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來源水溶性大豆多糖功能特性及基本結構的比較研究
【學位單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TS201.2
【部分圖文】:
圖 1 (A)SSPS Ⅰ;(B)SSPS Ⅱ和(C)SSPS Ⅲ 在 TSK-凝膠 G-5000 PWXL 柱上的凝膠過濾色譜。使用葡聚糖標準品(a,2000 kU; b,500 kU; c,70 kU; d,10 kU; e,5 kU)計算分子量Figure. 1 (A) SSPS Ⅰ; (B) SSPS Ⅱ and (C) SSPS Ⅲ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on a TSK-gel G-5000 PWXLcolumn. Molecular weight calculation using dextran standard (a, 2000 kU; b, 500 kU; c, 70 kU; d, 10 kU; e, 5 kU)2.2.2 不同來源水溶性大豆多糖特征官能團差異三種來源水溶性大豆多糖在 3500~800 cm-1范圍內的紅外光譜吸收峰如圖 2 所示。表 1 總結了三種來源水溶性大豆多糖樣品的紅外光譜的吸收值、官能團和結構特征。紅外圖譜表明,不同原料制備的水溶性大豆多糖在結構上沒有明顯差異。1000~3500 cm-1區(qū)域的三個特征吸收峰顯示了多糖中的主要化學官能團,這段區(qū)域的吸收峰通常用于識別多糖(Tao et al., 2008)。3400~350cm-1處的吸收峰為羥基的特征吸收峰。2800~3000 cm-1和 1400~1450 cm-1之間的吸收峰是由烷基伸縮振動引起的。1000~1200 cm-1之間的吸收峰表明羧基的存在。SSPS Ⅰ、SSPS Ⅱ及 SSPS Ⅲ分別在 1743 cm-1、1723 cm-1和 1726 cm-1處顯示出吸收峰,表明這三個水溶性大豆多糖含有糖醛酸(Lai et al., 2010)。同時,三者在 871 cm-1、862 cm-1和 868 cm-1處的吸收峰表明這三種水溶性大豆多糖均具有β-構型(Yi et al., 2011)。SSPS Ⅰ在 1540 cm-1處的吸收峰與蛋白質的次級-CONH-基團相對應,表明 SSPS Ⅰ中存在蛋白質或羰基(Tao et al., 2008)。而 SSPS Ⅰ的紅外光譜在 1150 cm-1處吸收峰的缺失,說明 SSPS Ⅱ和 SSPS Ⅲ為吡喃糖(Eva et al., 2011)
圖 2 SSPS 樣品的 FTIR 圖譜Figure. 2 FTIR spectra of SSPS samples表 1 SSPS 樣品官能團的 FTIR 光譜分析Table1 FTIR spectrum analysis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SSPS samples吸收值(cm-1)官能團 結構特征SSPS Ⅰ SSPS Ⅱ SSPS Ⅲ3413.1 3436.6 3426.5-OH O-H 伸縮振動-NH2 N-H 伸縮振動2930.4 2927.0 2930.3 -CH2- C-H 伸縮振動1743.2 1723.5 1726.8 -COOH, -CHO or -COOR C=O 伸縮振動1649.7 1639.7 1629.6-C=O or -CHO C=O 伸縮振動-NH2 or -COR N-H 彎曲振動或 C=O 伸縮振動-NH2 N-H 彎曲振動
同來源水溶性大豆多糖抗氧化性比較分析PPH 自由基清除率的比較分析定的 DPPH 自由基被廣泛用于評估天然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Amarowi究人員認為,抗氧化劑的供氫能力在清除穩(wěn)定的 DPPH 自由基中起著重要作)。三種來源水溶性大豆多糖的 DPPH 清除能力如圖 3 所示。結果顯示三種著的清除 DPPH 自由基的能力,并且其清除能力會隨著多糖濃度的增大而增Ⅱ相比,SSPS Ⅲ具有更強的自由基清除活性,SSPS Ⅱ清除 DPPH 自由基的 mg/mL 時,三種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清除活性分別為 16.14%,14.18%和 1豆多糖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差異可能是由它們的化學特征差異導致的和 SSPS Ⅱ可能更有利于與 DPPH 自由基反應并將其轉化為更穩(wěn)定的產物,。一些研究人員(Tsiapali et al., 2001)也指出,自由基清除活性與外,根據三種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外觀特征,三者顏色略有差異。SSPS Ⅲ的Ⅱ更暗,這意味著 SSPS Ⅲ中可能存在更多的小分子色素,研究表明,植增強自由基清除效果(曹菲菲等,2018),SSPS Ⅲ中存在的色素分子可能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艷;高文宏;;兩種水溶性大豆多糖的X-射線衍射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4年06期
2 王思遠;劉學銘;楊曉泉;齊軍茹;陳智毅;楊春英;楊榮玲;林耀盛;;交聯(lián)大豆多糖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3年12期
3 尹艷;;兩種水溶性大豆多糖的紅外光譜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3年08期
4 劉倩;呂遠;邢勝杰;金明飛;高紅亮;崔紅亮;常忠義;;可溶性大豆多糖對面包品質的影響[J];食品科技;2013年05期
5 涂宗財;胡月明;王輝;陳智韡;張秋婷;劉瑋;張?zhí)m;;大豆多糖膠制備工藝的優(yōu)化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2年23期
6 涂宗財;沙小梅;王輝;張雪春;陳鋼;;水溶性大豆多糖對酸性花生蛋白溶液穩(wěn)定性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2011年01期
7 涂宗財;劉瑋;王輝;劉益東;謝欽;;大豆多糖膠的凝膠性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年08期
8 李小林;何瑩;汪東華;何小良;張翠;;可溶性大豆多糖在花生蛋白奶中的應用研究[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09年03期
9 尹艷;宋冠華;李周玉;岳強;曾憲遠;劉勝國;;水溶性大豆多糖溶解性的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孟岳成;邱蓉;張學兵;;堿法提取可溶性大豆多糖的工藝[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9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燊;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傷誘導草酸鈣結石形成與大鼠泌尿系數(shù)字構建[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晴;不同來源水溶性大豆多糖功能特性及基本結構的比較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9年
2 于培玲;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提取、純化及其結構性質的測定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3 葉瑞森;水溶性大豆多糖改善冷凍魚糜品質及其高光譜檢測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4 曹靜;基于大豆多糖的糖基化蛋白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5 侯睿;水溶性大豆多糖與超聲波輔助冷凍協(xié)同改善草魚魚糜品質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6 桂雨豪;水壓熱法制備水溶性大豆多糖與其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7 劉瑋;大豆多糖膠的制備及其凝膠性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8 譚靜;水溶性大豆多糖的生產工藝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萬真真;低分子量水溶性大豆多糖鐵(Ⅲ)的制備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10 張亦瀾;可溶性大豆多糖在酸性蛋白飲料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864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288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