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8年共和盆地沙塵天氣變化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3-14 19:14
利用共和盆地3個氣象站1961~2018年逐月沙塵天氣觀測資料,采用Mann-Kendall檢驗、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9年間盆地沙塵天氣的變化特征和趨勢.結(jié)果表明:(1) 1961~2018年盆地沙塵天氣日數(shù)呈波動下降趨勢,減速為0.5d·a-1;(2)盆地沙塵天氣日數(shù)的季節(jié)變化從春季到冬季呈"V"字形變化,且春季>冬季>秋季>夏季;(3)小波分析顯示盆地沙塵天氣變化存在8年、16年和27年的周期,其中8年周期最顯著,目前盆地處在沙塵天氣減少期.
【文章來源】: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36(03)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1961~2017年共和盆地沙塵天氣日數(shù)年際變化
共和盆地沙塵天氣日數(shù)年代際變化
共和盆地沙塵天氣M-K突變檢驗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LUCC的新疆沙塵源空間格局及轉(zhuǎn)化機理分析[J]. 張寧寧,房世峰,杜加強,吳驊. 干旱區(qū)地理. 2018(05)
[2]柴達木盆地春季沙塵暴變化特征分析[J]. 郭曉寧,楊延華,馬元倉,李金海,傅生武,杜海榮,陳國峰.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8(08)
[3]1961—2015年青海沙塵天氣時空變化特征[J]. 李璠,徐維新,祁棟林,嚴應存. 干旱區(qū)研究. 2018(02)
[4]1971—2012年青藏高原春季風速的年際變化及對氣候變暖的響應[J]. 姚慧茹,李棟梁. 氣象學報. 2016(01)
[5]青海省降塵量時空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高貴生,宋理明,馬宗泰. 中國沙漠. 2013(04)
[6]中國沙塵暴源區(qū)及其治理研究述評[J]. 緱倩倩,韓致文,杜鶴強,孫家歡,王國華. 中國沙漠. 2012(06)
[7]我國沙塵天氣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展望[J]. 尹曉惠. 中國沙漠. 2009(04)
[8]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變化規(guī)律研究[J]. 許月卿,李雙成,蔡運龍.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12)
[9]中國沙塵天氣的區(qū)域特征[J]. 王式功,王金艷,周自江,尚可政,楊德保,趙宗鎖. 地理學報. 2003(02)
[10]共和盆地地貌發(fā)育與環(huán)境演化探討[J]. 徐叔鷹,徐德馥,石生仁. 蘭州大學學報. 1984(01)
本文編號:3082792
【文章來源】: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36(03)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1961~2017年共和盆地沙塵天氣日數(shù)年際變化
共和盆地沙塵天氣日數(shù)年代際變化
共和盆地沙塵天氣M-K突變檢驗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LUCC的新疆沙塵源空間格局及轉(zhuǎn)化機理分析[J]. 張寧寧,房世峰,杜加強,吳驊. 干旱區(qū)地理. 2018(05)
[2]柴達木盆地春季沙塵暴變化特征分析[J]. 郭曉寧,楊延華,馬元倉,李金海,傅生武,杜海榮,陳國峰.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8(08)
[3]1961—2015年青海沙塵天氣時空變化特征[J]. 李璠,徐維新,祁棟林,嚴應存. 干旱區(qū)研究. 2018(02)
[4]1971—2012年青藏高原春季風速的年際變化及對氣候變暖的響應[J]. 姚慧茹,李棟梁. 氣象學報. 2016(01)
[5]青海省降塵量時空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高貴生,宋理明,馬宗泰. 中國沙漠. 2013(04)
[6]中國沙塵暴源區(qū)及其治理研究述評[J]. 緱倩倩,韓致文,杜鶴強,孫家歡,王國華. 中國沙漠. 2012(06)
[7]我國沙塵天氣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展望[J]. 尹曉惠. 中國沙漠. 2009(04)
[8]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變化規(guī)律研究[J]. 許月卿,李雙成,蔡運龍.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12)
[9]中國沙塵天氣的區(qū)域特征[J]. 王式功,王金艷,周自江,尚可政,楊德保,趙宗鎖. 地理學報. 2003(02)
[10]共和盆地地貌發(fā)育與環(huán)境演化探討[J]. 徐叔鷹,徐德馥,石生仁. 蘭州大學學報. 1984(01)
本文編號:30827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08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