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寄生壓力下東方大葦鶯的報警聲及行為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9 03:17
鳥類報警聲具有傳遞威脅信息的功能,準確識別同種和異種報警聲對個體生存和繁殖至關重要。目前雀形目鳥類在捕食壓力條件下的報警聲及其信息傳遞研究受到較多關注,但巢寄生壓力下的宿主報警聲研究受到的關注較少。宿主報警聲是否可傳遞寄生者的特定信息?宿主如何利用報警聲對相關信息進行編碼?報警信息是否可被異種個體利用?等問題尚不清楚。2016-2017年6-7月,作者以大杜鵑(Cuculus canorus)的常見宿主東方大葦鶯(Acrocephalus orientalis)為研究對象,選擇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為研究區(qū)域,采用標本實驗、報警聲錄制、聲譜分析、種內(nèi)種間報警聲回放和行為觀察等方法,基于報警聲檢驗其對同異域寄生者的識別能力,探討分析其報警信息編碼及信息傳遞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東方大葦鶯攻擊大杜鵑的頻次顯著高于雀鷹(Accipiter nisus);遭遇二者時其發(fā)出明顯不同的報警聲。面對大杜鵑比面對雀鷹時發(fā)出的報警聲中音素個數(shù)/句更多,主頻更低。東方大葦鶯對同域寄生者大杜鵑與異域寄生者紅翅鳳頭鵑(Clamator coromandus)表現(xiàn)出不同強度的攻擊行為,同時發(fā)出明顯不同的報警聲。對大杜鵑發(fā)...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宿主紅尾伯勞(Laniuscristatus,左)、長尾縫葉鶯(Orthotomussutorius,右)撫育大杜鵑、八聲杜鵑(Cacomantismerulinus)的子代,引自Yangetal.(2012)
面 1-1.5 m 高,筑開放式杯狀巢。東北地區(qū)年繁殖一次,窩卵數(shù) 3-6 枚(2-14 天,育雛期 10-15 天,雛鳥由雙親共同撫育[129]。東方大葦鶯以蟻昆蟲以及植物種子為食[129,130]。大葦鶯作為大杜鵑的常見宿主,是研究宿主對寄生者報警聲及種內(nèi)、想對象。研究證實,東方大葦鶯在與大杜鵑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中,進化大杜鵑的行為[131,132],而其能否識別生活史過程中無接觸的寄生性杜否發(fā)出不同的報警聲等問題不甚清楚。此外,東方大葦鶯與同一生境可能面臨不同的巢寄生壓力,那么東方大葦鶯對寄生者的報警聲是否進一步研究。
圖 2-1.研究區(qū)域生境Fig.2-1 Habitat of study area2.2 研究方法2.2.1 巢址搜索與監(jiān)測2016-2017 年,在保護區(qū)內(nèi)設置了四個研究樣地:核心區(qū)、吐木柯村、扎龍村及橋附近區(qū)域。6 月初開始采用搜尋和監(jiān)測親鳥活動方法,尋找東方大葦鶯和黑眉葦
本文編號:3504175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宿主紅尾伯勞(Laniuscristatus,左)、長尾縫葉鶯(Orthotomussutorius,右)撫育大杜鵑、八聲杜鵑(Cacomantismerulinus)的子代,引自Yangetal.(2012)
面 1-1.5 m 高,筑開放式杯狀巢。東北地區(qū)年繁殖一次,窩卵數(shù) 3-6 枚(2-14 天,育雛期 10-15 天,雛鳥由雙親共同撫育[129]。東方大葦鶯以蟻昆蟲以及植物種子為食[129,130]。大葦鶯作為大杜鵑的常見宿主,是研究宿主對寄生者報警聲及種內(nèi)、想對象。研究證實,東方大葦鶯在與大杜鵑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中,進化大杜鵑的行為[131,132],而其能否識別生活史過程中無接觸的寄生性杜否發(fā)出不同的報警聲等問題不甚清楚。此外,東方大葦鶯與同一生境可能面臨不同的巢寄生壓力,那么東方大葦鶯對寄生者的報警聲是否進一步研究。
圖 2-1.研究區(qū)域生境Fig.2-1 Habitat of study area2.2 研究方法2.2.1 巢址搜索與監(jiān)測2016-2017 年,在保護區(qū)內(nèi)設置了四個研究樣地:核心區(qū)、吐木柯村、扎龍村及橋附近區(qū)域。6 月初開始采用搜尋和監(jiān)測親鳥活動方法,尋找東方大葦鶯和黑眉葦
本文編號:35041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35041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