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南芥年齡依賴型表皮毛發(fā)生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0-29 20:17
植物種子萌發(fā)后,需要經(jīng)歷幼年期及成年期后再進入生殖生長期。其中,幼年期向成年期的轉變稱為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植物幼年向成年階段轉變通常伴隨著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如葉片長寬比、葉片大小、葉緣缺刻、細胞大小、表皮毛數(shù)目、細胞增殖能力、次生代謝物積累等。以擬南芥為例,其幼年期葉片圓,葉緣缺刻少,葉色淺,葉細胞大,葉片具上表皮毛;而成年期葉片較狹長,葉緣缺刻多,葉色深,葉細胞小,葉片具有上下表皮毛。擬南芥葉片下表皮毛發(fā)生是擬南芥幼年向成年階段轉變的關鍵形態(tài)學指標。基于此形態(tài)學指標,人們發(fā)現(xiàn)植物幼年向成年階段轉變這一過程受保守的miR156-SPL信號途徑所調(diào)控。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miR156含量逐漸降低,而其靶基因SPLs表達逐漸升高,植物由此進入成年期。然而,擬南芥葉片下表皮毛發(fā)生如何受miR156-SPL這一年齡途徑所調(diào)控還未知。我們通過EMS(Ethylmethylsulfone)誘變方法獲得了一份幼年向成年階段轉變提前突變體,并對該突變體進行了研究,主要結果如下:1、遺傳分析表明,該突變體為顯性突變體,我們把該突變命名為pre1-D(precocious juvenile-to-adu...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植物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研究進展
1.1.1 植物的階段轉變
1.1.2 植物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的形態(tài)學特征
1.1.3 調(diào)控植物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的分子機制
1.1.4 研究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的意義
1.2 植物表皮毛發(fā)育研究進展
1.2.1 植物表皮毛
1.2.2 表皮毛發(fā)育的調(diào)控因子
1.2.3 表皮毛發(fā)育的分子機制
1.3 本課題研究意義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儀器及設備
2.1.3 主要試劑及配制方法
2.2 實驗方法
2.2.1 擬南芥栽培管理
2.2.2 擬南芥表型考察
2.2.3 擬南芥雜交與雜交后代篩選
2.2.4 圖位克隆
2.2.5 基因組重測序
2.2.6 目的基因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
2.2.7 轉基因植物獲得
2.2.8 染色質(zhì)免疫共沉淀(ChIP)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3.1 突變體表型考察
3.2 PRE1-D突變體圖位克隆及基因組重測序
3.2.1 圖位克隆
3.2.2 基因組重測序
3.3 突變基因分析及驗證
3.3.1 WT和 pre1-D突變體中GL1 基因表達量檢測
3.3.2 WT和 pre1-D突變體上表皮毛數(shù)目統(tǒng)計
3.3.3 dCAPS鑒定結果
3.3.4 轉基因驗證結果
3.4 GL1 基因突變位點序列分析
3.5 AP2 類轉錄因子能夠直接結合抑制GL1 基因的轉錄
3.5.1 CHIP分析
3.5.2 遺傳材料中GL1 基因表達量檢測及表型考察
3.6 PRE1-D突變體MIR156-SPLS通路關鍵基因遺傳分析
第四章 總結與討論
4.1 總結
4.2 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Role of trichome of Pteris vittata L. in arsenic hyperaccu-mulation[J]. LI Wenxue,CHEN Tongbin,CHEN Yang & LEI Mei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2005(02)
本文編號:3698353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植物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研究進展
1.1.1 植物的階段轉變
1.1.2 植物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的形態(tài)學特征
1.1.3 調(diào)控植物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的分子機制
1.1.4 研究營養(yǎng)生長階段轉變的意義
1.2 植物表皮毛發(fā)育研究進展
1.2.1 植物表皮毛
1.2.2 表皮毛發(fā)育的調(diào)控因子
1.2.3 表皮毛發(fā)育的分子機制
1.3 本課題研究意義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儀器及設備
2.1.3 主要試劑及配制方法
2.2 實驗方法
2.2.1 擬南芥栽培管理
2.2.2 擬南芥表型考察
2.2.3 擬南芥雜交與雜交后代篩選
2.2.4 圖位克隆
2.2.5 基因組重測序
2.2.6 目的基因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
2.2.7 轉基因植物獲得
2.2.8 染色質(zhì)免疫共沉淀(ChIP)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3.1 突變體表型考察
3.2 PRE1-D突變體圖位克隆及基因組重測序
3.2.1 圖位克隆
3.2.2 基因組重測序
3.3 突變基因分析及驗證
3.3.1 WT和 pre1-D突變體中GL1 基因表達量檢測
3.3.2 WT和 pre1-D突變體上表皮毛數(shù)目統(tǒng)計
3.3.3 dCAPS鑒定結果
3.3.4 轉基因驗證結果
3.4 GL1 基因突變位點序列分析
3.5 AP2 類轉錄因子能夠直接結合抑制GL1 基因的轉錄
3.5.1 CHIP分析
3.5.2 遺傳材料中GL1 基因表達量檢測及表型考察
3.6 PRE1-D突變體MIR156-SPLS通路關鍵基因遺傳分析
第四章 總結與討論
4.1 總結
4.2 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Role of trichome of Pteris vittata L. in arsenic hyperaccu-mulation[J]. LI Wenxue,CHEN Tongbin,CHEN Yang & LEI Mei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2005(02)
本文編號:3698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36983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