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地球物理論文 >

1976~2016年東帕米爾-西昆侖地區(qū)冰川變化遙感監(jiān)測

發(fā)布時間:2020-04-22 21:30
【摘要】:東帕米爾與西昆侖在地質構造上同屬于海西褶皺帶,山脈整體高大宏偉,渾然一體,矗立在青藏高原西北邊緣。在氣候方面又同處于西風環(huán)流與南亞季風影響的邊緣地帶,氣候干冷。因此,本文將東帕米爾與西昆侖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冰川變化。國內(nèi)對于西昆侖地區(qū)冰川研究熱點大多聚焦于昆侖峰區(qū)或者單獨研究典型冰川的表面運動特征,東帕米爾地區(qū)冰川研究文獻極少且研究時間序列較短。此外,國外冰川研究集中于整個青藏高原的宏觀變化,對該地區(qū)冰川研究鮮有報道。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將東帕米爾與西昆侖冰川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并對比分析了兩大地理單元近40年的冰川變化,并對昆侖峰區(qū)的玉龍冰川表面運動特征進行了時空變化分析。本文利用Landsat MSS/TM/ETM+/OLI遙感影像,對MSS影像采用目視解譯的方法獲得了1976年冰川邊界;采用比值閾值法對TM/ETM+/OLI影像進行冰川自動提取,并結合Google Earth與冰川判讀經(jīng)驗,目視修正分類結果,獲得了1996、2006、2016年3期冰川邊界,以此分析研究區(qū)冰川變化特征。同時,根據(jù)研究區(qū)周邊氣象觀測站記錄的氣溫和降水數(shù)據(jù),分析了研究區(qū)1960~2015年的氣候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冰川變化與氣候的響應關系。主要結論如下:⑴冰川變化:東帕米爾-西昆侖地區(qū)冰川由1976年9482.90 km2退縮到2016年的8327.29 km2,面積退縮比例為12.19%,退縮速率為0.30%·a-1;1976~1996年、1996~2006年、2006~2016年3個階段冰川退縮呈“快-更快-較慢”趨勢,第二階段冰川退縮最快。東帕爾地區(qū)冰川變化趨勢與研究區(qū)整體一致,其中昆蓋山地區(qū)冰川退縮最快,而西昆侖地區(qū)冰川變化差異較大,整體上呈中部昆侖峰區(qū)冰川退縮最慢兩端退縮較快的趨勢。冰川面積等級越小,冰川退縮越快,對氣候變化越敏感。研究區(qū)冰川集中分布在海拔4900~6400 m范圍內(nèi),海拔越高冰川退縮越慢,4900 m以下冰川退縮波動性較強。東帕米爾-西昆侖地區(qū)近40年來冰川退縮較周邊地區(qū)相對較快。⑵氣候變化:1960~2015年研究區(qū)年平均氣溫升溫趨勢明顯,上升了1.65℃,增溫率為0.3℃/10a。夏季平均氣溫與冬季平均氣溫升溫趨勢都較顯著,其中冬季平均氣溫升溫趨勢更突出,而研究區(qū)年降水量增加趨勢不顯著,呈緩慢增加狀態(tài),這大大減弱了研究區(qū)冰川冬季補給的效率。可以推斷,東帕米爾-西昆侖地區(qū)冰川退縮是由氣溫顯著升高引起的而年降水量的緩慢增加不足以彌補溫度升高引起的冰川物質虧損。⑶利用NCC算法計算了玉龍冰川1996/1997、2007/2008、2015/2016時段內(nèi)表面運動速度?臻g分布上,大致在平衡線附近冰川表面運動速度最大且高值分布最集中,隨海拔降低其速度逐漸減小;年際變化上,2007/2008時段冰川表面運動速度整體最快。
【圖文】:

冰川分布,冰川分布,東帕米爾,位置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以來,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qū)強烈隆起,早更新世沉積地層普遍發(fā)生褶皺。昆侖山與東帕米爾在地質構造上同屬于海西褶皺帶,由北昆侖山地向斜褶皺帶,昆侖山中央結晶巖帶和南昆侖山地向斜褶皺帶三個構造巖相帶組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1986)。東帕米爾北起昆蓋山,經(jīng)公格爾山、慕士塔格山,與西昆侖相連,山脈整體渾然一體,地勢整體較高,凸出于青藏高原西北邊緣(圖 2-1)。此外,東帕米爾與西昆侖氣候相似,,都處于西風環(huán)流與南亞季風影響的邊緣地帶,氣候干冷。盡管東帕米爾在地理劃分中屬帕米爾高原,但是本文仍將東帕米爾與西昆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此外,由于東帕米爾地區(qū)的沙里闊勒嶺(東坡與北坡)山地較低,超過海拔 6000 m 的山峰只有2 座,且冰川分布零散,個體發(fā)育規(guī)模小(蘇珍等,1998)。因此,本文沒有將沙里闊勒嶺山地劃分到研究區(qū)內(nèi),只把冰川發(fā)育和分布規(guī)模較大的東帕米爾地區(qū)的昆蓋山、公格爾山和慕士塔格山劃分到研究區(qū)(東帕米爾-西昆侖)中。

影像,冰川,資料來源,解譯


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1976~2016 年東帕米爾-西昆侖地區(qū)冰川變化遙感監(jiān)測邊界解譯精度的評估發(fā)現(xiàn),冰川邊界解譯評估方法是有效的,比值閾值法提取冰川邊界精度是比較可靠的。野外驗證數(shù)據(jù)與冰川解譯信息見表 3-3,圖 3-1。表 3-3 冰川邊界提取與野外驗證信息區(qū)域野外 GPS 測量時間冰川解譯影像及成像時間野外 GPS測量面積/m2冰川解譯面積/m2誤差/%七一冰川 2012.08.31ETM+2012.08.25/2012.10.12175628.20 183304.73 4.375Y571D0013 2016.08.06ETM+2016.08.04/2016.07.19 124337.28 126397.73 1.66OLI 2016.07.27資料來源:王聰強(2017)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34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聰強;楊太保;冀琴;何毅;;1988-2013年布加崗日地區(qū)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4期

2 王宇;李均力;李長春;郭木加甫;胡汝驥;包安明;;50a來別珍套山冰湖的時空變化及其對氣候的響應[J];干旱區(qū)研究;2016年02期

3 王欣;劉瓊歡;蔣亮虹;劉時銀;丁永建;蔣宗立;;基于SAR影像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地區(qū)冰川運動速度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冰川凍土;2015年03期

4 羅華;;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J];青海科技;2015年03期

5 何毅;楊太保;冀琴;;基于遙感資料的中亞阿拉套地區(qū)冰川變化及動因分析[J];山地學報;2015年02期

6 何毅;楊太保;陳杰;冀琴;;1972~2013年東天山博格達峰地區(qū)冰川變化遙感監(jiān)測[J];地理科學;2015年07期

7 王坤;井哲帆;吳玉偉;鄧宇峰;;祁連山七一冰川表面運動特征最新觀測研究[J];冰川凍土;2014年03期

8 冀琴;楊太保;李霞;;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八蓋鄉(xiāng)地區(qū)近40年冰川與氣候變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2期

9 魯紅莉;韓海東;許君利;王建;;天山南坡科其喀爾冰川消融區(qū)運動特征分析[J];冰川凍土;2014年02期

10 秦大河;Thomas Stocker;;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田洪陣;祁連山區(qū)現(xiàn)代冰川面積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2 曹泊;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現(xiàn)代冰川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聰強;1990-2015年唐古拉山冰川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7年

2 鄭茜;基于光學影像資料提取地面水平位移及其時間序列信息[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5年

3 韓艷飛;基于Landsat遙感影像的西昆侖冰川變化監(jiān)測與流速估算研究(1977-2013)[D];南京大學;2015年

4 王靜;基于NURBS的隧道與地層一體化三維建模[D];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

5 蔣亮虹;基于多源遙感數(shù)據(jù)的喜馬拉雅中段冰川變化監(jiān)測與分析[D];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

6 李佳;東天山冰川與氣候變化研究(1990-2011)[D];蘭州大學;2014年

7 呂卉;近40年喜馬拉雅山冰川波動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蘭州大學;2013年

8 夏明營;近50多年來祁連山中段黑河流域冰川變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9 張偉;基于模塊化建模方法的高寒土壤熱狀況及水文過程模擬[D];蘭州大學;2013年

10 李鵬;北極Svalbard地區(qū)Austre Lovénbreen和Pedersenbreen冰川冰流動力學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6369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6369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f92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