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03 09:57
【摘要】:我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學研究》,主要想表達的思想是:從民族 學或叫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分析,中國飲食文化到底有哪些突出的貢獻和明顯的弊 端。之所以要以飲食文化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中國飲食文化從古至今一直處于世界領先 地位,而且它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聯(lián)系到目前世界上尚有8億多人不得溫 飽,而中國能以人均耕地面積很少的資源養(yǎng)活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定有許多 寶貴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 論文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闡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飲食文化的界定與研究范圍、飲食 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典籍豐富”。主要說飲食文化始于人類用火熟食, 中國是人類文明發(fā)祥地之一,許多原始人的遺址中都有用火的實物證據(jù);中國是農業(yè)文 明古國,許多農產品起源于中國;中國有許多飲食的制作方法歷史悠久,如饅頭、豆腐、 酒、茶等。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延綿不斷,前人留下了豐富的典籍,其中有不少是飲食文化 方面的書。該章簡介了部分文獻。 第三章“中國人的飲食思想系統(tǒng)科學”。飲食原料來自農業(yè),中國長期以農為本;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主張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禮儀和道德,而不僅僅追求口腹之 欲。 第四章“中國食療理論獨特完整”。中國自古講究醫(yī)食結合、醫(yī)食同源,而且形成 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通過平衡飲食來保健,以飲食的性味來調和五臟并療疾,對人類尤 其是對窮人真是功德無量的貢獻。 第五章“中國飲食文化內容博大豐富”。論及的有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飲食 文化和風味食品;目前仍存的原始食風,如石烹;多樣的飲食體系,如主食、副食、零 食、點心、飲料、調料、配料等;各類文藝作品中的飲食文化,如小說、詩詞、繪畫、 雕塑、戲劇、曲藝等作品中的相關內容;中國幾大菜系;名人與飲食的軼聞;著名餐店 文化:漢語中“吃”字的泛化應用:便捷的筷子;新產生的飲食節(jié)日。 第六章“中國飲食文化的美學表現(xiàn)”。主要論述和分析了食雕、花模、油香、點心 的造型及文化內涵;餐飲具和餐廳的美學表現(xiàn)及中國人表現(xiàn)在飲食文化中的美學理想; 對食物色、香、味、名、音及飲食環(huán)境的綜合美追求。 第七章“悠久典雅的茶文化”。主要分析少數(shù)民族茶文化特色及中國茶事茶藝茶道 的文化精神。其核心是樂生、保健、廉潔、淡雅、和諧。 第八章“多彩的酒文化”。主要研究各民族酒俗;中國傳統(tǒng)酒典章、制度、禮儀、 酒戲、酒令、酒歌、酒器、酒聯(lián)等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人在酒文化中追求與自然親合, 與人親近,渴望表現(xiàn)天性的自由豪放和灑脫曠達。同時,中國人也辯證地關注到酒的利 弊功過。 第九章“中國飲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中國飲食文化的生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它的巨 大包容性、豁達開放性和不斷創(chuàng)新性上。它的包容性主要反映在國內各民族飲食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上,除個別的飲食禁忌外,中國人不分民族和地區(qū),只要是美味佳肴,就能 風行全國,甚至外國飲食也能大行其道;磉_的開放性表現(xiàn)在,除引進外國飲食外,中 國的餐飲店也開到了世界各國,與古代中國在某些方面的封閉保守,簡直是針鋒相對, 反其道而行。不斷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在新的菜譜和新的食療方法層出不窮,日新月異。 第十章“中國飲食文化弊端舉例分析”。主要分析懸殊的階級(貧富)差別、腐敗 現(xiàn)象、環(huán)保與衛(wèi)生觀念不普及,以吃論身份、酗酒、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假冒偽劣食品 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飲食文化貢獻弊端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C955;TS97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投稿須知[J];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2 ;投稿須知[J];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3 其其格;;中國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論文索引(1991)[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馬興龍;;我看民族學研究——理論、方法與“田野”[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12期

5 甘玨晟;;餐桌上的語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21期

6 ;新疆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曉霞研究員[J];新疆社科論壇;2011年03期

7 顧紅兵;;再談中餐菜單的英譯[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曹毅;;土家族研究歷程及發(fā)展趨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皇甫超偉;;淺談目的論視角下的中式菜單英譯及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8期

10 李繼昌;;幽幽懷古情——古歌的原生文化信息[J];校園歌聲;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光大;韋光化;;全球化世界中的現(xiàn)代民族學研究價值[A];廣西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加強黨的執(zhí)政與改善民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侯方岳;;關于民族學研究的幾個問題[A];民族學研究第一輯——首屆全國民族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0年

3 倪英才;張雁南;;民族學研究的歷史回顧[A];少數(shù)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4 陳永齡;;民族學研究必須密切結合實際[A];民族學研究第九輯[C];1990年

5 王承權;;民族學研究必須從圍墻里走出來[A];民族學研究第九輯[C];1990年

6 楊小雄;;民族學研究必須重視影視手段的應用[A];民族學研究第九輯[C];1990年

7 李宏烈;;民族學研究要堅持為四化建設服務[A];民族學研究第八輯[C];1986年

8 孔繁芝;;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的“四大天使”[A];慶祝北京食品學會成立十五周年論文集[C];1994年

9 宋蜀華;;中國的民族學研究必須和歷史學緊密結合[A];民族學研究第一輯——首屆全國民族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0年

10 孟海棠;;創(chuàng)新與中國飲食文化[A];“自主創(chuàng)新推進上海食文化新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牛銳;西南民族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N];中國民族報;2008年

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研究所 覃乃昌;廣西民族學研究回眸[N];中國民族報;2008年

3 吳晉婷;從《九寨風情》的出版引發(fā)的對民族學研究的思考[N];貴州政協(xié)報;2010年

4 實習記者 李楊樂;建設有西南民族特色的民族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徐黎麗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非傳統(tǒng)安全視界下的民族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張春海;“用腳做學問”的民族學學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福州大學管理學院269# 姜先達;借中國飲食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尋找突破口[N];中國經營報;2001年

8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宋兆麟;民族學研究的重大突破[N];文藝報;2001年

9 楊紹文;中國飲食文化寓意雜談[N];中國老年報;2002年

10 李瀾;把我國民族學研究推向新高度[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堒卿;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陳昱成;中國苗族文化的民族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周粟;周代飲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伍婷婷;變革社會中的人生與學術[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祁文壽;卓倉藏族社會歷史文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張娜;中亞現(xiàn)代民族過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李列;彝族研究現(xiàn)代學術的建立(1928-1949年)[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葉紅旗;臺灣高山族樂器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9 耿毅;白族農村社區(qū)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周典恩;清代臺灣拓墾中的族群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暉;當代中國飲食文化的倫理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孫曉磊;涉及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技巧[D];山東大學;2005年

3 徐焱;論近世中西文化視域下中國飲食文化之新變[D];江南大學;2008年

4 李莉;濟南地區(qū)飲食文化的地方特色及發(fā)展前景探討[D];山東大學;2007年

5 張樂輝;從文化角度談中式菜單英譯[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6 趙靜;回族清真飲食文化的民族學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7 李蘇南;家庭廚房用具的情感化設計[D];江南大學;2007年

8 林曉芝;中國飲食文化英譯的文化移植策略[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9 劉志高;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D];中南大學;2010年

10 李勇梅;從紐馬克的翻譯理論看中國烹飪文化與翻譯[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395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27395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a71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