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藻共生系統(tǒng)去除酚氨廢水特征污染物的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8-15 19:43
煤化工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以酚類物質和氨類物質為主。經生化處理后,出水中殘留的部分酚類及含氮雜環(huán)類物質,增大了高級氧化、反滲透等后續(xù)處理的難度及成本。因此,建立穩(wěn)定、高效的生化處理系統(tǒng)是保證后續(xù)處理工藝平穩(wěn)運行、實現(xiàn)廢水“零排放”的關鍵;谝陨媳尘,本文研究了降解菌、藻類對酚類物質的降解性能,并構建菌藻共生系統(tǒng),對生化好氧降解的廢水進一步處理,通過污染物組成分析、菌群結構及功能分析,明確菌藻共生系統(tǒng)對污染物的降解機理,進一步強化細菌對廢水中難降解污染物的去除。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從煤氣化廢水中篩選出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H2-2,經鑒定為紅球菌,研究了紅球菌H2-2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同步降解,包括苯酚和對甲酚的降解、抗氧化酶活性,苯酚羥化酶和鄰苯二酚-1,2-雙加氧酶的基因表達,菌株H2-2對苯酚和對甲酚的耐受性均為1000 mg/L。當對甲酚初始濃度為300 mg/L,苯酚初始濃度小于500mg/L時,兩種污染物均能被完全去除。苯酚羥化酶和鄰苯二酚-1,2-雙加氧酶的基因表達在48 h達到最高水平。降解后的溶液生物毒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顯著降低,但苯酚濃度大于500 m...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煤化工廢水簡介
1.1.1 煤化工廢水來源
1.1.2 煤化工廢水處理技術
1.2 酚類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研究現(xiàn)狀
1.2.1 細菌對酚類污染物的降解
1.2.2 藻類對酚類污染物的降解
1.3 菌藻共生系統(tǒng)對酚氨廢水特征污染物的降解
1.4 MBBR工藝的應用
1.5 研究意義及內容
1.5.1 研究意義
1.5.2 研究內容
第2章 紅球菌H2-2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同步降解
2.1 材料與儀器
2.2 研究方法
2.2.1 細菌的篩選與鑒定
2.2.2 細菌最適生長條件
2.2.3 降解實驗設置
2.2.4 檢測方法
2.3 結果與分析
2.3.1 細菌的鑒定
2.3.2 細菌最適生長條件的確定
2.3.3 紅球菌H2-2對單一污染物的降解
2.3.4 紅球菌H2-2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同步降解
2.3.5 功能基因在同步降解中的表達
2.3.6 抗氧化酶活性
第3章 小球藻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共代謝研究
3.1 實驗材料
3.1.1 實驗試劑與儀器
3.1.2 培養(yǎng)基
3.2 實驗方法
3.2.1 小球藻對單一污染物的降解
3.2.2 小球藻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共代謝
3.2.3 外源營養(yǎng)物質對共代謝的影響
3.2.4 檢測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小球藻對單一污染物的降解
3.3.2 小球藻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共代謝
3.3.3 抗氧化酶活性
3.3.4 小球藻對氨氮的去除
3.3.5 外源營養(yǎng)物質對共代謝的影響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菌藻共生系統(tǒng)處理煤化工廢水及其功能菌群結構研究
4.1 實驗材料
4.1.1 菌藻來源
4.1.2 實驗用水
4.1.3 試劑與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裝置的啟動及掛膜
4.2.2 檢測指標及測定方法
4.2.3 污染物組成分析
4.2.4 生物膜表面微觀特征觀察
4.2.5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分析
4.2.6 苯酚羥化酶基因表達的RT-q PCR分析
4.3 結果與分析
4.3.1 菌藻共生系統(tǒng)的啟動及掛膜
4.3.2 基礎水質分析
4.3.3 污染物組成分析
4.3.4 生物膜表面特征分析
4.3.5 苯酚羥化酶基因的表達及分布特征
4.3.6 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
4.3.7 代謝功能基因在MBBR中的分布特征
4.3.8 氮循環(huán)功能基因在MBBR中的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本文編號:3842153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煤化工廢水簡介
1.1.1 煤化工廢水來源
1.1.2 煤化工廢水處理技術
1.2 酚類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研究現(xiàn)狀
1.2.1 細菌對酚類污染物的降解
1.2.2 藻類對酚類污染物的降解
1.3 菌藻共生系統(tǒng)對酚氨廢水特征污染物的降解
1.4 MBBR工藝的應用
1.5 研究意義及內容
1.5.1 研究意義
1.5.2 研究內容
第2章 紅球菌H2-2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同步降解
2.1 材料與儀器
2.2 研究方法
2.2.1 細菌的篩選與鑒定
2.2.2 細菌最適生長條件
2.2.3 降解實驗設置
2.2.4 檢測方法
2.3 結果與分析
2.3.1 細菌的鑒定
2.3.2 細菌最適生長條件的確定
2.3.3 紅球菌H2-2對單一污染物的降解
2.3.4 紅球菌H2-2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同步降解
2.3.5 功能基因在同步降解中的表達
2.3.6 抗氧化酶活性
第3章 小球藻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共代謝研究
3.1 實驗材料
3.1.1 實驗試劑與儀器
3.1.2 培養(yǎng)基
3.2 實驗方法
3.2.1 小球藻對單一污染物的降解
3.2.2 小球藻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共代謝
3.2.3 外源營養(yǎng)物質對共代謝的影響
3.2.4 檢測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小球藻對單一污染物的降解
3.3.2 小球藻對苯酚和對甲酚的共代謝
3.3.3 抗氧化酶活性
3.3.4 小球藻對氨氮的去除
3.3.5 外源營養(yǎng)物質對共代謝的影響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菌藻共生系統(tǒng)處理煤化工廢水及其功能菌群結構研究
4.1 實驗材料
4.1.1 菌藻來源
4.1.2 實驗用水
4.1.3 試劑與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裝置的啟動及掛膜
4.2.2 檢測指標及測定方法
4.2.3 污染物組成分析
4.2.4 生物膜表面微觀特征觀察
4.2.5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分析
4.2.6 苯酚羥化酶基因表達的RT-q PCR分析
4.3 結果與分析
4.3.1 菌藻共生系統(tǒng)的啟動及掛膜
4.3.2 基礎水質分析
4.3.3 污染物組成分析
4.3.4 生物膜表面特征分析
4.3.5 苯酚羥化酶基因的表達及分布特征
4.3.6 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
4.3.7 代謝功能基因在MBBR中的分布特征
4.3.8 氮循環(huán)功能基因在MBBR中的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本文編號:38421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38421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