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霧天氣的成因分析和預報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6 07:45
利用1980—2017年逐日霧觀測資料、NCEP/NCAR 1°×1°再分析資料,采用統(tǒng)計學、天氣學、累積頻率等方法分析了衢州市霧日的時空分布特征及霧預報方法。結果表明:①衢州市霧的空間分布呈北多南少、山區(qū)明顯多于平原的特征;霧出現(xiàn)時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83.2%的霧出現(xiàn)在23時—次日09時,峰值在06時;②容易導致衢州出現(xiàn)區(qū)域性霧的地面天氣類型有4類:冷鋒前暖區(qū)型、大陸高壓型、入海高壓后部型和低槽型;500 hPa高空環(huán)流形勢有3種:低槽型、高壓脊型和緯向氣流型;③霧發(fā)生前一天對流層低層小風、高濕并伴有逆溫,其中低槽型霧逆溫層接地,其他3種類型逆溫層抬離地面;④用累積頻率法定量給出了霧出現(xiàn)的相對濕度、風速、逆溫的閾值與消空指標。⑤經過兩年使用,該預報模型預報準確率達71.2%,具有較強的預報價值。
【文章來源】:中低緯山地氣象. 2020,44(03)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高空500 hPa天氣形勢
文中將水平能見度<1 km、相對濕度>90%的天氣現(xiàn)象定義為霧。霧的空間分布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一般來說山谷或背風坡更易出現(xiàn)霧。衢州市地形分布呈南北山脈、中間平原地區(qū),其中開化縣觀測站四面環(huán)山,常年風速較小,復雜的地形導致了相同天氣形勢下空間分布有明顯差異。由圖1可見,衢州市1980年以來每年平均出現(xiàn)霧29.6 d,中部霧分布差異較小,北部霧日數較多,呈現(xiàn)北部多、中南部少的典型特征。出現(xiàn)霧最多的地區(qū)為開化縣,年平均霧日為65.1 d,其中20世紀80—90年代年平均霧日為86.6 d,2000年以后顯著減少,年平均霧日有39.8 d(圖略);最少的是江山,年平均只有16.4 d,僅占全市霧總次數的11.1%。1.2 霧時間變化特征
衢州市一日內各時次均可出現(xiàn)霧天氣,但霧出現(xiàn)呈現(xiàn)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后半夜到早晨易出現(xiàn)低能見度天氣。由圖2b可見,霧出現(xiàn)多發(fā)時段是23時—次日09時,占全體發(fā)生幾率的83.2%。由圖可見,霧出現(xiàn)高峰時段是06—07時,發(fā)生的頻率占22.5%。2 衢州市霧形成的天氣學分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邊界層參數化方案對江蘇地區(qū)一次平流霧過程的模擬影響[J]. 崔馳瀟,包云軒,袁成松,周林義,焦圣明,宗晨. 大氣科學. 2018(06)
[2]2015-04-28渤海海霧形成過程中的海氣相互作用分析[J]. 史得道,吳振玲,羅凱,左濤. 熱帶氣象學報. 2018(03)
[3]基于WRF模式的青島近海能見度算法比較研究[J]. 高榮珍,李欣,時曉曚,任兆鵬,郝燕,戴京笛. 海洋氣象學報. 2018(02)
[4]基于BJ-RUCv2.0預報系統(tǒng)對大霧形成和發(fā)展關鍵條件的數值分析[J]. 李青春,程叢蘭,張亦洲,王在文.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18(01)
[5]2014年初冬湖北省一次大霧成因分析和數值模擬[J]. 王麗娟,陽威,何明瓊,代娟,王俊超,唐秋艷. 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 2017(03)
[6]濟南一次霧過程的數值模擬試驗和成因分析[J]. 夏凡,楊曉霞. 氣象科技. 2017(01)
[7]霧霾天氣個例氣象條件對比分析[J]. 韓永清,孫興池,李靜,康桂紅,劉暢. 氣象科技. 2017(01)
[8]環(huán)渤海地區(qū)霧天氣分型及預報方法[J]. 陳東輝,尚子溦,寧貴財,馮強,尚可政,王式功,曹建奎. 氣象. 2017(01)
[9]泰安山區(qū)一次夏季雨霧天氣過程特征和氣象要素分析[J]. 楊何著,張唯,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王元. 氣象科技. 2016(06)
[10]江西省區(qū)域性平流霧氣象要素特征分析及預報思路[J]. 許愛華,陳翔翔,肖安,許彬. 氣象. 2016(03)
本文編號:3592232
【文章來源】:中低緯山地氣象. 2020,44(03)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高空500 hPa天氣形勢
文中將水平能見度<1 km、相對濕度>90%的天氣現(xiàn)象定義為霧。霧的空間分布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一般來說山谷或背風坡更易出現(xiàn)霧。衢州市地形分布呈南北山脈、中間平原地區(qū),其中開化縣觀測站四面環(huán)山,常年風速較小,復雜的地形導致了相同天氣形勢下空間分布有明顯差異。由圖1可見,衢州市1980年以來每年平均出現(xiàn)霧29.6 d,中部霧分布差異較小,北部霧日數較多,呈現(xiàn)北部多、中南部少的典型特征。出現(xiàn)霧最多的地區(qū)為開化縣,年平均霧日為65.1 d,其中20世紀80—90年代年平均霧日為86.6 d,2000年以后顯著減少,年平均霧日有39.8 d(圖略);最少的是江山,年平均只有16.4 d,僅占全市霧總次數的11.1%。1.2 霧時間變化特征
衢州市一日內各時次均可出現(xiàn)霧天氣,但霧出現(xiàn)呈現(xiàn)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后半夜到早晨易出現(xiàn)低能見度天氣。由圖2b可見,霧出現(xiàn)多發(fā)時段是23時—次日09時,占全體發(fā)生幾率的83.2%。由圖可見,霧出現(xiàn)高峰時段是06—07時,發(fā)生的頻率占22.5%。2 衢州市霧形成的天氣學分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邊界層參數化方案對江蘇地區(qū)一次平流霧過程的模擬影響[J]. 崔馳瀟,包云軒,袁成松,周林義,焦圣明,宗晨. 大氣科學. 2018(06)
[2]2015-04-28渤海海霧形成過程中的海氣相互作用分析[J]. 史得道,吳振玲,羅凱,左濤. 熱帶氣象學報. 2018(03)
[3]基于WRF模式的青島近海能見度算法比較研究[J]. 高榮珍,李欣,時曉曚,任兆鵬,郝燕,戴京笛. 海洋氣象學報. 2018(02)
[4]基于BJ-RUCv2.0預報系統(tǒng)對大霧形成和發(fā)展關鍵條件的數值分析[J]. 李青春,程叢蘭,張亦洲,王在文.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18(01)
[5]2014年初冬湖北省一次大霧成因分析和數值模擬[J]. 王麗娟,陽威,何明瓊,代娟,王俊超,唐秋艷. 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 2017(03)
[6]濟南一次霧過程的數值模擬試驗和成因分析[J]. 夏凡,楊曉霞. 氣象科技. 2017(01)
[7]霧霾天氣個例氣象條件對比分析[J]. 韓永清,孫興池,李靜,康桂紅,劉暢. 氣象科技. 2017(01)
[8]環(huán)渤海地區(qū)霧天氣分型及預報方法[J]. 陳東輝,尚子溦,寧貴財,馮強,尚可政,王式功,曹建奎. 氣象. 2017(01)
[9]泰安山區(qū)一次夏季雨霧天氣過程特征和氣象要素分析[J]. 楊何著,張唯,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王元. 氣象科技. 2016(06)
[10]江西省區(qū)域性平流霧氣象要素特征分析及預報思路[J]. 許愛華,陳翔翔,肖安,許彬. 氣象. 2016(03)
本文編號:35922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59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