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2.4的定位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1-12 04:47
課題組前期以玉米自交系鄭58為輪回親本,以昌7-2為供體親本,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獲得染色體單片段代換系Z12和W16。Z12和W16在bin2.07區(qū)域均含有1個來源于昌7-2的染色體片段,株高均顯著高于輪回親本鄭58。利用鄭58和Z12為材料構(gòu)建F2分離群體,基于重測序和混合分離分析(BSA)策略,將株高主效QTL qPH2.4定位于第2染色體13.95 Mb(201 457 953~215 022 157 bp)的區(qū)域內(nèi)。利用在目標區(qū)間內(nèi)篩選出的20對多態(tài)性分子標記對包含743個單株的鄭58×Z12 F2分離群體和包含1 720個單株的鄭58×W16 F2分離群體進行基因型分析,結(jié)合田間株高數(shù)據(jù)進行QTL定位,將株高主效QTL qPH2.4定位在InDel分子標記ph-18和ph-19之間,區(qū)間的遺傳距離為0.57 cM,物理距離為626 kb。參考B73基因組(RefGenv4)注釋信息,該區(qū)間內(nèi)存在17個注釋基因,其中,包含可以調(diào)控油菜素內(nèi)酯信號的基因Zm00001d006677。
【文章來源】:玉米科學. 2020,28(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圖1 株高性狀相關(guān)區(qū)域的鑒定
2017年于北京昌平調(diào)查表型數(shù)據(jù),在包含743個單株的F2分離群體中,株高變異范圍在120~202 cm,平均為160.5 cm,雙向均存在具有超親現(xiàn)象的個體。由圖2所示,依據(jù)分子標記ph-16的3種帶型(鄭58帶型、Z12帶型、雜合帶型),將743個單株分為3組,分別統(tǒng)計每組內(nèi)的株高的次數(shù)分布。Z12帶型的單株偏態(tài)分布于右側(cè),鄭58帶型的單株偏態(tài)分布于左側(cè)。2.2.3 鄭58×Z12的F2分離群體QTL定位
根據(jù)QTL IciMapping軟件格式要求整理表型數(shù)據(jù),然后導入該軟件中進行遺傳連鎖圖譜構(gòu)建。13個標記在遺傳圖譜中的相對位置與B73參考基因組的物理位置基本一致。該圖譜全長16.963 cM,平均遺傳距離為1.41 cM。利用軟件中的ICIM-ADD方法進行QTL作圖分析,LOD臨界值為3.0時,將株高QTL定位于InDel分子標記ph-15和ph-19之間,期間的遺傳距離為2.67 cM,物理距離為2475.321 kbp(211 618 757~214 094 078),最大LOD值為35.13,可解釋株高20.37%的表型變異。該QTL加性效應為8.38,顯性效應為0.93,其遺傳效應表現(xiàn)為加性效應,命名為qPH2.4(圖3)。2.2.4 鄭58、W16及其F2分離群體的表型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3.2精細定位及遺傳效應分析[J]. 劉忠祥,楊梅,殷鵬程,周玉乾,何海軍,邱法展. 作物學報. 2018(09)
[2]基于單片段代換系的玉米百粒重QTL分析[J]. 陳春俠,陸明洋,尚愛蘭,王玉民,席章營. 作物學報. 2013(09)
[3]玉米矮稈主效QTL qph1-4的精細定位[J]. 陸明洋,陳春俠,高嶺巍,席章營.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2(03)
[4]基于BSA分析法的分子標記基因定位技術(shù)在農(nóng)作物中的應用[J]. 白鳳虎,李德芳,陳安國,唐慧娟. 中國麻業(yè)科學. 2006(06)
本文編號:3584125
【文章來源】:玉米科學. 2020,28(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圖1 株高性狀相關(guān)區(qū)域的鑒定
2017年于北京昌平調(diào)查表型數(shù)據(jù),在包含743個單株的F2分離群體中,株高變異范圍在120~202 cm,平均為160.5 cm,雙向均存在具有超親現(xiàn)象的個體。由圖2所示,依據(jù)分子標記ph-16的3種帶型(鄭58帶型、Z12帶型、雜合帶型),將743個單株分為3組,分別統(tǒng)計每組內(nèi)的株高的次數(shù)分布。Z12帶型的單株偏態(tài)分布于右側(cè),鄭58帶型的單株偏態(tài)分布于左側(cè)。2.2.3 鄭58×Z12的F2分離群體QTL定位
根據(jù)QTL IciMapping軟件格式要求整理表型數(shù)據(jù),然后導入該軟件中進行遺傳連鎖圖譜構(gòu)建。13個標記在遺傳圖譜中的相對位置與B73參考基因組的物理位置基本一致。該圖譜全長16.963 cM,平均遺傳距離為1.41 cM。利用軟件中的ICIM-ADD方法進行QTL作圖分析,LOD臨界值為3.0時,將株高QTL定位于InDel分子標記ph-15和ph-19之間,期間的遺傳距離為2.67 cM,物理距離為2475.321 kbp(211 618 757~214 094 078),最大LOD值為35.13,可解釋株高20.37%的表型變異。該QTL加性效應為8.38,顯性效應為0.93,其遺傳效應表現(xiàn)為加性效應,命名為qPH2.4(圖3)。2.2.4 鄭58、W16及其F2分離群體的表型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3.2精細定位及遺傳效應分析[J]. 劉忠祥,楊梅,殷鵬程,周玉乾,何海軍,邱法展. 作物學報. 2018(09)
[2]基于單片段代換系的玉米百粒重QTL分析[J]. 陳春俠,陸明洋,尚愛蘭,王玉民,席章營. 作物學報. 2013(09)
[3]玉米矮稈主效QTL qph1-4的精細定位[J]. 陸明洋,陳春俠,高嶺巍,席章營.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2(03)
[4]基于BSA分析法的分子標記基因定位技術(shù)在農(nóng)作物中的應用[J]. 白鳳虎,李德芳,陳安國,唐慧娟. 中國麻業(yè)科學. 2006(06)
本文編號:35841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35841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