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生物學論文 >

被子植物基因組進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8-25 10:02
【摘要】:在被子植物的基因組內,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和順序并不是無序的。進化過程中,基因位置的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比如,一些基因始終保持鄰近的位置關系;一些基因之前相鄰,后來進化分離;還有一些基因之前并不相鄰,而進化后相鄰。一些研究表明全基因組加倍事件(WGDs)有力地推動了基因組的進化。但是進化過程中,鄰近關系改變的基因與全基因組加倍事件之間是否存在著內在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否能通過一個模型來解釋,這些還都有待研究。此外,進化分離的相鄰基因之間是否在染色體內部存在著一定的空間上的聯系,進化分離的鄰近基因對是否會有一些相似性,比如共表達,共修飾等也都不清楚。進化過程中基因對的相鄰關系有三種:始終相鄰、進化相鄰和空間交互。而以上三類相鄰關系在基因的共表達、共修飾以及物種保守性方面的貢獻都有待研究。這些不同的鄰近關系疊加在一起是否能得到一個最強的共表達、共修飾以及物種保守性也是未知的。由于技術的限制,之前我們只能從二維的角度研究基因對之間的關系。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現在我們可以從三維的角度來對基因的空間關系進行研究。以Hi-C為代表的染色質三維空間構象捕獲技術,通過產生高通量測序數據可以獲得細胞核內染色質的三維構象。為了研究在進化中這些基因之間的三維空間關系,這就需要對這些大量的生物學信息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本文首先介紹了在進化中分離的鄰近基因與全基因組加倍事件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不僅如此,在進化分離的鄰近基因、全部的基因以及全基因組加倍事件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雙線性關系。這說明由全基因組加倍事件引起的鄰近基因的分離并不是隨機的,而是遵循雙線性關系。接下來,本文通過之前構建的二元線性模型預測了被子植物近期全基因組加倍事件,模型預測的結果與已知報道作對比,發(fā)現結果比較一致,說明二元線性模型構建是比較成功的。然后,通過對擬南芥的染色質三維空間交互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一些在擬南芥的染色質中,線性不相鄰但空間交互的基因對。接著找到這些基因在其他物種中的同源基因,并對這些線性不相鄰但空間交互的基因做進化分析,發(fā)現在進化中鄰近的基因在它們的鄰近關系被打破之后傾向于在染色體內空間交互。通過分析這些有空間交互的進化分離基因的物種數和組蛋白修飾數據發(fā)現,分離的鄰近基因具有的物種保守性和組蛋白的共修飾可能促進了鄰近基因分離之后在染色體內空間交互。接下來,本文介紹了三種基因對的共定位:染色體內空間交互、進化中始終線性相鄰和進化中之前不相鄰現在相鄰。本文通過對不同共定位的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1)不同類型的共定位對于基因對的共表達、組蛋白的共修飾以及物種的保守性有著不同的貢獻;(2)染色體內空間交互這一因素會加強鄰近基因對的共表達、組蛋白共修飾以及物種的保守性;(3)三種共定位疊加在一起會得到一個最強的組蛋白共修飾和物種保守性結果。
【學位授予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Q941
【圖文】:

全基因組,轉錄程序,事件,鄰近關系


圖 1-1 Hi-C 技術簡介事實上,在空間上位于細胞核內共定位的基因有一些特定的相似之處,例如共表達,被相同的轉錄程序調控,有相同的組蛋白修飾[42][43]。然而分離的基因對與全基因組加倍事件是否有潛在的聯系,全基因組加倍事件是否會打斷基因的鄰近關系

多元回歸,擬合


三維空間的多元回歸擬合圖

示意圖,被子植物,全基因組,擬南芥


圖 2-2 擬南芥和 22 個被子植物全基因組加倍事件示意圖回歸模型顯示了在進化分離的基因(sN )、進化中始終不相鄰的基因(nN )所有的基因之間存在一個雙線性關系,這說明進化分離的鄰近基因和始終不相基因對整個基因組的擴增產生線性的貢獻。根據參數 m1<m2,說明對于固定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靜;;我們身體里的“幽靈”基因[J];大自然探索;2016年12期

2 何祥火,李錦軍,解翼虎,張鋒銳,曲淑敏,唐耘天,覃文新,萬大方,顧健人;新基因CT120在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對細胞生長的影響[J];癌癥;2003年02期

3 曾以申;;農作物抗病基因探索的回顧和展望[J];生物科學信息;1989年02期

4 周曉敏;;基因檢測:吃藥沒用?[J];消費者報道;2013年03期

5 周怡;;以紅色基因為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青春歲月;2018年23期

6 屠鞠傳禮;呂貫廷;曾長青;;人類基因組中巢式基因對的系統分析[J];遺傳;2010年09期

7 陳秋蓮,李陶深;“好”基因對自現及其在遺傳算法協同演化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科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8 黃大年;楊煒;王金霞;范在豐;鄒勤;何祖華;申宗坦;;利用遺傳同質的近等基因對研究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產物[J];中國水稻科學;1992年02期

9 李建婷;郭成;侯巖峰;焦玉蓮;趙躍然;孫慧;徐進;曹銘鋒;高聆;趙家軍;張海清;李明龍;;橋本甲狀腺炎患者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與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對頻率的分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年01期

10 王琳琳;;關于優(yōu)化高中生物《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一課教學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6年7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乃蘇;穆琳;趙博昊;胡帥帥;王曼曼;陳陽;吳信生;;兔SLC7A11基因敲降對黑色素生成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養(yǎng)兔學分會第二屆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8年

2 饒進軍;徐偉;吳曙光;;導入外源性P53基因對DL1520復制的影響[A];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3 尚世強;;基因與健康[A];2016年浙江省檢驗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6年

4 宋久剛;謝華紅;杜瑞;高娟;劉杰;樊代明;;URG4基因對NIH3T3細胞的惡性誘導作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5 姜靜;王銀磊;趙麗萍;周蓉;李亞茹;趙統敏;余文貴;;番茄熒光定量PCR內參基因的篩選[A];第七屆長三角園藝論壇論文集[C];2016年

6 饒進軍;徐偉;吳曙光;;導入外源性P53基因對DL1520復制的影響[A];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暨全國藥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7 陳輝;王魯文;褚小剛;嚴少南;龔作炯;;APOBEC3G基因對HepG_2 2.2.15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A];全國第3屆中西醫(yī)結合傳染病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傳染病專業(yè)委員會第2屆委員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8 張建;張建華;許曉群;宗金寶;田志剛;;白細胞介素15和干細胞因子基因對NK細胞殺傷相關分子的調節(jié)作用[A];第八屆全國腫瘤生物治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馬玉彥;李殿俊;解麗華;陳瓊;賈曉剛;;轉IL-2基因對人肺腺癌細胞藥物敏感性的影響[A];慶祝黑龍江省免疫學會成立十周年(1993—2003)論文集[C];2003年

10 朱明珠;高磊;李霞;;酵母基因表達相關性與蛋白質互作網絡距離分析[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丹;王文:追問生命終極秘密[N];科學時報;2011年

2 記者 汪永安;皖企首獲基因檢測資質[N];安徽日報;2017年

3 記者 白竟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誕生,來定制寵物吧![N];北京科技報;2017年

4 本報記者 馬愛平;好甜還是喜咸,基因說了算?[N];科技日報;2017年

5 記者 張小軍;決定老鼠性別基因被發(fā)現[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6 盧菁;怕胖可就是管不住嘴,原是基因作怪[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7 吳一福;四軍醫(yī)大首次發(fā)現人腦抑癌新基因[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8 Linda Villarosa著 黎明 譯;抗癌的代價:細胞老化[N];科技日報;2002年

9 記者 毛黎;iPS生成過程得到極大簡化[N];科技日報;2008年

10 記者 齊芳;影響小鼠壽命的基因也會影響人嗎 我科學家:差異非常大[N];光明日報;201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Awraris Getachew Shenkute;蜜蜂球囊菌轉錄組分析及其致病相關基因挖掘與鑒定[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9年

2 李自雄;乙肝病毒large S基因及其變異促進HCC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2018年

3 王佚;mdr1基因在兔VX2肝癌化療中骨髓保護及治療作用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4 鄒嵐;放射啟動MIP-3α基因激發(fā)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5 王蒙;人TALL-1基因的克隆、表達和生物學活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6 何勇;p73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達及對其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7 孫照剛;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克隆、表達、蛋白功能研究以及缺失該基因病毒的重組[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吳漢林;人NIT1基因cDNA的克隆、原核表達及抗體制備[D];四川大學;2005年

9 樸春姬;hTRAIL基因—放射治療的體外抑瘤效應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金旭;心血管內靶向定位基因遞送體系—載基因支架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天亮;被子植物基因組進化分析[D];信陽師范學院;2019年

2 倪晨子;水稻PPR基因OsPGL1功能的初步分析[D];武漢大學;2017年

3 徐凱凱;p27~(kip1)基因在紅系發(fā)育過程中的功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8年

4 張瑩姣;MiR-194-5p靶向BCKDHA基因調控綿羊脂肪生成機制的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7年

5 許金云;BIM基因內含子2缺失與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對糖皮質激素耐藥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8年

6 溫向娜;紅色基因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南昌大學;2018年

7 張志萌;IKBKE通過IKBKE/YAP1/miR-Let-7b/i環(huán)路調控腦膠質瘤的惡性進展[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8年

8 李鈺添;家蠶基因BmGcm的克隆及鑒定分析[D];西南大學;2015年

9 張鳴;GHR基因編輯豬生長發(fā)育指標及相關基因表達研究[D];貴州大學;2018年

10 丁亦飛;南京極光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營銷策略研究[D];東南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0356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80356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534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