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母種培養(yǎng)基的碳源和氮源優(yōu)化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01:17
采用不同的氮源(酪氨酸、色氨酸、檸檬酸三銨、蛋白胨、酵母膏和牛肉膏)、碳源(果糖、葡萄糖、甘露醇、麥芽糖、可溶性淀粉和羥甲基纖維素)對杏鮑菇菌絲進行培養(yǎng),主要根據(jù)菌絲的生長速率來篩選最適氮源和碳源,進一步探討了最適氮源和碳源的最佳用量;結(jié)果表明:在6種氮源中,以蛋白胨為氮源時,杏鮑菇菌絲的生長速率最快(4.17 mm/d),其次為牛肉膏(3.23 mm/d)和酵母膏(3.03 mm/d);在6種碳源中,以葡萄糖為碳源時,杏鮑菇菌絲的生長速率最快(3.71 mm/d),其次為果糖(3.23 mm/d)和甘露糖(2.91 mm/d);杏鮑菇菌絲生長的最適氮源為蛋白胨,其最佳用量為0.4%;最適碳源為葡萄糖,其最佳用量為3.0%。
【文章來源】:保山學院學報. 2020,39(02)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儀器
1.2 母種的制備
1.3 試驗方法
1.3.1 不同氮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1.3.2 最佳氮源利用量試驗
1.3.3 不同碳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1.3.4 最佳碳源利用量試驗
1.3.5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氮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2.2 氮源最佳利用量
2.3 不同碳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2.4 碳源最佳利用量試驗的結(jié)果與分析
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海鮮菇液體菌種培養(yǎng)工藝優(yōu)化[J]. 李武輝,張小林,劉兵,孟俊龍.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35)
[2]我國杏鮑菇生產(chǎn)研究進展[J]. 田景花,李明,李守勉. 北方園藝. 2013(04)
[3]不同碳源及氮源對釘子菇菌絲生長的影響[J]. 江微,杜雙田,常昕,朱永真,王崇鼎.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5)
[4]液體深層發(fā)酵杏鮑菇工藝條件研究[J]. 熊澤,唐明,邵偉. 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5)
[5]杏鮑菇研究進展[J]. 姚自奇,蘭進. 食用菌學報. 2004(01)
[6]杏鮑菇液體培養(yǎng)研究初報[J]. 趙曉東,高繼國,李成,張丕奇,桑苗,王偉東. 生物技術. 2002(06)
[7]pH對五種珍稀食用菌菌絲生長的影響[J]. 宮志遠,于淑芳,曲玲,高愛華. 食用菌學報. 2002(01)
[8]珍稀食用菌杏鮑菇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 郭美英. 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 1998(03)
本文編號:3519141
【文章來源】:保山學院學報. 2020,39(02)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儀器
1.2 母種的制備
1.3 試驗方法
1.3.1 不同氮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1.3.2 最佳氮源利用量試驗
1.3.3 不同碳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1.3.4 最佳碳源利用量試驗
1.3.5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氮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2.2 氮源最佳利用量
2.3 不同碳源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2.4 碳源最佳利用量試驗的結(jié)果與分析
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海鮮菇液體菌種培養(yǎng)工藝優(yōu)化[J]. 李武輝,張小林,劉兵,孟俊龍.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35)
[2]我國杏鮑菇生產(chǎn)研究進展[J]. 田景花,李明,李守勉. 北方園藝. 2013(04)
[3]不同碳源及氮源對釘子菇菌絲生長的影響[J]. 江微,杜雙田,常昕,朱永真,王崇鼎.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5)
[4]液體深層發(fā)酵杏鮑菇工藝條件研究[J]. 熊澤,唐明,邵偉. 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5)
[5]杏鮑菇研究進展[J]. 姚自奇,蘭進. 食用菌學報. 2004(01)
[6]杏鮑菇液體培養(yǎng)研究初報[J]. 趙曉東,高繼國,李成,張丕奇,桑苗,王偉東. 生物技術. 2002(06)
[7]pH對五種珍稀食用菌菌絲生長的影響[J]. 宮志遠,于淑芳,曲玲,高愛華. 食用菌學報. 2002(01)
[8]珍稀食用菌杏鮑菇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 郭美英. 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 1998(03)
本文編號:35191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yylw/35191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