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幾種MOFs@γ-Al 2 O 3 復合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吸附脫硫性能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4-17 21:04
  含硫化合物廣泛存在于燃油中,經(jīng)燃燒產(chǎn)生的SOx會導致尾氣控制排放系統(tǒng)中催化劑的中毒,降低汽車尾氣的處理效率;形成酸雨,腐蝕建筑物;同時,燃油中的含硫化合物還會腐蝕工廠中使用的機械設備及石油輸送管道等。因此,燃油使用前脫除含硫化合物變得十分重要。加氫脫硫技術(HDS)是目前工業(yè)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但是該技術需要的條件苛刻,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進行,且需要消耗氫氣,提高了成本。近年來,一些新的脫硫技術應運而生,其中吸附脫硫技術因其操作簡單、條件溫和、選擇性高、易于回收而受到廣泛的關注。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MOFs)是一類新型的多孔有機-無機雜化材料,是由金屬陽離子與多功能的有機配體形成的高度有序的多維網(wǎng)狀結構。與其它傳統(tǒng)吸附劑相比,MOFs具有較高的孔隙率,比表面積大,其本身的結構及孔的大小、形狀都易于調(diào)控,但是由于MOFs是粉末狀態(tài),回收困難。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MOFs負載到易于回收的載體上。毫米級介孑γ-Al2O3小球具有多孔性,機械強度高,價格低廉,且用傾析法即可將其回收,是一種良好的載體材料。本文將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負載到毫米級介孔γ-Al2O3小球上,研究...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燃油中含有硫化物的危害
    1.2. 燃油中硫化物的組成及含硫標準
    1.3. 脫硫技術研究進展
        1.3.1. 加氫脫硫技術
        1.3.2. 非加氫脫硫技術
            1.3.2.1. 氧化脫硫
            1.3.2.2. 生物脫硫
            1.3.2.3. 膜分離脫硫
            1.3.2.4. 吸附脫硫
    1.4. 吸附劑的研究現(xiàn)狀
        1.4.1. 活性炭
        1.4.2. 硅膠
        1.4.3. 金屬氧化物
        1.4.4. 沸石
        1.4.5. 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MOFs)
    1.5. 氧化鋁小球作為載體的特點
    1.6. 本課題研究思路及內(nèi)容
第二章 MOF-5和IRMOF-3負載γ-Al2O3復合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吸附脫硫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實驗部分
        2.2.1. 實驗藥品及試劑
        2.2.2. 實驗表征方法及儀器
        2.2.3. 吸附劑的制備
            2.2.3.1. γ-Al2O3的活化預處理
            2.2.3.2. 吸附劑的制備
        2.2.4. 吸附脫硫性能測試
            2.2.4.1. 模擬油的制備
            2.2.4.2. 吸附脫硫?qū)嶒?br>            2.2.4.3. 吸附劑再生實驗
    2.3. 實驗結果及討論
        2.3.1. 紅外表征
        2.3.2. XRD表征
        2.3.3. SEM-EDS圖分析
        2.3.4. 機械性能及負載量
        2.3.5. 熱重分析
        2.3.6. 吸附脫硫性能
            2.3.6.1. 時間對吸附脫硫性能的影響
            2.3.6.2. 溫度對吸附脫硫性能的影響
            2.3.6.3. 劑油比對吸附脫硫性能的影響
            2.3.6.4. 重復使用性能
        2.3.7. 吸附脫硫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
            2.3.7.1. 動力學分析
            2.3.7.2. 熱力學分析
    2.4. 結論
第三章 用于吸附脫硫的HKUST-1@γ-Al2O3復合材料的合成工藝條件優(yōu)化
    3.1. 前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實驗藥品及試劑
        3.2.2. 實驗表征方法及儀器
        3.2.3. 吸附劑的制備
            3.2.3.1. γ-Al2O3的活化預處理
            3.2.3.2. HKUST-1@γ-Al2O3復合材料的制備
        3.2.4. 吸附脫硫性能測試
            3.2.4.1. 模擬油的制備
            3.2.4.2. 吸附脫硫?qū)嶒?br>            3.2.4.3. 吸附劑再生實驗
    3.3. 實驗結果與討論
        3.3.1. 紅外表征
        3.3.2. XRD表征
        3.3.3. SEM-EDS分析
        3.3.4. 機械性能及負載量
        3.3.5. BET分析
        3.3.6. 吸附脫硫性能
            3.3.6.1. 時間對吸附脫硫性能的影響
            3.3.6.2. 深度脫硫?qū)嶒?br>            3.3.6.3. 重復使用性能
    3.4. 結論
第四章 結論、創(chuàng)新點與展望
    4.1. 結論
    4.2 本論文創(chuàng)新點
    4.3.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作者及導師簡介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決議書



本文編號:39569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39569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71d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