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雜交種及其親本自交系抗倒伏特性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27 15:46
提高玉米品種自身的耐密、抗倒伏能力是解決玉米生產(chǎn)突出矛盾的根本途徑。選用不同抗倒伏性品種‘KX3564’和‘新玉41(XY41)’雜交種(F1)及其親本自交系為材料,研究玉米植株形態(tài)特征和莖稈抗倒伏性能等雜種優(yōu)勢的變化特點。結果表明:玉米雜種F1代的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數(shù)均表現(xiàn)超親優(yōu)勢,且穗位高的雜種優(yōu)勢明顯高于株高、穗位高系數(shù)。雜交種莖稈基部節(jié)間直徑和單位節(jié)長干質量(DWUL)表現(xiàn)為超父優(yōu)勢,顯著低于其母本,雜種優(yōu)勢指數(shù)較低。進一步分析得出,而高于其父本。莖稈的穿刺強度(RPS)受其雙親互作的影響,且母本自交系的貢獻更大。因此,在品種選育過程中,應注重親本自交系尤其母本自交系形態(tài)耐密性和莖稈抗倒強度的選擇,有利于提高玉米耐密、抗倒伏品種的選育效率。
【文章來源】:西北農業(yè)學報. 2020,2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玉米雜交種與其親本基部節(jié)間特征(乳熟期)
玉米雜交種莖稈基本節(jié)間穿刺強度均顯著高于其父本,而低于其母本自交系,接近或略高于其中親值(圖3)。抗倒性玉米品種‘KX3564’及其母、父本莖稈穿刺強度峰值均顯著高于‘新玉41’,分別平均高29.2%、38.3%和16.5%,其中親值和雜種優(yōu)勢比‘新玉41’分別高40.8%和34.7%、2.8%和15.5%。‘KX3564’雜交種及其親本莖稈穿刺強度均在灌漿期(R2)達峰值,且后期維持比較高的值;稀植大穗品種‘新玉41’及其親本則在抽雄期(VT)達最大值,F1則在灌漿期(R2)達峰值,隨后緩慢下降。圖3 不同抗倒性玉米及其親本基部3rd節(jié)間莖稈穿刺強度
不同抗倒性玉米及其親本基部3rd節(jié)間莖稈穿刺強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玉米莖稈木質素含量的初步遺傳分析[J]. 馬延華,孫德全,李綏艷,林紅,潘麗艷,李東林,楊國偉,任曉亮. 作物雜志. 2015(05)
[2]玉米莖稈纖維素含量遺傳分析[J]. 馬飛前,劉小剛,王紅武,黃長玲,吳宇錦,胡小嬌,劉志芳. 玉米科學. 2015(01)
[3]玉米莖稈穿刺強度遺傳研究[J]. 劉小剛,馬飛前,王紅武,劉志芳,吳宇錦,胡小嬌,黃長玲. 作物雜志. 2014(04)
[4]優(yōu)良玉米雜交種植株性狀雜種優(yōu)勢及其與親本自交系的相關分析[J]. 梁曉杰,董永彬,張飛飛,李玉玲.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3(05)
[5]遮蔭對玉米莖稈形態(tài)特征、穿刺強度及抗倒伏能力的影響[J]. 劉仲發(fā),勾玲,趙明,張保軍. 華北農學報. 2011(04)
[6]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狀的遺傳分析[J]. 季洪強,常紀蘋,付志遠,丁冬,譚曉軍,湯欣欣,劉宗華. 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1(03)
[7]玉米抗倒伏性狀的配合力效應及通徑分析[J]. 王永學,張戰(zhàn)輝,劉宗華. 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1(01)
[8]玉米不同耐密植品種莖稈穿刺強度的變化特征[J]. 勾玲,黃建軍,孫銳,丁在松,董志強,趙明.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0(11)
[9]玉米莖稈耐穿刺強度的倒伏遺傳研究[J]. 豐光,劉志芳,李妍妍,邢錦豐,黃長玲. 作物學報. 2009(11)
[10]群體密度對玉米莖稈抗倒力學和農藝性狀的影響[J]. 勾玲,黃建軍,張賓,李濤,孫銳,趙明. 作物學報. 2007(10)
博士論文
[1]玉米冠層光分布對莖稈抗倒伏性能的影響[D]. 薛軍.石河子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種莖稈及根系等相關特征研究[D]. 陳德龍.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5
[2]玉米抗倒伏有關性狀遺傳的初步研究[D]. 王永學.河南農業(yè)大學 2011
[3]玉米抗倒性指標及其遺傳研究[D]. 李得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253136
【文章來源】:西北農業(yè)學報. 2020,2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玉米雜交種與其親本基部節(jié)間特征(乳熟期)
玉米雜交種莖稈基本節(jié)間穿刺強度均顯著高于其父本,而低于其母本自交系,接近或略高于其中親值(圖3)。抗倒性玉米品種‘KX3564’及其母、父本莖稈穿刺強度峰值均顯著高于‘新玉41’,分別平均高29.2%、38.3%和16.5%,其中親值和雜種優(yōu)勢比‘新玉41’分別高40.8%和34.7%、2.8%和15.5%。‘KX3564’雜交種及其親本莖稈穿刺強度均在灌漿期(R2)達峰值,且后期維持比較高的值;稀植大穗品種‘新玉41’及其親本則在抽雄期(VT)達最大值,F1則在灌漿期(R2)達峰值,隨后緩慢下降。圖3 不同抗倒性玉米及其親本基部3rd節(jié)間莖稈穿刺強度
不同抗倒性玉米及其親本基部3rd節(jié)間莖稈穿刺強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玉米莖稈木質素含量的初步遺傳分析[J]. 馬延華,孫德全,李綏艷,林紅,潘麗艷,李東林,楊國偉,任曉亮. 作物雜志. 2015(05)
[2]玉米莖稈纖維素含量遺傳分析[J]. 馬飛前,劉小剛,王紅武,黃長玲,吳宇錦,胡小嬌,劉志芳. 玉米科學. 2015(01)
[3]玉米莖稈穿刺強度遺傳研究[J]. 劉小剛,馬飛前,王紅武,劉志芳,吳宇錦,胡小嬌,黃長玲. 作物雜志. 2014(04)
[4]優(yōu)良玉米雜交種植株性狀雜種優(yōu)勢及其與親本自交系的相關分析[J]. 梁曉杰,董永彬,張飛飛,李玉玲.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3(05)
[5]遮蔭對玉米莖稈形態(tài)特征、穿刺強度及抗倒伏能力的影響[J]. 劉仲發(fā),勾玲,趙明,張保軍. 華北農學報. 2011(04)
[6]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狀的遺傳分析[J]. 季洪強,常紀蘋,付志遠,丁冬,譚曉軍,湯欣欣,劉宗華. 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1(03)
[7]玉米抗倒伏性狀的配合力效應及通徑分析[J]. 王永學,張戰(zhàn)輝,劉宗華. 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1(01)
[8]玉米不同耐密植品種莖稈穿刺強度的變化特征[J]. 勾玲,黃建軍,孫銳,丁在松,董志強,趙明.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0(11)
[9]玉米莖稈耐穿刺強度的倒伏遺傳研究[J]. 豐光,劉志芳,李妍妍,邢錦豐,黃長玲. 作物學報. 2009(11)
[10]群體密度對玉米莖稈抗倒力學和農藝性狀的影響[J]. 勾玲,黃建軍,張賓,李濤,孫銳,趙明. 作物學報. 2007(10)
博士論文
[1]玉米冠層光分布對莖稈抗倒伏性能的影響[D]. 薛軍.石河子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種莖稈及根系等相關特征研究[D]. 陳德龍.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5
[2]玉米抗倒伏有關性狀遺傳的初步研究[D]. 王永學.河南農業(yè)大學 2011
[3]玉米抗倒性指標及其遺傳研究[D]. 李得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253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32531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