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復殖吸蟲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轉錄組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3-31 06:19
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國重要的養(yǎng)殖貝類,但由于近年來養(yǎng)殖環(huán)境惡化,蛤仔養(yǎng)殖病害日趨加劇。2015年6月大鹿島海域的蛤仔出現(xiàn)大量死亡現(xiàn)象,通過解剖蛤仔發(fā)現(xiàn),10%性腺呈橘紅色,顯微鏡觀察橘紅色性腺發(fā)現(xiàn)大量寄生蟲。至此,本研究開展了蛤仔寄生蟲種類分子鑒定,寄生蟲形態(tài)觀察及感染寄生蟲蛤仔的轉錄組學分析。對寄生蟲18S rRNA基因擴增片段測序,得到18S rRNA序列1787bp,經(jīng)BLAST比對鑒定出此寄生蟲為復殖吸蟲與GenBank中(序列號為AJ287578.1.1934)Platyhelminthes(扁形動物門);Trematoda(吸蟲綱);Digenea(復殖目);Strigeidida(裂體科);Steringophorus margolisi屬的物種,相似度達到92%。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被感染性腺內有該復殖類吸蟲的胞幼和尾蚴兩個時期,胞幼呈長筒形,長3900–4250μm寬370–470μm,內有暗褐色的顆粒狀物質、胚細胞、胚球以及大量尾蚴。尾蚴頭部呈圓形或橢圓形,長230–260μm,寬185–228μm,尾部大小2540–410×3...
【文章來源】:大連海洋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正常蛤仔與患病蛤仔表觀對比
圖 2-1 正常蛤仔與患病蛤仔表觀對比Fig. 2-1.Normal (a) and infected (b) gonads of Manila clams.3.2 復殖吸蟲胞幼與尾蚴形態(tài)觀察從形態(tài)上觀察,與所報道的復殖吸蟲極為相似,因此我們斷定此類寄生蟲應該是某種殖類吸蟲。觀察發(fā)現(xiàn),該類復殖吸蟲的成熟胞幼呈圓柱形,長 3900–4250 μm,寬 370–470m。體內含有黑褐色的顆粒狀物質,胚胎細胞,胚球,和大量的尾蚴。尾蚴頭部呈圓形或圓形,長 230–260 μm,寬 185–228 μm。對于成熟的尾蚴,其中的“V”型排泄囊管清晰可,尾部長 254–410×38–60 μm,尾部兩側有鰭毛存在(圖 2-2)。
未感染菲律賓蛤仔卵巢(100×)
本文編號:3110957
【文章來源】:大連海洋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正常蛤仔與患病蛤仔表觀對比
圖 2-1 正常蛤仔與患病蛤仔表觀對比Fig. 2-1.Normal (a) and infected (b) gonads of Manila clams.3.2 復殖吸蟲胞幼與尾蚴形態(tài)觀察從形態(tài)上觀察,與所報道的復殖吸蟲極為相似,因此我們斷定此類寄生蟲應該是某種殖類吸蟲。觀察發(fā)現(xiàn),該類復殖吸蟲的成熟胞幼呈圓柱形,長 3900–4250 μm,寬 370–470m。體內含有黑褐色的顆粒狀物質,胚胎細胞,胚球,和大量的尾蚴。尾蚴頭部呈圓形或圓形,長 230–260 μm,寬 185–228 μm。對于成熟的尾蚴,其中的“V”型排泄囊管清晰可,尾部長 254–410×38–60 μm,尾部兩側有鰭毛存在(圖 2-2)。
未感染菲律賓蛤仔卵巢(100×)
本文編號:31109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31109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