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系中華鱉線粒體基因組部分序列SNP分析和種質鑒別
發(fā)布時間:2023-02-20 20:05
本研究以浙江省主要養(yǎng)殖的四個品系中華鱉(太湖品系、臺灣品系、黃河品系和日本品系)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線粒體DNA部分序列進行PCR擴增并對產物進行測序,對測序結果進行比對分析,計算不同品系的遺傳多樣性參數以及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并篩選各個品系的特異性SNP位點,通過對這些特異性位點進行分類,用不同的SNP分型方法進行分型,以期達到準確鑒別中華鱉種質的目的。具體結果如下: (1)中華鱉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關系分析 對不同品系中華鱉(每個品系各20只)的16S rRNA全長基因約1608bp左右的片段進行了測序比較分析,結果表明:遺傳多樣性由高到低依次為太湖品系(0.863)>臺灣品系(0.484)>黃河品系(0.195)>日本品系(0.100);共發(fā)現(xiàn)18種單倍型,不同品系之間間均無共享單倍型,表明通過線粒體鑒別不同品系中華鱉具有可行性;MP進化樹和遺傳距離分析均顯示日本品系和黃河品系的親緣關系較近,臺灣品系和太湖品系的親緣關系較近,分別聚為一支,推測最初引進日本的中華鱉可能起源于黃河流域。 (2)不同品系中華鱉線粒體特異性SNP的篩選 通過對不同品系中華鱉(每個品系15個個體)線...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of Thesis
引言
1 文獻綜述
1.1 中華鱉分類地位及基礎生物學特征
1.1.1 中華鱉分類地位
1.1.2 中華鱉的生物學特性
1.2 中華鱉種質資源現(xiàn)狀
1.2.1 中華鱉種群分布
1.2.2 野生資源現(xiàn)狀
1.2.3 我國中華鱉主要養(yǎng)殖品系及特征
1.2.4 中華鱉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
1.3 主要的遺傳標記技術以及在水生動物研究中的應用
1.3.1 形態(tài)學標記
1.3.2 細胞學標記
1.3.3 生化標記
1.3.4 分子標記
1.4 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及意義
2 中華鱉不同養(yǎng)殖品系遺傳多樣性分析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方法
2.2.1 基因組 DNA 的提取
2.2.2 引物設計、PCR 擴增和測序
2.2.3 數據分析
2.3 結果
2.3.1 基因組 DNA 的提取和 PCR 擴增
2.3.2 DNA 序列分析
2.3.3 遺傳多樣性分析
2.3.4 單倍型遺傳距離分析
2.3.5 系統(tǒng)進化分析
2.4 討論
2.5 本章小結
3 不同品系中華鱉特異性 SNP 分析
3.1 實驗材料
3.2 實驗方法
3.2.1 PCR 擴增及 SNP 的初步篩選
3.2.2 SNP 位點分類
3.2.3 SNP 分型
3.2.4 種質鑒別和盲測
3.3 結果
3.3.1 SNP 的初步篩選
3.3.2 SNP 分型和種質鑒別
3.3.3 盲測驗證
3.4 討論
3.5 本章小結
4 結論
參考文獻
在學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747230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of Thesis
引言
1 文獻綜述
1.1 中華鱉分類地位及基礎生物學特征
1.1.1 中華鱉分類地位
1.1.2 中華鱉的生物學特性
1.2 中華鱉種質資源現(xiàn)狀
1.2.1 中華鱉種群分布
1.2.2 野生資源現(xiàn)狀
1.2.3 我國中華鱉主要養(yǎng)殖品系及特征
1.2.4 中華鱉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
1.3 主要的遺傳標記技術以及在水生動物研究中的應用
1.3.1 形態(tài)學標記
1.3.2 細胞學標記
1.3.3 生化標記
1.3.4 分子標記
1.4 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及意義
2 中華鱉不同養(yǎng)殖品系遺傳多樣性分析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方法
2.2.1 基因組 DNA 的提取
2.2.2 引物設計、PCR 擴增和測序
2.2.3 數據分析
2.3 結果
2.3.1 基因組 DNA 的提取和 PCR 擴增
2.3.2 DNA 序列分析
2.3.3 遺傳多樣性分析
2.3.4 單倍型遺傳距離分析
2.3.5 系統(tǒng)進化分析
2.4 討論
2.5 本章小結
3 不同品系中華鱉特異性 SNP 分析
3.1 實驗材料
3.2 實驗方法
3.2.1 PCR 擴增及 SNP 的初步篩選
3.2.2 SNP 位點分類
3.2.3 SNP 分型
3.2.4 種質鑒別和盲測
3.3 結果
3.3.1 SNP 的初步篩選
3.3.2 SNP 分型和種質鑒別
3.3.3 盲測驗證
3.4 討論
3.5 本章小結
4 結論
參考文獻
在學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7472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37472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