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氣單胞菌粘附相關基因鑒定及其功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5 00:47
粘附是致病菌對宿主進行感染的關鍵,病原菌通過粘附因子可在宿主的體表或特定組織定植,入侵增殖并發(fā)揮毒力。近年來,粘附已經(jīng)被認為是致病菌的一個毒力因子。關于臨床病原菌粘附的研究得到廣泛關注,但水產(chǎn)病原菌粘附及粘附機制的研究還相當欠缺。本研究以水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中重要的病原菌嗜水氣單胞菌W菌株為研究對象,首先采用改良后的間接ELISA法研究了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粘附特性。結果表明,嗜水氣單胞菌對鰻鱺的表皮粘液具有良好的粘附作用,且其粘附能力受初始菌液的濃度、溫度、孵育時間、pH值、離子濃度以及營養(yǎng)要素等環(huán)境因子影響。在充分了解嗜水氣單胞菌粘附特性的基礎上,通過轉(zhuǎn)座子標簽技術構建嗜水氣單胞菌野生型菌株W的突變庫,并從突變庫中篩選到9株粘附能力穩(wěn)定下降的突變菌株。PCR鑒定證明這些突變株為轉(zhuǎn)座子mini-Tn10插入突變,southern雜交證明這些突變株中mini-Tn10均為單位點插入。Genome walking技術擴增突變株插入位點的側(cè)翼序列,經(jīng)過克隆、測序得到側(cè)翼基因序列信息。通過序列比對分析,結果顯示:121號突變株轉(zhuǎn)座子插入位點均為flgC基因,45號...
【文章來源】:集美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OD492與菌濃度的關系
圖 2.1 OD492與菌濃度的關系2.4.2 菌濃度與黏附量的關系由圖 2.2 可知,嗜水氣單胞菌對鰻鱺表皮黏液的黏附量隨著菌濃度的升高而逐漸增大直至接近飽和。菌濃度(x)與黏附量(y)的擬合曲線為 y = 0.135Ln(x) -0.936(R2= 0.986)。由此計算出嗜水氣單胞菌對鰻鱺表皮黏液的最大黏附量( em)和分離常數(shù)( kx)分別為 1×107CFU /mL 和 1.75×108CFU /mL。
集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嗜水氣單胞菌粘附相關基因鑒定及其功2.4.3 孵育時間對黏附的影響由圖 2.3 可知,嗜水氣單胞菌對鰻鱺表皮黏液的黏附量受孵育時間影響顯著,言隨孵育時間的延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并在孵育時間為 150min 達到峰值,黏附量極顯著高于其他孵育時間的黏附量(P < 0.01),其后黏附量隨著孵育時間的延長而下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鰻源嗜水氣單胞菌主要粘附素基因克隆表達及產(chǎn)物粘附功能分析[J]. 莊培德,楊金先,吳學敏,龔暉,林天龍.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1(02)
[2]嗜水氣單胞菌毒力因子特性及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 邱軍強,楊先樂,程訓佳.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9(08)
[3]日本鰻鱺體表潰瘍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單克隆抗體制備[J]. 樊海平,吳斌,曾占壯,鐘全福,張新艷,辛志明,林煜,嚴乾臨.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9(02)
[4]河流弧菌對牙鲆表皮黏液黏附作用的研究[J]. 鄒文政,鄢慶枇,紀榮興,張俊杰,郭國軍.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8(04)
[5]環(huán)境因子對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粘附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表皮粘液影響的研究[J]. 陳強,鄢慶枇,鄒文政,馬甡,莊峙廈,王小如. 海洋與湖沼. 2007(04)
[6]嗜水氣單胞菌的研究進展[J]. 于學輝,王遠微,湯承,岳華.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3)
[7]大黃魚病原菌──溶藻弧菌的ELISA快速檢測研究[J]. 鄢慶枇,王軍,蘇永全,皮靈寶,劉成榮. 海洋科學. 2001(09)
[8]三角帆蚌嗜水氣單胞菌病的病理研究[J]. 文祝友,劉曉燕,金燮理,陳可毅,蕭克宇.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1)
[9]中華絨螯蟹“腹水病”及“抖抖病”并發(fā)病病原的研究[J]. 沈錦玉,尹文林,錢冬,劉問,曹錚,沈智華,吳穎蕾,張念慈.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0(03)
[10]引起魚類暴發(fā)性流行病的嗜水氣單胞菌的血清型、毒力及溶血性[J]. 錢冬,陳月英,沈錦玉,沈智華. 微生物學報. 1995(06)
碩士論文
[1]嗜水氣單胞菌成膜相關基因鑒定及其功能研究[D]. 毛秀秀.集美大學 2011
[2]嗜水氣單胞菌J-1株W菌毛的提純、特性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 朱興國.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495691
【文章來源】:集美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OD492與菌濃度的關系
圖 2.1 OD492與菌濃度的關系2.4.2 菌濃度與黏附量的關系由圖 2.2 可知,嗜水氣單胞菌對鰻鱺表皮黏液的黏附量隨著菌濃度的升高而逐漸增大直至接近飽和。菌濃度(x)與黏附量(y)的擬合曲線為 y = 0.135Ln(x) -0.936(R2= 0.986)。由此計算出嗜水氣單胞菌對鰻鱺表皮黏液的最大黏附量( em)和分離常數(shù)( kx)分別為 1×107CFU /mL 和 1.75×108CFU /mL。
集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嗜水氣單胞菌粘附相關基因鑒定及其功2.4.3 孵育時間對黏附的影響由圖 2.3 可知,嗜水氣單胞菌對鰻鱺表皮黏液的黏附量受孵育時間影響顯著,言隨孵育時間的延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并在孵育時間為 150min 達到峰值,黏附量極顯著高于其他孵育時間的黏附量(P < 0.01),其后黏附量隨著孵育時間的延長而下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鰻源嗜水氣單胞菌主要粘附素基因克隆表達及產(chǎn)物粘附功能分析[J]. 莊培德,楊金先,吳學敏,龔暉,林天龍.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1(02)
[2]嗜水氣單胞菌毒力因子特性及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 邱軍強,楊先樂,程訓佳.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9(08)
[3]日本鰻鱺體表潰瘍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單克隆抗體制備[J]. 樊海平,吳斌,曾占壯,鐘全福,張新艷,辛志明,林煜,嚴乾臨.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9(02)
[4]河流弧菌對牙鲆表皮黏液黏附作用的研究[J]. 鄒文政,鄢慶枇,紀榮興,張俊杰,郭國軍.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8(04)
[5]環(huán)境因子對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粘附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表皮粘液影響的研究[J]. 陳強,鄢慶枇,鄒文政,馬甡,莊峙廈,王小如. 海洋與湖沼. 2007(04)
[6]嗜水氣單胞菌的研究進展[J]. 于學輝,王遠微,湯承,岳華.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3)
[7]大黃魚病原菌──溶藻弧菌的ELISA快速檢測研究[J]. 鄢慶枇,王軍,蘇永全,皮靈寶,劉成榮. 海洋科學. 2001(09)
[8]三角帆蚌嗜水氣單胞菌病的病理研究[J]. 文祝友,劉曉燕,金燮理,陳可毅,蕭克宇.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1)
[9]中華絨螯蟹“腹水病”及“抖抖病”并發(fā)病病原的研究[J]. 沈錦玉,尹文林,錢冬,劉問,曹錚,沈智華,吳穎蕾,張念慈.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0(03)
[10]引起魚類暴發(fā)性流行病的嗜水氣單胞菌的血清型、毒力及溶血性[J]. 錢冬,陳月英,沈錦玉,沈智華. 微生物學報. 1995(06)
碩士論文
[1]嗜水氣單胞菌成膜相關基因鑒定及其功能研究[D]. 毛秀秀.集美大學 2011
[2]嗜水氣單胞菌J-1株W菌毛的提純、特性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 朱興國.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4956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34956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