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氮摻雜碳點對棉織物防紫外線性能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8-14 19:17
為提高棉織物的防紫外線能力,以檸檬酸、乙二胺和硼砂為原料,采用一步水熱法合成了硼氮摻雜碳點(BN-CDs),將BN-CDs水溶液、BN-CDs/聚乙烯醇共混水溶液和BN-CDs/水性聚氨酯共混水溶液分別噴涂于棉織物表面,再對棉織物進行碾壓干燥處理,測試了織物的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及其耐水洗性能等。結(jié)果表明:所制備的BN-CDs表面上含有豐富羥基和胺基的石墨狀納米晶體,兼具良好水溶性;在紫外區(qū)具有強吸收峰,在紫外光激發(fā)下可以發(fā)出藍色熒光,且熒光發(fā)射波長不依賴于激發(fā)波長;整理后的棉織物均表現(xiàn)出極高的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UPF);經(jīng)BN-CDs/水性聚氨酯整理后的棉織物效果最佳,水洗10次后UPF值仍保持在48左右,達到較高的保護級別,且棉織物表面形態(tài)基本不變,手感良好,可滿足棉織物紫外線防護要求。
【文章來源】:紡織學報. 2020,41(06)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BN-CDs在365 nm紫外燈下的照射圖
不同激發(fā)波長下的BN-CDs的熒光發(fā)射譜
圖5 不同激發(fā)波長下的BN-CDs的熒光發(fā)射譜圖6(a)吸收光譜主要在3 329、2 869和1 507 cm-1處顯示出3個特征峰,分別歸因于O—H伸縮振動,C—H不對稱伸縮振動和棉纖維素的C=O伸縮振動,而1 500~1 000 cm-1之間的吸收帶對應(yīng)于棉纖維素的C—H、O—H、C—O和C—O—C的特征振動[17]。F0和F1圖譜基本相似,但F1圖譜在1 560 cm-1處有較強的吸收峰,歸因于BN-CDs中—C=O—N—的彎曲振動,證明了BN-CDs成功附著在棉織物上。F2圖譜在3 329、2 869 cm-1處顯示出寬而強的吸收峰,可歸因于O—H伸縮振動和C—H不對稱伸縮振動,這是由于棉織物表面附著大量的PVA造成的,1 652 cm-1處為羥基的變形振動峰,而1 560 cm-1處有較強的吸收峰,歸因于BN-CDs中—C=O—N—的彎曲振動。F3圖譜在3 042、1 741 cm-1處出顯示出明顯的吸收峰,可歸因于棉織物表面WPU中的C—H的伸縮振動和C=O的伸縮振動,而且2 869、1 560 cm-12處峰位發(fā)生明顯紅移,這可能是由于WPU與BN-CDs基團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氫鍵作用使得吸收峰移向低波數(shù)。結(jié)果表明,3種溶液整理之后,BN-CDs成功地附著在棉織物表面,且BN-CDs、BN-CDs/PVA和BN-CDs/WPU均與棉纖維素之間沒有化學反應(yīng)。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抗紫外線紡織品的研究新進展[J]. 王曉菊,王曉云. 紡織導報. 2017(06)
[2]原位生成二氧化鈦對棉纖維抗紫外線性能的影響[J]. 李瑞雪,沈小林,張興亞,肖杏芳,江珊,尹維維. 紡織學報. 2016(03)
[3]雙元配體轉(zhuǎn)光劑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線織物中的應(yīng)用[J]. 陳和春,尹桂波. 紡織學報. 2014(05)
[4]紫外線納米二氧化鈦改性高親水滌綸織物的制備[J]. 梁慧,張光先,張鳳秀,吳大洋. 紡織學報. 2013(03)
[5]絲素蛋白與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備及結(jié)構(gòu)和性能[J]. 陶詠真,鄢蕓,徐衛(wèi)林,周文慧. 高分子學報. 2010(01)
[6]含苯并三唑基團抗紫外輻射活性染料合成與應(yīng)用性能研究[J]. 宮國梁,張朋,趙德豐.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2009(01)
本文編號:3343032
【文章來源】:紡織學報. 2020,41(06)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BN-CDs在365 nm紫外燈下的照射圖
不同激發(fā)波長下的BN-CDs的熒光發(fā)射譜
圖5 不同激發(fā)波長下的BN-CDs的熒光發(fā)射譜圖6(a)吸收光譜主要在3 329、2 869和1 507 cm-1處顯示出3個特征峰,分別歸因于O—H伸縮振動,C—H不對稱伸縮振動和棉纖維素的C=O伸縮振動,而1 500~1 000 cm-1之間的吸收帶對應(yīng)于棉纖維素的C—H、O—H、C—O和C—O—C的特征振動[17]。F0和F1圖譜基本相似,但F1圖譜在1 560 cm-1處有較強的吸收峰,歸因于BN-CDs中—C=O—N—的彎曲振動,證明了BN-CDs成功附著在棉織物上。F2圖譜在3 329、2 869 cm-1處顯示出寬而強的吸收峰,可歸因于O—H伸縮振動和C—H不對稱伸縮振動,這是由于棉織物表面附著大量的PVA造成的,1 652 cm-1處為羥基的變形振動峰,而1 560 cm-1處有較強的吸收峰,歸因于BN-CDs中—C=O—N—的彎曲振動。F3圖譜在3 042、1 741 cm-1處出顯示出明顯的吸收峰,可歸因于棉織物表面WPU中的C—H的伸縮振動和C=O的伸縮振動,而且2 869、1 560 cm-12處峰位發(fā)生明顯紅移,這可能是由于WPU與BN-CDs基團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氫鍵作用使得吸收峰移向低波數(shù)。結(jié)果表明,3種溶液整理之后,BN-CDs成功地附著在棉織物表面,且BN-CDs、BN-CDs/PVA和BN-CDs/WPU均與棉纖維素之間沒有化學反應(yīng)。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抗紫外線紡織品的研究新進展[J]. 王曉菊,王曉云. 紡織導報. 2017(06)
[2]原位生成二氧化鈦對棉纖維抗紫外線性能的影響[J]. 李瑞雪,沈小林,張興亞,肖杏芳,江珊,尹維維. 紡織學報. 2016(03)
[3]雙元配體轉(zhuǎn)光劑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線織物中的應(yīng)用[J]. 陳和春,尹桂波. 紡織學報. 2014(05)
[4]紫外線納米二氧化鈦改性高親水滌綸織物的制備[J]. 梁慧,張光先,張鳳秀,吳大洋. 紡織學報. 2013(03)
[5]絲素蛋白與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備及結(jié)構(gòu)和性能[J]. 陶詠真,鄢蕓,徐衛(wèi)林,周文慧. 高分子學報. 2010(01)
[6]含苯并三唑基團抗紫外輻射活性染料合成與應(yīng)用性能研究[J]. 宮國梁,張朋,趙德豐.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2009(01)
本文編號:33430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33430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