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針形蜈蚣藻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及其即食產(chǎn)品的研究開發(fā)
【圖文】:
當漂燙溫度為 80℃時,葉綠素含量較最高。因此選擇 80℃、90℃進行后續(xù)的討論分析。圖3-1 不同漂燙溫度對蜈蚣藻的護色效果Fig3-1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the results of color-reatention of Grateloupiafilicina3.5.1.2 漂燙時間對蜈蚣藻的護色影響由圖 3-2 可知,葉綠素含量隨著漂燙時間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當漂燙時間為 3min 時,蜈蚣藻中葉綠素吸光值最大,說明葉綠素含量略高。因此選擇 2min、3min、4min 進行后續(xù)的討論分析。
使得藻體內(nèi)部的營養(yǎng)成分流失,由圖可知在 10min、15min 時,蜈蚣藻的口感最好。因此選擇 10min、15min、20min 進行后續(xù)的討論分析。圖3-8 不同浸泡時間對蜈蚣藻的保脆效果Fig 3-8 The different the soaking time on the crispness of Ready-to-eat Grateloupiafilicina3.5.2.5 復配保脆劑的正交實驗根據(jù)表 3-7 可知,蜈蚣藻保脆工藝中,4 因素對蜈蚣藻脆度的影響為 A>D>B>C,選擇水平為 A2B2C1D1,實驗結果顯示乳酸鈣對其脆度的影響最大,,浸泡時間也對蜈蚣藻脆度變化有明顯效果,當時間過長時,蜈蚣藻的脆度漸小,最后有明顯爛壞現(xiàn)象。因此最佳試驗條件為乳酸鈣溶液濃度 0.2%、碳酸鈣溶液濃度 0.1%、氯化鈣溶液濃度 0.05%,在該混合溶液中浸泡 10min,保脆效果最好。表3-7 正交實驗結果Table 3-7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實驗號 A B C D感官評定分數(shù)1 1 1 1 1 7.92 1 2 2 2 7.953 1 3 3 3 7.754 2 1 2 3 7.85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S254.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彬;李婷;張博;朱長波;蘇家齊;陳素文;楊賢慶;;廣東汕頭南澳和福建東山浮筏的蜈蚣藻屬調(diào)查[J];南方水產(chǎn)科學;2019年05期
2 張婧婧;劉秋鳳;吳成業(yè);;蜈蚣藻多糖純化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福建水產(chǎn);2013年05期
3 方玉春;趙峽;王順春;;蜈蚣藻藥用研究進展[J];中國海洋藥物;2011年02期
4 雷愛瑩;曾地剛;;復方蜈蚣藻對羅非魚生長和抗病力的影響[J];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2期
5 朱良;張杰平;;繁枝蜈蚣藻多糖對小鼠抗疲勞和耐缺氧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9年10期
6 朱良;張杰平;王一飛;;繁枝蜈蚣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8年03期
7 李偉新,丁鎮(zhèn)芬;蜈蚣藻中空型的研究[J];湛江水產(chǎn)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8 陳素文;馮彬;李婷;張博;朱長波;楊賢慶;;蜈蚣藻屬生物學與養(yǎng)殖研究進展[J];南方水產(chǎn)科學;2019年01期
9 冷懿;;蜈蚣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9年28期
10 李穎博;馬家海;孫彬;文茜;王丁晶;;東海枸杞島蜈蚣藻屬形態(tài)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初步研究[J];海洋漁業(yè);201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春霞;王薇;方玉春;管華詩;;賽氏蜈蚣藻多糖理化性質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八屆天然有機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楊永利;郭守軍;姚慕貞;;蜈蚣藻多糖提取工藝優(yōu)化[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C];2008年
3 郭守軍;楊永利;饒佩云;;蜈蚣藻多糖的純化及其結構表征[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C];2008年
4 李靜蕊;馬海霞;楊賢慶;陳勝軍;陳素文;李春生;;披針形蜈蚣藻在不同生長月份中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A];2018年中國水產(chǎn)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8年
5 張雯;趙丹;盛英文;欒日孝;王宏偉;;陽江蜈蚣藻(紅藻門,海膜科)的形態(tài)觀察、孢子萌發(fā)與分子鑒定[A];中國藻類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嚴君;王順春;;蜈蚣藻中一種硫酸半乳聚糖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A];2008年全國糖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8年
7 李娜;鄧永智;;蜈蚣藻中萜類化合物的超臨界萃取及GC/MS分析[A];第七屆全國天然有機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蘇傳鈴;王斌;邵學芳;張曉鈴;胡玲芳;曲有樂;;蜈蚣藻多酚的抗氧化研究[A];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麗霞;潮間帶大型海藻對UV-B輻射的生理響應及其種間競爭機制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彬;廣東和福建蜈蚣藻屬優(yōu)良食用種類調(diào)查及培養(yǎng)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9年
2 李靜蕊;披針形蜈蚣藻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及其即食產(chǎn)品的研究開發(fā)[D];上海海洋大學;2019年
3 劉宏;蜈蚣藻多糖對水稻種子抗鹽作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4 楊婷;蜈蚣藻化學成分研究[D];集美大學;2015年
5 白凱強;披針形蜈蚣藻—貽貝海洋牧場生態(tài)效益模擬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8年
6 米偉男;中國海膜科蜈蚣藻屬三個新種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7 魏成湘;中國蜈蚣藻屬紅藻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樹雨;蜈蚣藻屬(GrateloupiaC.Agardh)兩個新種及亞洲蜈蚣藻個體生態(tài)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年
9 趙丹;中國海膜科蜈蚣藻屬四個新種的生活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10 戚貴成;遼寧沿海海膜科蜈蚣藻屬的初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6353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263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