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穆仁草原草地蒸散量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5-07 20:02
蒸散是干旱區(qū)生態(tài)水文、生態(tài)需水研究的熱點。蒸散是SPAC系統(tǒng)中水分循環(huán)和能量平衡的重要部分,直接影響土壤水分的變化,對人為水分調節(jié)(如灌溉)有直接的參考作用。作者以烏蘭察布荒漠草原區(qū)的希拉穆仁草地為研究區(qū),選取2012-2013年時段,借助定位觀測基地OPEC-2渦度相關通量觀測系統(tǒng)、大型稱重式蒸滲儀、AZ-DT自動土壤水分監(jiān)測儀、植被潛在蒸散量測量儀ET0等先進設備條件,觀測分析了克氏針茅典型草地植被蒸散規(guī)律。渦度相關通量觀測法被認為是現(xiàn)今唯一能直接測量生物圈與大氣圈之間能量(顯熱、潛熱等)與物質(CO2和水汽)交換通量的標準方法,本文將通量觀測結果與蒸滲儀、土壤水分觀測結果進行了對比,還與運用Penman-Monteieh(彭曼蒙特斯)模型估算的結果進行了對照分析;揭示了不同方法研究的日內蒸散規(guī)律;探討了生長期和非生長期的蒸散規(guī)律;分析了水平衡影響因子及年降雨、蒸散量的分配情況。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 Penman-Monteith模型與簡化彭曼法估算潛在騰發(fā)量ET0儀器估算的結果的相關性為0.84,ET0儀器觀測是可信的,可直接用于估計潛在蒸散量。 (2)日均潛在蒸散量與實際...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
1.1.1 課題的提出
1.1.2 課題綜述
1.1.3 研究目標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3 蒸散的測定計算方法評述
1.4 研究目標、內容、創(chuàng)新點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內容
1.4.3 技術路線
2 研究區(qū)概況
2.1 自然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氣候條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植被
2.1.5 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概況
2.2 社會經(jīng)濟狀況
3 試驗設計和試驗設備
3.1 研究區(qū)草地、降雨情況分析
3.1.1 草地狀況
3.1.2 降雨特征
3.2 試驗設計
3.3 觀測內容及儀器介紹
3.4 儀器觀測數(shù)據(jù)驗證及能量平衡驗證
4 潛在蒸散量分析
4.1 彭曼-蒙特斯方法與簡化彭曼方法估算的潛在蒸散量對比
4.2 彭曼-蒙特斯方法估算的蒸散量與其分項相關關系
4.3 小結
5 草地實際蒸散規(guī)律
5.1 日內蒸散規(guī)律
5.1.1 晴天日內蒸散規(guī)律
5.1.2 雨天日內蒸散規(guī)律
5.2 日均蒸散規(guī)律
5.2.1 日均潛在蒸散量與實際蒸散量對比
5.2.2 不同儀器觀測的日均蒸散量規(guī)律
5.3 蒸散量與氣象因子相關關系分析
5.4 年降雨量與蒸散量水分平衡分析
5.5 小結
6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本文編號:3811247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
1.1.1 課題的提出
1.1.2 課題綜述
1.1.3 研究目標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3 蒸散的測定計算方法評述
1.4 研究目標、內容、創(chuàng)新點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內容
1.4.3 技術路線
2 研究區(qū)概況
2.1 自然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氣候條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植被
2.1.5 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概況
2.2 社會經(jīng)濟狀況
3 試驗設計和試驗設備
3.1 研究區(qū)草地、降雨情況分析
3.1.1 草地狀況
3.1.2 降雨特征
3.2 試驗設計
3.3 觀測內容及儀器介紹
3.4 儀器觀測數(shù)據(jù)驗證及能量平衡驗證
4 潛在蒸散量分析
4.1 彭曼-蒙特斯方法與簡化彭曼方法估算的潛在蒸散量對比
4.2 彭曼-蒙特斯方法估算的蒸散量與其分項相關關系
4.3 小結
5 草地實際蒸散規(guī)律
5.1 日內蒸散規(guī)律
5.1.1 晴天日內蒸散規(guī)律
5.1.2 雨天日內蒸散規(guī)律
5.2 日均蒸散規(guī)律
5.2.1 日均潛在蒸散量與實際蒸散量對比
5.2.2 不同儀器觀測的日均蒸散量規(guī)律
5.3 蒸散量與氣象因子相關關系分析
5.4 年降雨量與蒸散量水分平衡分析
5.5 小結
6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本文編號:3811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8112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