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假種皮光合特性對其種子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圖文】: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南緣,屬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約 16℃,年均降水量 1613.9 mm,全年日照香榧樹種植于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山坡地上,種植密度為每畝×5 m),采用統(tǒng)一田間管理,一年施肥 2次,,3月中旬施入速效肥花發(fā)育;第二次是 9 月中旬采果以后施用化肥和有機肥,為第二試驗材料挑選長勢一致的 18 年生細榧 10 株,選取樹體外圍高 1.驗樣本。相關生理實驗的材料均采自新鮮種子假種皮赤道帶部分。設計 4 月中旬采取人工授粉,到 2015 年 9 月中旬完成全部受精,但是膨大,也不脫落形成僵果。2016 年 4 月初,在種子突破種鱗后,每棵樹東南面為主,選擇樹體外圍高 1.0-1.5 m 處大小等發(fā)育狀態(tài) 100個,10棵樹共約 1000 個,掛上標記牌。以 2016 年 4月 15日ays after protrusion of seed, DAPS)計算時間。2017 年時間確定同
15圖 3-1 香榧種子生長發(fā)育時期內種子長度、寬度和表面積的變化Figure 3-1 Changes in the length(filled circles),width(open circles)and the surface area(filledtriangle)of seed in T. grandis cv. ‘Merrillii’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period.注 a:(a)是 2016年,(b)是 2017 年;注 b:圖中數(shù)據為均值±標準差,同一指標的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農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664.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健輝,楊俊慧,潘坤清;無核荔枝假種皮發(fā)育過程的研究[J];廣西植物;2001年04期
2 陳霞;杜凡;;種子植物假種皮研究綜述[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史曉華;;玉蘭種子的采收和貯藏[J];植物雜志;1982年06期
4 黃輝白,江世堯,謝昶;荔枝假種皮的發(fā)生和果實的個體發(fā)育[J];華南農學院學報;1983年04期
5 黃輝白,程貴文,高飛飛;荔枝果實發(fā)育的研究Ⅱ.成熟期間某些生理生化特點[J];園藝學報;1986年01期
6 邱云霞,黃輝白;荔枝果實發(fā)育的研究——Ⅰ.對一個復雜的相關體系的剖析[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86年03期
7 柯冠武,王長春,黃進華;龍眼假種皮的發(fā)生和果實的個體發(fā)育[J];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2年02期
8 邱云霞;荔枝果實發(fā)育的研究Ⅱ.干鮮重變化動態(tài)和水分與溶質的進入與分配[J];園藝學報;1986年02期
9 李華;五十種經濟植物種子和果實的鑒別(Ⅰ)[J];種子;1986年02期
10 劉貞琦;小麥光合特性的研究——不同株葉型小麥光合特性的初步探討[J];貴州農業(yè)科技;197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義芹;譚偉;楊興洪;李濱;童依平;李振聲;;不同年代小麥品種光合特性的研究[A];2007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2 張顯;錢維樸;;不同施N水平小麥冠層光合特性[A];第一屆全國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學術會文集[C];1993年
3 譚秀山;許驥坤;李傳興;劉建棟;畢建杰;;“雙行交錯種植”玉米灌漿期光合特性研究[A];中國作物學會50周年慶祝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黃乾;彭世彰;徐俊增;;控制灌溉條件下水稻光合特性試驗及數(shù)學模擬研究[A];2007年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羅明華;鄒利娟;吳慶貴;朱利君;唐平;王小輝;;光強對丹參幼苗生長和光合特性的影響[A];2011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11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1年
6 彭芹;郭騫歡;程敦公;戴雙;李豪圣;趙世杰;宋健民;;山東小麥品種更替過程中光合特性的演變[A];從植物科學到農業(yè)發(fā)展——2012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郭盛磊;白冰;于爽;那守海;閻秀峰;;落葉松幼苗光合特性對氮、磷缺乏的響應[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8 宋振偉;郭金瑞;任軍;閆孝貢;鄭成巖;鄧艾興;張衛(wèi)建;;耕作方式對東北雨養(yǎng)區(qū)農田水熱與玉米光合特性的影響[A];中國作物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9 劉桂茹;谷俊濤;栗雨勤;;干旱脅迫對不同抗旱類型小麥品種光合特性的影響[A];21世紀作物科技與生產發(fā)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張榮銑;蔣平;;普通小麥B組端二體與光合特性的關系[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七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松偉;香榧加工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呂佳;香榧假種皮光合特性對其種子生長發(fā)育的影響[D];浙江農林大學;2018年
2 張永玲;香榧假種皮光合特性及其對種子干物質積累的影響[D];浙江農林大學;2017年
3 王亞杰;基于多源數(shù)據的香榧林分布信息提取及動態(tài)變化監(jiān)測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7年
4 賈曉會;香榧葉化學成分及抗氧化、抗疲勞活性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7年
5 許晶;紹興市香榧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7年
6 盧永剛;寧海縣黃壇鎮(zhèn)香榧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8年
7 趙博;諸暨市香榧產業(yè)發(fā)展狀況及其對策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7年
8 張川;香榧籽粒蛋白酶解物及香榧內種皮醇提物的抗氧化性研究[D];江南大學;2017年
9 趙武;七種植物假種皮與肉質種皮化學成分與功能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10 趙蕓玉;衛(wèi)矛科4屬植物假種皮和種皮發(fā)生發(fā)育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6481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yylw/264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