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培養(yǎng)基碳源復壯草菇退化菌種
發(fā)布時間:2021-10-16 00:05
碳源是草菇重要的營養(yǎng)源之一,草菇菌種在添加葡萄糖的傳統(tǒng)PDA上長期繼代會導致菌種退化。本研究用蔗糖、果糖、甘露醇、海藻糖代替PDA中的葡萄糖,對草菇原種(D0)和退化菌株(D1–D3)進行復壯。結(jié)果表明:改變碳源對D0影響不顯著。蔗糖、果糖、甘露醇、海藻糖均可提高D1–D3的氣生菌絲密度、菌絲生長速度和生物量,誘導厚垣孢子產(chǎn)生,并增加菌絲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有效抑制了活性氧O-2·、H2O2的積累;提升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物酶(POD)活性,但過氧化氫酶(CAT)活性變化不顯著;且菌種退化程度越高,復壯效果越好,海藻糖的效果最佳。與對照組相比,海藻糖處理組使退化最嚴重的D3的菌絲生長速度和生物量分別提高了75.00%和66.67%,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分別增加了22.49%和16.58%;O-2·和H2O2分別降低了12.50%、12.83%;POD和SOD分別提高了33.33%和255.56%。本研究通過改變培養(yǎng)基的碳源,有效復壯了草菇退化菌種的菌絲特性;也為延緩食用菌菌種退化研究提供參考。
【文章來源】:菌物學報. 2020,39(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不同碳源對草菇氣生菌絲密度的影響
不同碳源對草菇菌絲生長速度
對D0–D3菌絲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進行測定。與對照組相比,D0–D3在果糖、蔗糖、甘露醇、海藻糖處理組中,菌絲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均呈增加狀態(tài)。D3的增加幅度最大,特別是海藻糖處理組,其菌絲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分別比對照組增加了22.49%和16.58%(圖4)。2.4 不同碳源對草菇菌絲O2·和H2O2含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草菇繼代培養(yǎng)中菌種退化對子實體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J]. 安學明,陳超,劉小霞,贠建民,李彥虎,趙風云. 菌物學報. 2020(02)
[2]四種母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復壯杏鮑菇菌種效果比較[J]. 李巨燕,王秀芹,李巨臣. 食用菌. 2018(04)
[3]斑玉蕈菌種連續(xù)傳代對其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J]. 林輝,詹森然,李佳歡,金文松,孫淑靜,胡開輝.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8(05)
[4]不同碳源對7個白靈菇品種菌絲生長的影響[J]. 牛宇,蒙秋霞,聶建軍,徐全飛,馮婉君,潘保華,趙悠悠. 中國食用菌. 2017(06)
[5]薇甘菊栽培的巨大口蘑營養(yǎng)成分研究[J]. 莫美華,高億波,馬紫英,謝偉忠,劉春燕,黃茂俊,邱仕奇,許少嫦,喻曉明,吳英. 現(xiàn)代食品科技. 2018(01)
[6]草菇的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及栽培現(xiàn)狀[J]. 秦惠娟,陳屏,王琦,張晶. 食品工業(yè). 2017(03)
[7]食用菌抗氧化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肖星凝,袁婭,廖霞,王麗穎,石芳,明建. 食品與機械. 2016(11)
[8]不同栽培原料及配方對蛹蟲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響[J]. 方華舟,李先良. 北方園藝. 2016(21)
[9]不同碳源對繡球菌菌絲生長的影響[J]. 元玲剛,常明昌,孟俊龍,張莉,李武輝. 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08)
[10]采后處理對杏鮑菇貯藏品質(zhì)及抗氧化酶系統(tǒng)的影響[J]. 田平平,王杰,秦曉藝,李丹青.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05)
本文編號:3438847
【文章來源】:菌物學報. 2020,39(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不同碳源對草菇氣生菌絲密度的影響
不同碳源對草菇菌絲生長速度
對D0–D3菌絲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進行測定。與對照組相比,D0–D3在果糖、蔗糖、甘露醇、海藻糖處理組中,菌絲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均呈增加狀態(tài)。D3的增加幅度最大,特別是海藻糖處理組,其菌絲多糖和蛋白質(zhì)含量分別比對照組增加了22.49%和16.58%(圖4)。2.4 不同碳源對草菇菌絲O2·和H2O2含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草菇繼代培養(yǎng)中菌種退化對子實體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J]. 安學明,陳超,劉小霞,贠建民,李彥虎,趙風云. 菌物學報. 2020(02)
[2]四種母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復壯杏鮑菇菌種效果比較[J]. 李巨燕,王秀芹,李巨臣. 食用菌. 2018(04)
[3]斑玉蕈菌種連續(xù)傳代對其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J]. 林輝,詹森然,李佳歡,金文松,孫淑靜,胡開輝.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8(05)
[4]不同碳源對7個白靈菇品種菌絲生長的影響[J]. 牛宇,蒙秋霞,聶建軍,徐全飛,馮婉君,潘保華,趙悠悠. 中國食用菌. 2017(06)
[5]薇甘菊栽培的巨大口蘑營養(yǎng)成分研究[J]. 莫美華,高億波,馬紫英,謝偉忠,劉春燕,黃茂俊,邱仕奇,許少嫦,喻曉明,吳英. 現(xiàn)代食品科技. 2018(01)
[6]草菇的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及栽培現(xiàn)狀[J]. 秦惠娟,陳屏,王琦,張晶. 食品工業(yè). 2017(03)
[7]食用菌抗氧化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肖星凝,袁婭,廖霞,王麗穎,石芳,明建. 食品與機械. 2016(11)
[8]不同栽培原料及配方對蛹蟲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響[J]. 方華舟,李先良. 北方園藝. 2016(21)
[9]不同碳源對繡球菌菌絲生長的影響[J]. 元玲剛,常明昌,孟俊龍,張莉,李武輝. 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08)
[10]采后處理對杏鮑菇貯藏品質(zhì)及抗氧化酶系統(tǒng)的影響[J]. 田平平,王杰,秦曉藝,李丹青.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05)
本文編號:34388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yylw/34388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