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結構特性的初步研究
【學位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TS254.1
【部分圖文】:
圖 1-1 生物被膜形成過程[7]。Figure 1-1 Biofilm formation process[7].3 影響生物被膜形成的因素在 BF 形成過程中,底物和細胞表面的性質,周圍環(huán)境因素和細菌遺傳調控在可逆或不可逆附著中起重要作用[6]。3.1 載體材料的物理性質食品加工業(yè)中表面的物理特性對于 BF 形成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影響細菌初始附著。一般載體材料的表面張力、粗糙度以及疏水性會對細菌粘附和 BF 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11]。相對于疏水性材料表面(PPR、PPC、玻璃),細菌更傾向與粘附在親水表面(不銹鋼)。PPR、PPC、玻璃和不銹鋼等是食品加工設備常用的接觸材料,李燕杰等人[12]研究了這幾種常見食品加工材料對單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BF 形成的影響,結果表明四種材料表面均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 BF,材料粗糙度對形成 BF 有顯著影響,且粗糙度越大,越易形成 BF。抑制
技術路線圖
Table 2-3. Coefficient variation of biofilms formed by 44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trains.Biofilm Parameters BV(×105μm3)AT(μm)BRClinical strains 13.39±4.81 12.05±4.03 0.64±0.24CV 36.46% 33.41% 36.69%Environmental strains 13.44±6.00 11.67±4.83 0.71±0.30CV 44.65% 41.35% 42.92%tdh+/trh+13.63±4.34 11.58±3.78 0.70±0.25CV 31.86% 32.65% 35.27%tdh+/trh-12.44±5.07 4.95±1.08 1.07±0.05CV 40.77% 33.98% 35.56%tdh-/trh+15.72±5.94 5.72±0.78 1.05±0.05CV 37.79% 40.92% 51.27%tdh-/trh-12.66±5.40 5.01±1.08 1.04±0.04CV 42.63% 39.03% 40.2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關文浩;司徒慧媛;房志家;孔海萍;楊麗君;孫力軍;;湛江地區(qū)各市售對蝦、牡蠣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調查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9年22期
2 陳宇鴻;金春秋;王琳娜;邵潔;林建偉;;溫嶺市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狀況監(jiān)測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9年01期
3 王迪;崔霞;張曉嬡;張詣;劉玉竹;陳倩;;2015年-2017年北京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9年03期
4 虞艷;翁永夫;周綴琴;虞其臻;鮑紀明;吳漆波;張森;盧亦愚;徐昌平;;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交叉引物恒溫擴增檢測技術的建立與應用[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9年02期
5 宮春波;董峰光;張良華;陶文靖;;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分布及其致病風險評估研究概述[J];食品安全導刊;2019年22期
6 張玉潔;孫曉紅;周彤彤;趙勇;吳啟華;潘迎捷;;上海市水產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況及毒力基因分布[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9年06期
7 高璐;歐陽敏;張輝;饒勝其;尹永祺;楊振泉;沈明君;;脅迫生長條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分析[J];食品科學;2018年06期
8 李桂滿;顏軍;王慧雯;張艷;侯敏;;2015—2016年昆明市市售生鮮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狀況及毒力基因檢測[J];職業(yè)與健康;2018年08期
9 黃彥;晁耐霞;龐毅恒;;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研究進展[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8年01期
10 吳玲玲;李艷芬;邱正勇;炊慧霞;張o
本文編號:28100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281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