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中旬浙閩贛地區(qū)暴雨過程模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23 00:12
多年降水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明在我國夏季風向北推進的過程中,6月中旬在浙閩贛地區(qū)存在一個明顯的強降水中心。本論文以2010年6月19-20日發(fā)生在浙閩贛地區(qū)的一次強降水過程為例,對該地區(qū)降水收支特征和冰云熱力作用進行了分析。天氣形勢診斷結(jié)果表明,強降水過程是由西風帶短波槽和穩(wěn)定的副高配合引起的,直接降水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低空切變線和氣旋;水汽來源于中國南海,由強盛的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斷的送往浙閩贛地區(qū);高低空急流的配合是暴雨發(fā)生和維持的重要原因之一;19日12時低空急流的短暫減弱和高空急流軸位置的變化可能是本次過程降水先減弱再增強的原因之一。定量降水收支特征分析結(jié)果表明,影響降水的主要因子是水汽收支中的水汽輻合和熱量收支中的熱量輻散;降水強時水汽輻合和熱量輻散是降水主要過程,而降水弱時,局地水汽變干和大氣變暖成為降水主要過程;依據(jù)局地水汽/熱量變化項、水汽/熱量輻合輻散項和云凝物輻合輻散項這三個因子可將降水分為8類,其中局地水汽變干和大氣變暖、水汽輻合和熱量輻散以及云凝物輻合時,降水強度最強,而局地水汽變濕和大氣變冷、水汽輻合和熱量輻散以及云凝物輻合時,降水覆蓋率最大。冰云熱力效應包括輻射和潛熱兩部分,...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WRF-ARW模擬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和流程介紹(Wangetal,2017)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浙閩贛地區(qū)降水過程及模擬163.浙閩贛地區(qū)降水過程及模擬3.1個例介紹Huang等(2016)通過分析1971-2013年的降水資料發(fā)現(xiàn),在東亞夏季風推進的過程中,浙閩贛地區(qū)存在一個強降水中心(圖3.1)。從6月上旬到6月中旬,浙閩贛地區(qū)由一個弱降水區(qū)轉(zhuǎn)變?yōu)閺娊邓行模欢S持時間不長,到6月下旬強降水區(qū)就快速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并且在此期間,浙閩贛地區(qū)及其東側(cè)的低空西南氣流有一個明顯增強的過程。圖3.11971-2013年6月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和700hPa風場距平(Huangetal.2016),圖a為6月上旬,圖b為6月中旬,圖c為6月下旬。填色等值線代表累計降水量,單位為mm;箭頭表示風場,單位為ms-1。圖中三個矩形框從南到北依次代表華南地區(qū)(19°N-25°N,108°E-119°E)、浙閩贛地區(qū)(116°E-121°E,26°N-29°N)和江淮地區(qū)(29°N-33°N,112°E-122°E)。Huang等(2016)根據(jù)歷年地面降水資料,計算出浙閩贛地區(qū)6月中旬累積降水的年變化序列(圖3.2),將累積降水超過多年平均值一個標準差的年份定義為強降水年,則在整個序列中找出了7個強降水年。本論文選取了其中2010年的一個個例進行了模擬試驗。2010年6月19日08時至20日08時,浙閩贛地區(qū)出現(xiàn)了罕見的特大暴雨,強降水區(qū)主要集中在江西中東部和福建北部,其中江西的進賢329mm、東鄉(xiāng)328mm、余江321mm、資溪318mm、南昌縣278mm,福建的武夷山市324mm,光澤268mm,整個降水系統(tǒng)在江西東部、福建北部和浙江西南部停滯了較長時
弱,隨后暴雨天氣再次發(fā)展,雨帶在移動的過程中逐漸由東西向轉(zhuǎn)變?yōu)闁|北-西南向。 這次罕見的大暴雨是一次典型的梅雨峰暴雨過程(尹潔等,2011),500hpa東亞大槽槽后冷平流和強而穩(wěn)定副高西北側(cè)西南氣流匯合,導致冷暖交匯帶在江南北部維持,持續(xù)的西南水汽輸送和高低空急流的配置共同造成了此次暴雨的發(fā)生和維持(楊婷等,2010)。暴雨具有典型的中尺度特征,中尺度系統(tǒng)提前或同時于強降水生成,東西向排列的多個 MCS 不斷向東移動造成持續(xù)性強降水(陳云輝等,2011),暴雨區(qū)對流層中低層一直受暖平流控制,潛熱加熱是造成暴雨最為重要的原因(鄒海波,201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暴雨形成機理及預報方法研究進展[J]. 高守亭,周玉淑,冉令坤. 大氣科學. 2018(04)
[2]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ertia-Gravity Waves during an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 Event[J]. Lu LIU,Lingkun RAN,Shouting GA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8(05)
[3]近10年中國地區(qū)地形對降水影響研究進展[J]. 王凌梓,苗峻峰,韓芙蓉. 氣象科技. 2018(01)
[4]2010年6月江西一次持續(xù)性暴雨過程的定量診斷分析[J]. 鄒海波,單九生,易雪婷. 暴雨災害. 2017(02)
[5]Diagnosis of the Forcing of Inertial-gravity Waves in a Severe Convection System[J]. Lingkun RAN,Changsheng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11)
[6]Radiative Effects on Torrential Rainfall during the Landfall of Typhoon Fitow(2013)[J]. Lingyun LOU,Xiaofan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01)
[7]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中的重力波特征[J]. 易軍,壽紹文,張慶奎. 干旱氣象. 2015(06)
[8]一次淮河流域梅雨鋒暴雨的大別山地形敏感性試驗[J]. 郭蕊,苗春生,張楠. 大氣科學學報. 2013(05)
[9]地面站點觀測降水資料與CMORPH衛(wèi)星反演降水產(chǎn)品融合的試驗效果評估[J]. 廖捷,徐賓,張洪政. 熱帶氣象學報. 2013(05)
[10]一次梅雨鋒上中尺度氣旋波引發(fā)的特大暴雨過程分析[J]. 張家國,黃小彥,周金蓮,韓芳蓉. 氣象學報. 2013(02)
博士論文
[1]云凝物的輻射效應和微物理過程影響臺風暴雨的機理研究[D]. 王彬.浙江大學 2019
[2]“菲特”臺風暴雨物理過程三維WRF模擬與定量分析[D]. 徐慧燕.浙江大學 2018
碩士論文
[1]浙閩贛地區(qū)初夏主汛期降水和能量的研究與分析[D]. 楊心宜.浙江大學 2019
[2]東北冷渦暴雨云降水物理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 李兆慧.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1
[3]長江下游梅雨鋒中尺度渦旋統(tǒng)計分析與模擬研究[D]. 谷文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52087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WRF-ARW模擬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和流程介紹(Wangetal,2017)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浙閩贛地區(qū)降水過程及模擬163.浙閩贛地區(qū)降水過程及模擬3.1個例介紹Huang等(2016)通過分析1971-2013年的降水資料發(fā)現(xiàn),在東亞夏季風推進的過程中,浙閩贛地區(qū)存在一個強降水中心(圖3.1)。從6月上旬到6月中旬,浙閩贛地區(qū)由一個弱降水區(qū)轉(zhuǎn)變?yōu)閺娊邓行模欢S持時間不長,到6月下旬強降水區(qū)就快速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并且在此期間,浙閩贛地區(qū)及其東側(cè)的低空西南氣流有一個明顯增強的過程。圖3.11971-2013年6月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和700hPa風場距平(Huangetal.2016),圖a為6月上旬,圖b為6月中旬,圖c為6月下旬。填色等值線代表累計降水量,單位為mm;箭頭表示風場,單位為ms-1。圖中三個矩形框從南到北依次代表華南地區(qū)(19°N-25°N,108°E-119°E)、浙閩贛地區(qū)(116°E-121°E,26°N-29°N)和江淮地區(qū)(29°N-33°N,112°E-122°E)。Huang等(2016)根據(jù)歷年地面降水資料,計算出浙閩贛地區(qū)6月中旬累積降水的年變化序列(圖3.2),將累積降水超過多年平均值一個標準差的年份定義為強降水年,則在整個序列中找出了7個強降水年。本論文選取了其中2010年的一個個例進行了模擬試驗。2010年6月19日08時至20日08時,浙閩贛地區(qū)出現(xiàn)了罕見的特大暴雨,強降水區(qū)主要集中在江西中東部和福建北部,其中江西的進賢329mm、東鄉(xiāng)328mm、余江321mm、資溪318mm、南昌縣278mm,福建的武夷山市324mm,光澤268mm,整個降水系統(tǒng)在江西東部、福建北部和浙江西南部停滯了較長時
弱,隨后暴雨天氣再次發(fā)展,雨帶在移動的過程中逐漸由東西向轉(zhuǎn)變?yōu)闁|北-西南向。 這次罕見的大暴雨是一次典型的梅雨峰暴雨過程(尹潔等,2011),500hpa東亞大槽槽后冷平流和強而穩(wěn)定副高西北側(cè)西南氣流匯合,導致冷暖交匯帶在江南北部維持,持續(xù)的西南水汽輸送和高低空急流的配置共同造成了此次暴雨的發(fā)生和維持(楊婷等,2010)。暴雨具有典型的中尺度特征,中尺度系統(tǒng)提前或同時于強降水生成,東西向排列的多個 MCS 不斷向東移動造成持續(xù)性強降水(陳云輝等,2011),暴雨區(qū)對流層中低層一直受暖平流控制,潛熱加熱是造成暴雨最為重要的原因(鄒海波,201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暴雨形成機理及預報方法研究進展[J]. 高守亭,周玉淑,冉令坤. 大氣科學. 2018(04)
[2]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ertia-Gravity Waves during an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 Event[J]. Lu LIU,Lingkun RAN,Shouting GA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8(05)
[3]近10年中國地區(qū)地形對降水影響研究進展[J]. 王凌梓,苗峻峰,韓芙蓉. 氣象科技. 2018(01)
[4]2010年6月江西一次持續(xù)性暴雨過程的定量診斷分析[J]. 鄒海波,單九生,易雪婷. 暴雨災害. 2017(02)
[5]Diagnosis of the Forcing of Inertial-gravity Waves in a Severe Convection System[J]. Lingkun RAN,Changsheng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11)
[6]Radiative Effects on Torrential Rainfall during the Landfall of Typhoon Fitow(2013)[J]. Lingyun LOU,Xiaofan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01)
[7]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中的重力波特征[J]. 易軍,壽紹文,張慶奎. 干旱氣象. 2015(06)
[8]一次淮河流域梅雨鋒暴雨的大別山地形敏感性試驗[J]. 郭蕊,苗春生,張楠. 大氣科學學報. 2013(05)
[9]地面站點觀測降水資料與CMORPH衛(wèi)星反演降水產(chǎn)品融合的試驗效果評估[J]. 廖捷,徐賓,張洪政. 熱帶氣象學報. 2013(05)
[10]一次梅雨鋒上中尺度氣旋波引發(fā)的特大暴雨過程分析[J]. 張家國,黃小彥,周金蓮,韓芳蓉. 氣象學報. 2013(02)
博士論文
[1]云凝物的輻射效應和微物理過程影響臺風暴雨的機理研究[D]. 王彬.浙江大學 2019
[2]“菲特”臺風暴雨物理過程三維WRF模擬與定量分析[D]. 徐慧燕.浙江大學 2018
碩士論文
[1]浙閩贛地區(qū)初夏主汛期降水和能量的研究與分析[D]. 楊心宜.浙江大學 2019
[2]東北冷渦暴雨云降水物理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 李兆慧.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1
[3]長江下游梅雨鋒中尺度渦旋統(tǒng)計分析與模擬研究[D]. 谷文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520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4520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