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瞼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08 20:47
目前全世界共發(fā)現(xiàn)20種瞼虎(Goniurosaurus),分別分布于中國、日本和越南。中國共分布有11種,海南島內分布有4種,海南瞼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為海南島內最早發(fā)現(xiàn)的瞼虎屬物種。此外,瞼虎屬物種自發(fā)表以來雖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有關于生活史研究較少;诖,本文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南島開展海南瞼虎種群分布調查,同時對不同地理種群的海南瞼虎形態(tài)特征及遺傳分化進行研究;選取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為研究地區(qū),對海南瞼虎的種群密度、棲息地選擇、日活動節(jié)律和繁殖生物學開展了相關調查研究,以期掌握海南瞼虎在海南島內的種群資源現(xiàn)狀和分類地位,也能填補瞼虎屬物種生活史方面的空白,為后續(xù)研究和保護提供基礎的生態(tài)學資料。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火山口地質公園、五指山、銅鼓嶺、瓊海、黎母山、吊羅山、尖峰嶺、甘什嶺、霸王嶺、王下鄉(xiāng)、大廣壩、鸚哥嘴、南開鄉(xiāng)、皇帝洞什運鄉(xiāng)和俄賢嶺17個重點區(qū)域及周邊部分地區(qū)對海南瞼虎的分布開展了調查,發(fā)現(xiàn)海南瞼虎主要分布于火山口地質公園、五指山、銅鼓嶺、瓊海、黎母山、吊羅山和甘什嶺地區(qū)周圍山區(qū)。收集了分布于火山...
【文章來源】:海南師范大學海南省
【文章頁數(shù)】:9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重點區(qū)域分布格局調查結果圖(黑色標識為海南瞼虎,紅色標識為周氏瞼虎,黃色標識為霸王嶺瞼虎)
第二章海南瞼虎種群分布與特征分化27圖2-2不同地理種群海南瞼虎的第一、二主成分的散布圖Figure2-2ScatterplotforPC1andPC2ofG.hainanensis3.2.3聚類分析結果根據6個地區(qū)所有樣本的18個形態(tài)特征測量指標矯正值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2-3。海南瞼虎6個地理種群主要分3類,首先DLS、LMS和QH種群先聚為1類,這3個種群間的形態(tài)特征差異較小,其次TGL和GZL種群聚為1類,2個種群間形態(tài)特征差異較小,最后HSK單獨聚為1類,HSK種群與其他地理種群間形態(tài)差異較大。
海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8圖2-3不同地理種群海南瞼虎的聚類分析圖Figure2-3ClusteringdendrogramofG.hainanensisfromdifferentgeographicpopulations3.3海南瞼虎線粒體基因全序列信息最終拼接成功的海南瞼虎線粒體序列全長17192bp,4種堿基A、T、C、G含量分別為33.53%、26.6%、13.84%和26.85%。共包含36基因,其中有13個為蛋白質編碼的基因,分別為細胞色素b(Cytb)基因,細胞色素氧化酶的3個亞基基因(COX1、COX2和COX3),ATP酶的2個亞基基因(ATP6和ATP8)以及NADH脫氫酶的7個亞基基因(ND1-ND6、ND4L);2個核糖體核糖核酸的基因分別為16SrRNA和12SrRNA;以及21個轉運RNA(tRNA)基因和一段非編碼序列即線粒體DNA復制的控制區(qū)(Controlregiondisplacementloop,D-Loop區(qū))(圖2-4~2-9、表2-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海南瞼虎種群密度調查研究[J]. 陶星宇,翟曉飛,王同亮,崔碩,汪繼超. 四川動物. 2020(01)
[2]瞼虎屬一新種——中華瞼虎[J]. 周潤邦,彭霄鵬,侯勉,袁飛. 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5)
[3]海南吊羅山低地雨林群落特征分析[J]. 韓天宇,沈燕,王旭,楊錦昌,鄒文濤,李榮生.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9(03)
[4]標記重捕法對模式產地霸王嶺瞼虎種群資源調查[J]. 陳一帆,翟曉飛,陶星宇,王同亮,汪繼超. 四川動物. 2019(04)
[5]4個群體鯽魚形態(tài)差異分析[J]. 謝楠,馮曉宇,劉凱,馬恒甲,戴楊鑫,戴瑜來.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18(23)
[6]羅氏沼蝦3個養(yǎng)殖群體形態(tài)差異分析[J]. 馮藝,陳文強,楊虹,巫輔達,陳文堅,陳建酬.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8(11)
[7]敏麻蜥的兩性異形和雌性繁殖輸出[J]. 梁濤,李葉,鄭鵬,時磊. 干旱區(qū)研究. 2018(05)
[8]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爬行動物區(qū)系及多樣性海拔分布格局[J]. 陶夏秋,崔紹朋,蔣志剛,初紅軍,李娜,楊道德,李春旺. 生物多樣性. 2018(06)
[9]四川盆地的陸地島嶼效應——基于樹麻雀的形態(tài)變異[J]. 趙文海,劉方慶,文隴英. 四川動物. 2018(02)
[10]樣線法和標志重捕法在鱷蜥種群數(shù)量調查中的應用比較[J]. 陽春生,羅樹毅,李鈺慧,何家松,武正軍. 野生動物學報. 2017(02)
博士論文
[1]中國石龍子(Eumeces chinensis)季節(jié)性繁殖生物學研究[D]. 胡健饒.浙江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不同地理種群鱷蜥的形態(tài)變異及親緣關系研究[D]. 謝海.廣西師范大學 2018
[2]不同黃河高原鰍種群遺傳多樣性的研究[D]. 顏淵.武漢輕工大學 2017
[3]貴南沙蜥種群生態(tài)學及種群遺傳分化研究[D]. 張凱龍.中國計量大學 2017
[4]胎生蜥蜴與捷蜥蜴的生境選擇及對環(huán)境溫度的適應機制[D]. 揚成.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5
[5]蘭州北山密點麻蜥種群密度、棲息地選擇及年齡結構研究[D]. 李宏偉.西北師范大學 2015
[6]新疆產胎生晰蝎生境選擇擇及生活史研究[D]. 朱夢炎.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4
[7]捷蜥蜴的生境選擇及生活史特征研究[D]. 張德成.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4
[8]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種群的時空分布、棲息地選擇及其對控制蟲害的作用[D]. 連雪.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
[9]新疆兩種荒漠蜥蜴兩性異形、食性和繁殖的研究[D]. 劉洋.新疆農業(yè)大學 2010
[10]吐魯番沙虎日活動節(jié)律、食性、家域、微生境選擇和捕食模式的初步研究[D]. 宋玉成.新疆農業(yè)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424931
【文章來源】:海南師范大學海南省
【文章頁數(shù)】:9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重點區(qū)域分布格局調查結果圖(黑色標識為海南瞼虎,紅色標識為周氏瞼虎,黃色標識為霸王嶺瞼虎)
第二章海南瞼虎種群分布與特征分化27圖2-2不同地理種群海南瞼虎的第一、二主成分的散布圖Figure2-2ScatterplotforPC1andPC2ofG.hainanensis3.2.3聚類分析結果根據6個地區(qū)所有樣本的18個形態(tài)特征測量指標矯正值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2-3。海南瞼虎6個地理種群主要分3類,首先DLS、LMS和QH種群先聚為1類,這3個種群間的形態(tài)特征差異較小,其次TGL和GZL種群聚為1類,2個種群間形態(tài)特征差異較小,最后HSK單獨聚為1類,HSK種群與其他地理種群間形態(tài)差異較大。
海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8圖2-3不同地理種群海南瞼虎的聚類分析圖Figure2-3ClusteringdendrogramofG.hainanensisfromdifferentgeographicpopulations3.3海南瞼虎線粒體基因全序列信息最終拼接成功的海南瞼虎線粒體序列全長17192bp,4種堿基A、T、C、G含量分別為33.53%、26.6%、13.84%和26.85%。共包含36基因,其中有13個為蛋白質編碼的基因,分別為細胞色素b(Cytb)基因,細胞色素氧化酶的3個亞基基因(COX1、COX2和COX3),ATP酶的2個亞基基因(ATP6和ATP8)以及NADH脫氫酶的7個亞基基因(ND1-ND6、ND4L);2個核糖體核糖核酸的基因分別為16SrRNA和12SrRNA;以及21個轉運RNA(tRNA)基因和一段非編碼序列即線粒體DNA復制的控制區(qū)(Controlregiondisplacementloop,D-Loop區(qū))(圖2-4~2-9、表2-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海南瞼虎種群密度調查研究[J]. 陶星宇,翟曉飛,王同亮,崔碩,汪繼超. 四川動物. 2020(01)
[2]瞼虎屬一新種——中華瞼虎[J]. 周潤邦,彭霄鵬,侯勉,袁飛. 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5)
[3]海南吊羅山低地雨林群落特征分析[J]. 韓天宇,沈燕,王旭,楊錦昌,鄒文濤,李榮生.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9(03)
[4]標記重捕法對模式產地霸王嶺瞼虎種群資源調查[J]. 陳一帆,翟曉飛,陶星宇,王同亮,汪繼超. 四川動物. 2019(04)
[5]4個群體鯽魚形態(tài)差異分析[J]. 謝楠,馮曉宇,劉凱,馬恒甲,戴楊鑫,戴瑜來.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18(23)
[6]羅氏沼蝦3個養(yǎng)殖群體形態(tài)差異分析[J]. 馮藝,陳文強,楊虹,巫輔達,陳文堅,陳建酬.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8(11)
[7]敏麻蜥的兩性異形和雌性繁殖輸出[J]. 梁濤,李葉,鄭鵬,時磊. 干旱區(qū)研究. 2018(05)
[8]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爬行動物區(qū)系及多樣性海拔分布格局[J]. 陶夏秋,崔紹朋,蔣志剛,初紅軍,李娜,楊道德,李春旺. 生物多樣性. 2018(06)
[9]四川盆地的陸地島嶼效應——基于樹麻雀的形態(tài)變異[J]. 趙文海,劉方慶,文隴英. 四川動物. 2018(02)
[10]樣線法和標志重捕法在鱷蜥種群數(shù)量調查中的應用比較[J]. 陽春生,羅樹毅,李鈺慧,何家松,武正軍. 野生動物學報. 2017(02)
博士論文
[1]中國石龍子(Eumeces chinensis)季節(jié)性繁殖生物學研究[D]. 胡健饒.浙江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不同地理種群鱷蜥的形態(tài)變異及親緣關系研究[D]. 謝海.廣西師范大學 2018
[2]不同黃河高原鰍種群遺傳多樣性的研究[D]. 顏淵.武漢輕工大學 2017
[3]貴南沙蜥種群生態(tài)學及種群遺傳分化研究[D]. 張凱龍.中國計量大學 2017
[4]胎生蜥蜴與捷蜥蜴的生境選擇及對環(huán)境溫度的適應機制[D]. 揚成.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5
[5]蘭州北山密點麻蜥種群密度、棲息地選擇及年齡結構研究[D]. 李宏偉.西北師范大學 2015
[6]新疆產胎生晰蝎生境選擇擇及生活史研究[D]. 朱夢炎.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4
[7]捷蜥蜴的生境選擇及生活史特征研究[D]. 張德成.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4
[8]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種群的時空分布、棲息地選擇及其對控制蟲害的作用[D]. 連雪.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
[9]新疆兩種荒漠蜥蜴兩性異形、食性和繁殖的研究[D]. 劉洋.新疆農業(yè)大學 2010
[10]吐魯番沙虎日活動節(jié)律、食性、家域、微生境選擇和捕食模式的初步研究[D]. 宋玉成.新疆農業(yè)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4249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34249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