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濕池”的變化特征及其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4-12-18 01:49
本文先利用ERA-Interim(簡稱ERA)、NCEP/NCAR2(簡稱NCEP2)兩種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資料結合探空觀測資料分析了高原“濕池”的氣候特征,然后基于ERA資料用經驗正交函數(shù)分解(EOF)的方法研究了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探討了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最后對夏、冬季高原“濕池”區(qū)域水汽收支及其與我國降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1)在對流層中上層,高原上無論夏、冬季都有大氣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濕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濕池”強度最強,ERA資料不僅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東的連續(xù)高濕帶外,在高原西北部還有一個高濕中心;NCEP2資料僅在高原東南部和西南部有兩個高濕中心。冬季1月,兩種資料均只高原東南部有高濕中心?傮w上,ERA資料與探空觀測資料的高濕中心區(qū)更為接近。7月,ERA資料的高原南部高濕中心較NCEP2資料稍強,其在19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之后持續(xù)偏強,西北部中心強度有弱-強-弱-強交替變化特征;而NCEP2資料南部兩個高濕中心分別在2009年、1998年之后偏強。1月,兩種資料的高濕中心值基本相當,兩者分別在1980年代后期和中期之后持續(xù)偏強...
【文章頁數(shù)】: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1.2 高原“濕池”研究
1.2.1 高原“濕池”特征研究
1.2.2 高原“濕池”水汽來源及輸送特征
1.2.3 高原水汽收支特征研究
1.2.4 高原水汽輸送對天氣氣候的影響研究
1.3 本文研究內容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資料
2.2 方法
2.2.1 計算公式
2.2.2 T檢驗
2.2.3 相關分析
2.2.4 經驗正交函數(shù)分解(EOF)
第三章 兩種分辨率再分析資料的青藏高原“濕池”的氣候特征
3.1 高原“濕池”的區(qū)域特征
3.2 高原“濕池”的變化特征
3.2.1 高原“濕池”的年變化特征
3.2.2 高原“濕池”強度的變化特征
3.2.3 高原“濕池”范圍的變化特征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青藏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1 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1.1 夏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1.2 冬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2 高原“濕池”時空變化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4.2.1 夏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4.2.2 冬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4.3 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異常的主要成因
4.3.1 位勢高度
4.3.2 水汽輸送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夏季青藏高原“濕池”東南部區(qū)域水汽收支及其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5.1 高原“濕池”東南部區(qū)域夏季平均水汽收支的變化
5.1.1 夏季平均水汽收支的氣候特征
5.1.2 夏季水汽收支的變化特征
5.2 夏季水汽收支突變前后的我國降水及水汽輸送異常
5.3 高原“濕池”東南部區(qū)域夏季水汽收支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5.3.1 夏季水汽收支與我國同期降水的關系
5.3.2 夏季水汽收支與我國秋季降水的關系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冬季青藏高原濕中心區(qū)域水汽收支及其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6.1 冬季高原濕中心區(qū)域平均水汽輸送特征
6.2 冬季高原濕中心區(qū)域水汽收支變化特征
6.3 冬季高原濕中心區(qū)域水汽收支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6.3.1 冬季水汽收支與我國同期降水的關系
6.3.2 冬季水汽收支與我國春季降水的關系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7.2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
致謝
本文編號:4016857
【文章頁數(shù)】: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1.2 高原“濕池”研究
1.2.1 高原“濕池”特征研究
1.2.2 高原“濕池”水汽來源及輸送特征
1.2.3 高原水汽收支特征研究
1.2.4 高原水汽輸送對天氣氣候的影響研究
1.3 本文研究內容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資料
2.2 方法
2.2.1 計算公式
2.2.2 T檢驗
2.2.3 相關分析
2.2.4 經驗正交函數(shù)分解(EOF)
第三章 兩種分辨率再分析資料的青藏高原“濕池”的氣候特征
3.1 高原“濕池”的區(qū)域特征
3.2 高原“濕池”的變化特征
3.2.1 高原“濕池”的年變化特征
3.2.2 高原“濕池”強度的變化特征
3.2.3 高原“濕池”范圍的變化特征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青藏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1 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1.1 夏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1.2 冬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特征
4.2 高原“濕池”時空變化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4.2.1 夏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4.2.2 冬季高原“濕池”時空變化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4.3 高原“濕池”時空變化異常的主要成因
4.3.1 位勢高度
4.3.2 水汽輸送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夏季青藏高原“濕池”東南部區(qū)域水汽收支及其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5.1 高原“濕池”東南部區(qū)域夏季平均水汽收支的變化
5.1.1 夏季平均水汽收支的氣候特征
5.1.2 夏季水汽收支的變化特征
5.2 夏季水汽收支突變前后的我國降水及水汽輸送異常
5.3 高原“濕池”東南部區(qū)域夏季水汽收支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5.3.1 夏季水汽收支與我國同期降水的關系
5.3.2 夏季水汽收支與我國秋季降水的關系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冬季青藏高原濕中心區(qū)域水汽收支及其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6.1 冬季高原濕中心區(qū)域平均水汽輸送特征
6.2 冬季高原濕中心區(qū)域水汽收支變化特征
6.3 冬季高原濕中心區(qū)域水汽收支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6.3.1 冬季水汽收支與我國同期降水的關系
6.3.2 冬季水汽收支與我國春季降水的關系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7.2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
致謝
本文編號:40168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40168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