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滑石納米佐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3 20:00
腫瘤治療性疫苗可誘導機體特異性免疫殺傷腫瘤細胞,抑制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及復發(fā),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然而,由于可高效誘導T細胞免疫反應的疫苗佐劑不足,同時由于腫瘤免疫耐受的存在和疫苗在體內遞送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腫瘤治療性疫苗治療效果不理想,嚴重限制了疫苗的臨床應用。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使用了一種新型鋁佐劑(鎂鋁水滑石,LDH),并聯(lián)合應用免疫調節(jié)分子,設計得到了三類能夠抵抗腫瘤抑制性免疫環(huán)境和腫瘤抗原多發(fā)性突變的多功能腫瘤治療疫苗,并提出了新的疫苗皮下遞送或注射途徑優(yōu)化策略,顯著提高了疫苗在體內誘發(fā)免疫應答的效率,提高了疫苗的免疫治療效果。具體開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制備的能夠共遞送IDO抑制劑(siIDO)和抗原Trp2的LDH納米疫苗(TLIs)有效緩解樹突狀細胞(DC)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促進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在腫瘤患者體內,腫瘤細胞釋放的促炎性因子導致DC胞內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過度表達,進而影響色氨酸代謝,并造成DC由免疫激活態(tài)轉變?yōu)槊庖咭种茟B(tài)。TLIs具備快速的內涵體逃逸能力,能夠迅速將siIDO與Trp2釋放到細胞質。一方面,siIDO通過干擾IDO m...
【文章來源】: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192 頁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第1章 緒論
1.1 腫瘤主動免疫治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1.1.1 臨床佐劑現(xiàn)狀
1.1.2 腫瘤免疫耐受的發(fā)生及潛在的對抗策略
1.1.3 新型遞送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及其在體內的轉運過程
1.2 水滑石納米佐劑的發(fā)展與應用
1.2.1 水滑石的生物醫(yī)學應用
1.2.2 水滑石的組成、制備及其佐劑活性
1.2.3 影響水滑石抗原負載能力的因素
1.2.4 水滑石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1.2.5 水滑石疫苗的體內遞送過程及膠體穩(wěn)定性調控策略
1.2.6 水滑石與商業(yè)化佐劑的對比及其抗腫瘤免疫應用
1.2.7 水滑石生物安全性
1.3 立題依據(jù)和目標
1.3.1 論文立題依據(jù)
1.3.2 論文工作目標及策略
第2章 共遞送IDO抑制劑和抗原的LDH疫苗研究
2.1 引言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儀器
2.1.3 主要疫苗配方及縮寫對照
2.1.4 LDH納米疫苗的制備
2.1.5 TLIs雙功能納米疫苗的表征
2.1.6 細胞培養(yǎng)及實驗動物
2.1.7 細胞毒性測定
2.1.8 細胞吞噬與胞內分布
2.1.9 TLIs下調IDO表達的能力測定
2.1.10 TLIs疫苗的體內分布
2.1.11 免疫與腫瘤抑制
2.1.12 抗原特異性CTL反應測定
2.1.13 抗原特異性毒性記憶T細胞水平及相關炎癥因子測定
2.1.14 LDH生物安全性評價
2.1.15 統(tǒng)計學分析
2.2 結果與討論
2.2.1 TLIs的制備及性質表征
2.2.2 TLIs的細胞吞噬能力及胞內分布
2.2.3 TLIs下調IDO表達的能力
2.2.4 TLIs的體內分布
2.2.5 TLIs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能力評估
2.2.6 LDH安全性評估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體內穩(wěn)定分散的LDH多價腫瘤疫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實驗方法
3.2.1 實驗材料
3.2.2 實驗儀器
3.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縮寫對照
3.2.4 LDH的合成及s-/a-BLC的制備
3.2.5 “BSA-抗原”復合物及s-BmALC三價納米疫苗的制備
3.2.6 BLC體外分散性測試
3.2.7 細胞吞噬及分布
3.2.8 體內分布情況
3.2.9 免疫與體內抑瘤功能測定
3.2.10 體內CTL反應測定
3.2.11 抗原特異性毒性記憶T細胞水平及相關炎癥因子測定
3.2.12 LDH生物安全性評價
3.2.13 統(tǒng)計學分析
3.3 結果與討論
3.3.1 LDH及相關疫苗的制備
3.3.2 s-BLC和a-BLC在生理環(huán)境下的分散性能測定
3.3.3 疫苗分散性對于細胞吞噬和胞內分布的影響
3.3.4 疫苗分散性對其淋巴節(jié)浸潤能力的影響
3.3.5 疫苗體內遞送過程優(yōu)化對于黑色素瘤抑制的體內評價
3.3.6 個性化疫苗誘發(fā)廣譜抗腫瘤T細胞免疫應答能力的評估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聯(lián)合光熱療法和化學療法的多功能LDH納米佐劑研究
4.1 引言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材料
4.2.2 實驗儀器
4.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縮寫對照
4.2.4 LDH及IB-LDH的制備與表征
4.2.5 Dox/DNA、IDB-LDH、ICB-LDH和IDCB-LDH的制備
4.2.6 光熱轉化效率評價
4.2.7 NIR介導的Dox體外釋放能力
4.2.8 NIR誘導的胞內Dox釋放
4.2.9 細胞毒性評估
4.2.10 IDCB-LDH的腫瘤靶向性及體內分布
4.2.11 體內治療
4.2.12 抗腫瘤細胞免疫應答水平測定
4.2.13 統(tǒng)計學分析
4.3 結果與討論
4.3.1 IDCB-LDH的理化性質表征
4.3.2 IDCB-LDH的分散性
4.3.3 NIR刺激的IDCB-LDH光熱轉化能力及Dox釋放
4.3.4 光熱療法和化學治療的協(xié)同作用評價
4.3.5 體內分布及腫瘤靶向性測定
4.3.6 PTT和CTX協(xié)同清除原位腫瘤
4.3.7 原位抗腫瘤免疫應答的誘發(fā)與維持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靶向脾臟和淋巴結的新型LDH疫苗注射策略的研究
5.1 引言
5.2 實驗方法
5.2.1 實驗材料
5.2.2 實驗儀器
5.2.3 主要疫苗配方及方法縮寫對照
5.2.4 不同尺寸LDH的合成及穩(wěn)定化處理方法
5.2.5 CO-LDH及CT-LDH納米疫苗的制備及表征
5.2.6 疫苗脾臟靶向能力及體內分布測定
5.2.7 DC激活與抗原提呈
5.2.8 小鼠E.G7-OVA腫瘤模型的構建與免疫
5.2.9 小鼠B16F10腫瘤模型的構建與免疫
5.2.10 抗體測定
5.2.11 脾臟記憶性T細胞及瘤內T細胞測定
5.2.12 統(tǒng)計學分析
5.3 結果與討論
5.3.1 不同粒徑LDH納米疫苗的合成與表征
5.3.2 不同粒徑CO-LDH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5.3.3 不同粒徑CO-LDH的脾臟靶向及抗腫瘤免疫應答誘導能力
5.3.4 IV與SC注射介導的疫苗體內分布與遷移
5.3.5 注射方式對治療性疫苗誘導免疫應答及淋巴瘤抑制的影響
5.3.6 不同免疫策略對預防性疫苗抑制淋巴瘤能力的影響
5.3.7 不同免疫注射途徑組合對體內黑色素瘤生長抑制的影響
5.3.8 脾臟和LNs為靶點的同時免疫對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和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創(chuàng)新點總結
6.3 后期工作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549096
【文章來源】: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192 頁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第1章 緒論
1.1 腫瘤主動免疫治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1.1.1 臨床佐劑現(xiàn)狀
1.1.2 腫瘤免疫耐受的發(fā)生及潛在的對抗策略
1.1.3 新型遞送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及其在體內的轉運過程
1.2 水滑石納米佐劑的發(fā)展與應用
1.2.1 水滑石的生物醫(yī)學應用
1.2.2 水滑石的組成、制備及其佐劑活性
1.2.3 影響水滑石抗原負載能力的因素
1.2.4 水滑石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1.2.5 水滑石疫苗的體內遞送過程及膠體穩(wěn)定性調控策略
1.2.6 水滑石與商業(yè)化佐劑的對比及其抗腫瘤免疫應用
1.2.7 水滑石生物安全性
1.3 立題依據(jù)和目標
1.3.1 論文立題依據(jù)
1.3.2 論文工作目標及策略
第2章 共遞送IDO抑制劑和抗原的LDH疫苗研究
2.1 引言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儀器
2.1.3 主要疫苗配方及縮寫對照
2.1.4 LDH納米疫苗的制備
2.1.5 TLIs雙功能納米疫苗的表征
2.1.6 細胞培養(yǎng)及實驗動物
2.1.7 細胞毒性測定
2.1.8 細胞吞噬與胞內分布
2.1.9 TLIs下調IDO表達的能力測定
2.1.10 TLIs疫苗的體內分布
2.1.11 免疫與腫瘤抑制
2.1.12 抗原特異性CTL反應測定
2.1.13 抗原特異性毒性記憶T細胞水平及相關炎癥因子測定
2.1.14 LDH生物安全性評價
2.1.15 統(tǒng)計學分析
2.2 結果與討論
2.2.1 TLIs的制備及性質表征
2.2.2 TLIs的細胞吞噬能力及胞內分布
2.2.3 TLIs下調IDO表達的能力
2.2.4 TLIs的體內分布
2.2.5 TLIs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能力評估
2.2.6 LDH安全性評估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體內穩(wěn)定分散的LDH多價腫瘤疫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實驗方法
3.2.1 實驗材料
3.2.2 實驗儀器
3.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縮寫對照
3.2.4 LDH的合成及s-/a-BLC的制備
3.2.5 “BSA-抗原”復合物及s-BmALC三價納米疫苗的制備
3.2.6 BLC體外分散性測試
3.2.7 細胞吞噬及分布
3.2.8 體內分布情況
3.2.9 免疫與體內抑瘤功能測定
3.2.10 體內CTL反應測定
3.2.11 抗原特異性毒性記憶T細胞水平及相關炎癥因子測定
3.2.12 LDH生物安全性評價
3.2.13 統(tǒng)計學分析
3.3 結果與討論
3.3.1 LDH及相關疫苗的制備
3.3.2 s-BLC和a-BLC在生理環(huán)境下的分散性能測定
3.3.3 疫苗分散性對于細胞吞噬和胞內分布的影響
3.3.4 疫苗分散性對其淋巴節(jié)浸潤能力的影響
3.3.5 疫苗體內遞送過程優(yōu)化對于黑色素瘤抑制的體內評價
3.3.6 個性化疫苗誘發(fā)廣譜抗腫瘤T細胞免疫應答能力的評估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聯(lián)合光熱療法和化學療法的多功能LDH納米佐劑研究
4.1 引言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材料
4.2.2 實驗儀器
4.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縮寫對照
4.2.4 LDH及IB-LDH的制備與表征
4.2.5 Dox/DNA、IDB-LDH、ICB-LDH和IDCB-LDH的制備
4.2.6 光熱轉化效率評價
4.2.7 NIR介導的Dox體外釋放能力
4.2.8 NIR誘導的胞內Dox釋放
4.2.9 細胞毒性評估
4.2.10 IDCB-LDH的腫瘤靶向性及體內分布
4.2.11 體內治療
4.2.12 抗腫瘤細胞免疫應答水平測定
4.2.13 統(tǒng)計學分析
4.3 結果與討論
4.3.1 IDCB-LDH的理化性質表征
4.3.2 IDCB-LDH的分散性
4.3.3 NIR刺激的IDCB-LDH光熱轉化能力及Dox釋放
4.3.4 光熱療法和化學治療的協(xié)同作用評價
4.3.5 體內分布及腫瘤靶向性測定
4.3.6 PTT和CTX協(xié)同清除原位腫瘤
4.3.7 原位抗腫瘤免疫應答的誘發(fā)與維持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靶向脾臟和淋巴結的新型LDH疫苗注射策略的研究
5.1 引言
5.2 實驗方法
5.2.1 實驗材料
5.2.2 實驗儀器
5.2.3 主要疫苗配方及方法縮寫對照
5.2.4 不同尺寸LDH的合成及穩(wěn)定化處理方法
5.2.5 CO-LDH及CT-LDH納米疫苗的制備及表征
5.2.6 疫苗脾臟靶向能力及體內分布測定
5.2.7 DC激活與抗原提呈
5.2.8 小鼠E.G7-OVA腫瘤模型的構建與免疫
5.2.9 小鼠B16F10腫瘤模型的構建與免疫
5.2.10 抗體測定
5.2.11 脾臟記憶性T細胞及瘤內T細胞測定
5.2.12 統(tǒng)計學分析
5.3 結果與討論
5.3.1 不同粒徑LDH納米疫苗的合成與表征
5.3.2 不同粒徑CO-LDH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5.3.3 不同粒徑CO-LDH的脾臟靶向及抗腫瘤免疫應答誘導能力
5.3.4 IV與SC注射介導的疫苗體內分布與遷移
5.3.5 注射方式對治療性疫苗誘導免疫應答及淋巴瘤抑制的影響
5.3.6 不同免疫策略對預防性疫苗抑制淋巴瘤能力的影響
5.3.7 不同免疫注射途徑組合對體內黑色素瘤生長抑制的影響
5.3.8 脾臟和LNs為靶點的同時免疫對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和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創(chuàng)新點總結
6.3 后期工作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5490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35490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