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框架衍生多孔炭材料及其羅丹明B吸附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5-13 02:26
印染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高效處理印染廢水中的有機染料成為當前水處理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吸附法因高效無污染、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處理水體中有機染料的一種有效手段,以多孔炭材料為吸附劑去除有機染料因其操作簡單和低成本等特性受到廣泛關注。金屬有機框架(MOFs)是一種優(yōu)良的碳前驅體,本文以咪唑類配體MOFs即ZIFs為碳源制備幾種具有不同孔隙結構和表面化學特性的氮摻雜多孔炭材料,以羅丹明B(Rh B)為模型吸附質探究這類材料去除水體中有機染料的可能性。主要內容介紹如下:首先,我們以六水合硝酸鋅和二甲基咪唑為原料,在室溫甲醇溶液中攪拌擴散法多批次制備了ZIF-8。利用低溫水熱(160°C)通過改變葡萄糖濃度(5,10,20%)制備了不同濃度的半聚合葡萄糖溶液并將其直接涂敷在ZIF-8表面獲得不同碳濃度包覆的ZIF-8@葡萄糖復合物。將復合物在惰性氣氛下不同溫度(800-1000°C)下碳化得到具有不同孔隙結構和氮摻雜特性的多孔炭材料,結果表明碳化溫度為1000°C時得到的樣品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在碳化溫度1000°C下包覆濃度10%時得到的樣品GZC-10在室溫下的最大吸附量高達383 m...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染料概述
1.2 染料的危害
1.3 染料的處理方法
1.4 金屬有機骨架衍生多孔炭材料
1.4.1 MOFs直接碳化制備多孔炭材料
1.4.2 MOFs衍生炭材料的后處理修飾
1.5 MOFs衍生多孔炭材料的應用
1.5.1 CO2吸附與分離
1.5.2 鋰離子電池
1.5.3 超級電容器
1.5.4 電催化
1.5.5 水處理
1.6 本文研究意義與研究內容
1.6.1 研究意義
1.6.2 研究內容
第2章 碳化溫度對ZIF-8基炭材料孔結構的影響及其羅丹明B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樣品制備部分
2.2.2 樣品表征部分
2.2.3 吸附性能測試
2.3 結果與討論
2.3.1 前驅體熱重分析
2.3.2 物相結構分析
2.3.3 孔徑結構分析
2.3.4 吸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葡萄糖原位修飾ZIF-8基多孔炭材料及其羅丹明B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樣品制備部分
3.2.2 樣品表征部分
3.2.3 吸附性能測試
3.3 結果與討論
3.3.1 前驅體熱重分析
3.3.2 物相結構分析
3.3.3 孔徑結構分析
3.3.4 表面化學結構分析
3.3.5 吸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Co/Zn雙金屬ZIFs衍生氮摻雜多孔炭材料及其羅丹明B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實驗部分
4.2.1 樣品的制備
4.2.2 樣品表征部分
4.3 結果與討論
4.3.1 物相結構分析
4.3.2 孔徑結構分析
4.3.3 吸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及在校期間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815110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染料概述
1.2 染料的危害
1.3 染料的處理方法
1.4 金屬有機骨架衍生多孔炭材料
1.4.1 MOFs直接碳化制備多孔炭材料
1.4.2 MOFs衍生炭材料的后處理修飾
1.5 MOFs衍生多孔炭材料的應用
1.5.1 CO2吸附與分離
1.5.2 鋰離子電池
1.5.3 超級電容器
1.5.4 電催化
1.5.5 水處理
1.6 本文研究意義與研究內容
1.6.1 研究意義
1.6.2 研究內容
第2章 碳化溫度對ZIF-8基炭材料孔結構的影響及其羅丹明B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樣品制備部分
2.2.2 樣品表征部分
2.2.3 吸附性能測試
2.3 結果與討論
2.3.1 前驅體熱重分析
2.3.2 物相結構分析
2.3.3 孔徑結構分析
2.3.4 吸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葡萄糖原位修飾ZIF-8基多孔炭材料及其羅丹明B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樣品制備部分
3.2.2 樣品表征部分
3.2.3 吸附性能測試
3.3 結果與討論
3.3.1 前驅體熱重分析
3.3.2 物相結構分析
3.3.3 孔徑結構分析
3.3.4 表面化學結構分析
3.3.5 吸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Co/Zn雙金屬ZIFs衍生氮摻雜多孔炭材料及其羅丹明B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實驗部分
4.2.1 樣品的制備
4.2.2 樣品表征部分
4.3 結果與討論
4.3.1 物相結構分析
4.3.2 孔徑結構分析
4.3.3 吸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及在校期間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8151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38151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