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農業(yè)論文 > 園藝論文 >

杧果與細菌性角斑病菌互作生理機制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3-04-28 05:41
  杧果細菌性角斑病是杧果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國杧果主要種植區(qū)普遍發(fā)生,嚴重影響我國杧果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熱區(qū)農民的經(jīng)濟收入。迄今為止未發(fā)現(xiàn)有效的根治方法,了解杧果對細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抗性機制,無疑會為抗病育種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據(jù)。本實驗在對湛江主栽的6個杧果品種病害發(fā)生和抗性調查的基礎上,選取抗感性狀較明顯材料,采用刺傷接種法,測定杧果葉片內生化物質、活性氧、內源激素以及酚類物質等生理代謝物質的變化,比較抗感杧果品種間的差異,以期為揭示杧果生理代謝物質與杧果抗性之間的關系,為杧果細菌性角斑病病原菌致病機理和杧果對細菌性角斑病抗性機制的研究奠定基礎。1.采用人工刺傷接種法,對湛江主栽的6個杧果品種進行室內外抗病性的測定,兩次測定結果表明:紅杧6號病情指數(shù)在10~30之間,為較抗品種;貴妃杧病情指數(shù)最高達60.03,屬高感品種。金煌杧和熱農一號為較感病品種。選擇兩次測定抗感性差異明顯的紅杧6號(較抗)和貴妃杧(高感)品種作為試驗用材料。2.杧果與細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在抗、感品種中互作的生理機制研究結果表明:(1)接種病菌后,感、抗杧果品種內可溶性總糖、還原糖、游離氨基酸、蛋白含量均發(fā)生明顯變化。...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杧果細菌性角斑病研究概述
        1.1.1 杧果細菌性角斑病的癥狀
        1.1.2 病原菌分類和學名變動沿革
        1.1.3 生物學特性
        1.1.4 病害發(fā)生規(guī)律
        1.1.5 病害防治
    1.2 抗杧果細菌性角斑病品種的研究
    1.3 植物與病原菌互作生理機制研究概況
        1.3.1 寄主受侵后生化物質代謝的變化
        1.3.2 寄主受侵后活性氧代謝的變化
        1.3.3 寄主受侵后內源激素代謝的變化
        1.3.4 寄主受侵后酚類物質代謝的變化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
2 材料與方法
    2.1 供試品種
    2.2 供試病原菌
    2.3 主要試劑
    2.4 主要儀器
    2.5 杧果品種抗性測定
        2.5.1 接種方法
        2.5.2 病情分級標準
        2.5.3 病情指數(shù)計算公式
        2.5.4 抗病性的劃分
    2.6 杧果與細菌性角斑病互作生理機制研究
        2.6.1 試驗設計
        2.6.2 杧果體內生化物質的測定
        2.6.3 杧果體內活性氧的測定
        2.6.4 杧果體內內源激素的測定
        2.6.5 杧果體內酚類物質的測定
        2.6.6 數(shù)據(jù)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杧果品種抗性測定
        3.1.1 室內不同杧果品種發(fā)病情況調查
        3.1.2 室外不同杧果品種發(fā)病情況調查
    3.2 生化物質含量的變化
        3.2.1 可溶性總糖含量的變化
        3.2.2 還原糖含量的變化
        3.2.3 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的變化
        3.2.4 游離氨基酸含量的變化
    3.3 活性氧含量的變化
        3.3.1 過氧化氫含量的變化
        3.3.2 超氧陰離子產生速率的變化
        3.3.3 丙二醛(MDA)含量的變化
        3.3.4 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的變化
        3.3.5 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的變化
        3.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變化
    3.4 內源激素含量的變化
        3.4.1 ABA含量的變化
        3.4.2 GA含量的變化
        3.4.3 JA含量的變化
        3.4.4 IAA含量的變化
        3.4.5 IAA/ABA 比值的變化
    3.5 酚類物質含量的變化
        3.5.1 多酚氧化酶(PPO)的變化
        3.5.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變化
        3.5.3 總酚含量的變化
        3.5.4 類黃酮含量的變化
        3.5.5 綠原酸含量的變化
        3.5.6 阿魏酸含量的變化
        3.5.7 木質素含量的變化
4 討論
    4.1 杧果品種抗性測定
    4.2 寄主受侵后生化物質的變化
    4.3 寄主受侵后活性氧的變化
    4.4 寄主受侵后內源激素的變化
    4.5 寄主受侵后體內酚類物質的變化
5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8038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yylw/38038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15b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