山;崔婷;張麗萍;徐國華;;盆栽基質對AM真菌及宿主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1年08期
9 高克祥,劉曉光,商金杰,甄志先,王樹良,朱天博;河北省果樹AM真菌優(yōu)良菌株的篩選[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10 葉佳舒;李濤;胡亞軍;郝志鵬;高彥征;王幼珊;陳保冬;;干旱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土壤水穩(wěn)定性團聚體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永坤;朱寧;程陽;王曉靜;馮固;;AM真菌對不同磷效率基因型玉米生長和磷營養(yǎng)的效應[A];第五次全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晉榮;洪堅平;郝鮮俊;陳芬;張麗;;不同磷水平下接種AM真菌對礦區(qū)玉米光合性能的影響[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劉冰江;李敏;劉潤進;;AM真菌對棉花根內防御性酶活性的影響[A];中國植物病理學第七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4 張霽;郭蘭萍;劉大會;黃璐琦;;干旱脅迫下AM真菌對蒼術幼苗生長及保護酶活性的影響[A];2010年全國中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劉春卯;賀學禮;徐浩博;張淑容;牛凱;;蒙古沙冬青AM真菌物種多樣性研究[A];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植物學:現(xiàn)在與未來——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八十周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2分會場:植物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保護[C];2013年
6 劉冰江;李敏;劉潤進;;AM真菌對棉花生長和黃萎病的影響[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趙萌;李敏;王淼焱;劉潤進;;AM真菌克服作物連作障礙的潛力[A];山東農業(yè)微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石兆勇;李敏;劉潤進;;栽培基質對AM真菌和西瓜生長發(fā)育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1年
9 劉翠花;張紅鋒;李菊;大次卓嘎;鐘國輝;張澈;;AM真菌對青稞抗旱性影響的機理研究[A];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農業(yè)分會場論文專集[C];2006年
10 劉翠花;張紅鋒;李菊;大次卓嘎;鐘國輝;張澈;;AM真菌對青稞抗旱性影響的機理研究[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雪琴;納米ZnO/AM真菌對玉米的生物效應及作用機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王同智;不同復墾方式下露天礦排土場AM真菌、宿主植物群落及修復作用的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年
3 劉洪光;AM真菌提高枸杞耐鹽性的機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年
4 楊榕;植物-AM真菌的共生適應性對青藏高原海拔環(huán)境梯度的響應[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7年
5 孫學廣;AM共生機制研究:AM真菌與植物根系的識別及AM功能相關基因[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年
6 朱曉琴;AM真菌對刺槐光合固碳和能源性狀的影響機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年
7 王倡憲;AM真菌對設施黃瓜幼苗生長及抗枯萎病能力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乾;蒙古沙冬青AM真菌物種多樣性演替規(guī)律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2 喬亞君;AM真菌與施硒量對丹參幼苗生長及品質的影響[D];河北大學;2015年
3 于美迪;AM真菌與苜蓿共生對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特性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4 孫玉芳;鹽堿脅迫下AM真菌對沙棗苗木生長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5年
5 牛麗純;沙棗根瘤微生物及根系內AM真菌多樣性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6 王健;AM真菌與紫穗槐形成叢枝菌根過程中差異蛋白質圖譜庫的構建[D];黑龍江大學;2012年
7 李媛媛;不同紫花苜蓿基因型對AM真菌的響應以及AM真菌擴繁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8 林雙雙;AM真菌調節(jié)紫花苜蓿對重金屬元素Cd的吸收和分配策略[D];蘭州大學;2013年
9 孔祥仕;抑制消減雜交技術篩選AM真菌與紫穗槐共生相關基因[D];黑龍江大學;2013年
10 羅佳佳;施肥對垂穗披堿草根系內AM真菌群落功能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6591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65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