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空間軟X射線譜儀設計與探測系統(tǒng)技術研究
【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TL817.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英輝;太陽耀斑對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的影響[J];大連海運學院學報;1992年04期
2 付元芬,李雙喜,黃寅亮,陶祖鈺;京津冀地區(qū)閃電計數(shù)對太陽耀斑爆發(fā)的響應[J];天津理工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3 牛有田;張優(yōu)賢;謝迎濤;李玲;李丹丹;;甚低頻法預報“神舟”三號發(fā)射期間的太陽耀斑爆發(fā)情況[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年35期
4 王志洋;張濟世;;南北半球太陽耀斑與其降水響應的對比分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5 安超;趙朝方;王志雄;;太陽耀斑圖像中油膜呈現(xiàn)明暗變化原因分析[J];海洋湖沼通報;2013年03期
6 謝文彬;;太陽耀斑的雙帶分離運動研究[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7 胡景耀;今年我們還能曬太陽嗎?[J];太空探索;2001年08期
8 魯潤寶;太陽耀斑中兩個獨立X射線發(fā)射過程[J];河南科學;1998年04期
9 王琴;;眾眼看宇宙[J];太空探索;2012年04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萬通;;太陽耀斑引起的相位周期丟失[A];1992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2年
2 譚寶林;;太陽微波爆發(fā)準周期脈動結構[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家龍;;對太陽耀斑的觀測[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7:“冷聚變”爭論[C];2008年
4 黃澤榮;張冬婭;胡雄;張訓械;曾楨;李鳳琴;陳世敏;俞偉民;;中頻雷達對太陽耀斑電離層D區(qū)效應觀測[A];第十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5 魯潤寶;;一種新物理過程和太陽耀斑放能機制[A];第九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6 王蜀娟;;磁島二維塌縮的時標分析[A];數(shù)學·物理·力學·高新技術研究進展(一九九六·第六期)——中國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會第6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7 魯潤寶;;“冷聚變”牽扯太陽耀斑[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7:“冷聚變”爭論[C];2008年
8 汪學毅;黃永年;;太陽耀斑電子與日冕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9 董士侖;;太陽耀斑的潮汐觸發(fā)與活動區(qū)磁結構[A];第九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唐云秋;;2000年7月14日的GLE事件[A];Workshop on ARGO-YBJ Experiment--Proceeding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美觀測到強烈太陽耀斑[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2 張孟軍;太陽耀斑發(fā)現(xiàn)反物質(zhì)[N];科技日報;2003年
3 記者 藍建中;探到太陽耀斑爆發(fā)或干擾地球電離層[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4 記者 張孟軍;美將發(fā)射研究太陽耀斑的航天器[N];科技日報;2002年
5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方祥生;太陽耀斑不是“世界末日”[N];光明日報;2011年
6 本報特約記者 陳婧;四年來最強太陽耀斑爆發(fā)[N];遼寧日報;2011年
7 亓科偉;俄觀測到兩年來最大規(guī)模太陽耀斑[N];科技日報;2014年
8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shù)學研究所 魯潤寶;對太陽耀斑放能機制的探討[N];科技日報;2002年
9 記者 吳越 李偉;近四年來最大級別太陽耀斑爆發(fā)[N];中國氣象報;2011年
10 周大莊;科學家首證最強太陽爆發(fā)[N];北京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鑫;基于序列數(shù)據(jù)的太陽耀斑預報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璞;太陽耀斑過程中的磁場變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e
本文編號:28252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kxlw/282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