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地球物理論文 >

新生代晚期藏南雅魯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發(fā)布時間:2025-05-15 01:54
  為探討構(gòu)造-氣候相互作用下大河如何演化(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基本問題,我們選擇喜瑪拉雅-青藏高原地區(qū)的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河作為研究對象,從現(xiàn)代河流搬運體系、前陸沉積盆地及古河道記錄這三方面揭示新生代晚期喜瑪拉雅抬升過程中河流輪廓的演化歷史。 我們重點采集藏南雅魯藏布河段右岸河流和主干不同位置現(xiàn)代河流沙樣品開展碎屑鋯石U-Pb定年,結(jié)合已經(jīng)發(fā)表的現(xiàn)代河流沙碎屑鋯石數(shù)據(jù),獲得現(xiàn)代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河流體系碎屑物質(zhì)的空間分布特征:(1)左岸短河流揭示拉薩地體南帶不同位置50Ma特征組分及相應(yīng)Hf同位素特征;(2)左岸長河流識別出拉薩地體北帶110-120Ma特征組分及相應(yīng)Hf同位素特征;(3)主干河道不同位置可以識別出50Ma年齡峰值及相應(yīng)Hf同位素特征,未發(fā)現(xiàn)110-120Ma的特征組分;以及(4)主干河道碎屑物質(zhì)中年輕組分(小于300Ma)所占比例向下游方向發(fā)生變化,雅魯藏布江河段從11-25%向下游增加到45-70%之間,經(jīng)過東喜瑪拉雅構(gòu)造結(jié)之后,香河河段從45-50%左右下降到25-30%,再向西到布拉馬普...

【文章頁數(shù)】:141 頁

【學(xué)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選題依據(jù)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新生代晚期雅魯藏布江演化歷史
        1.2.2 物源分析
    1.3 研究內(nèi)容及技術(shù)路線
    1.4 工作量統(tǒng)計
第2章 區(qū)域背景
    2.1 區(qū)域地質(zhì)背景
        2.1.1 喜瑪拉雅造山帶
        2.1.2 拉薩地體
        2.1.3 區(qū)域構(gòu)造變形
    2.2 現(xiàn)代氣候特征
第3章 工作方法
    3.1 碎屑鋯石 U-Pb 定年
    3.2 兩個樣品 K-S 檢驗
    3.3 光釋光定年
    3.4 放射碳定年
第4章 中新世晚期雅魯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4.1 碎屑鋯石 U-Pb 定年結(jié)果
        4.1.1 雅魯藏布江右岸支流
        4.1.2 雅魯藏布江主干
    4.2 基巖鋯石 U-Pb 年齡及 Hf 同位素特征
        4.2.1 拉薩地體北帶
        4.2.2 拉薩地體南帶
        4.2.3 拉薩地體東南帶
        4.2.4 喜瑪拉雅造山帶
    4.3 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支流河流沙碎屑特征
        4.3.1 左岸短河流
        4.3.2 左岸長河流
        4.3.3 右岸河流
    4.4 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主干河流沙碎屑特征
    4.5 物源區(qū)域經(jīng)由河流體系到沉積盆地碎屑特征對比
        4.5.1 基巖與河流體系之間對比
        4.5.2 河流體系之間對比
        4.5.3 河流體系與沉積盆地之間對比
        4.5.4 總結(jié)
    4.6 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河流體系搬運過程
        4.6.1 東喜瑪拉雅香河-布拉馬普特河段
        4.6.2 藏南雅魯藏布河段
    4.7 中新世晚期雅魯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第5章 全新世早期雅魯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5.1 引言
    5.2 區(qū)域背景
        5.2.1 地質(zhì)格架
        5.2.2 研究區(qū)河流體系
        5.2.3 第四紀(jì)晚期氣候特征
    5.3 四曲哪嗎和舍曲河谷的第四紀(jì)地質(zhì)
        5.3.1 地貌
        5.3.2 河谷充填物的地層和沉積
    5.4 河谷充填物和河流階地的年齡
        5.4.1 河谷充填物的年齡
        5.4.2 河流階地的年齡
    5.5 碎屑鋯石 U-Pb 定年
        5.5.1 U-Pb 碎屑鋯石定年結(jié)果
        5.5.2 基于碎屑鋯石 U-Pb 定年的物源分析
    5.6 討論
        5.6.1 河谷充填事件和區(qū)域氣候歷史的對比
        5.6.2 雅魯藏布江是否與蘇班西里河相連?
        5.6.3 雅魯藏布江-蘇班西里河相連接的機制
        5.6.4 晚第四紀(jì)雅魯藏布江和蘇班西里河流的演化
第6章 結(jié)論
致謝
參考文獻(xiàn)
附表 I
附表 II
附錄



本文編號:404606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404606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6dc2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