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半外卷葉突變體sol1的表型分析與基因定位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11:40
適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葉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產(chǎn)物的有效積累量。我們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處理秈型水稻保持系西農(nóng)1B,獲得一個穩(wěn)定遺傳的水稻半外卷葉突變體。該突變體從十葉期開始各葉片逐漸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狀,并伴隨莖稈半矮化和葉片披垂,暫被命名為semi-outcurved leaf 1 (sol1)。與野生型(WT)相比, sol1的葉片卷曲指數(shù)均達到30%以上(P<0.01);倒一、倒二、倒三、倒四節(jié)節(jié)間長度和穗長極顯著縮短,倒一、倒二、倒三葉的葉夾角顯著或極顯著增加;有效穗數(shù)、千粒重、每穗實粒數(shù)、結(jié)實率顯著或極顯著下降,一次枝梗數(shù)則增加11.3%(P<0.05)。sol1的蒸騰速率、胞間CO2濃度、氣孔導(dǎo)度顯著高于野生型。石蠟切片顯示, sol1倒一葉的泡狀細胞體積變小,數(shù)量顯著增多,表皮細胞體積略微增大。遺傳分析表明, sol1的半外卷葉性狀受1對隱性核基因調(diào)控,定位于6號染色體標記JY6-3和JY6-10之間165kb的物理范圍內(nèi),共含15個注釋基因。qRT-PCR結(jié)果表明,與泡狀細胞相關(guān)的內(nèi)卷基因和外卷葉基因RL14、Roc5、REL1在突變體sol1中呈...
【文章來源】:作物學(xué)報. 2020,4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野生型(WT)與突變體sol1的表型鑒定
圖1 野生型(WT)與突變體sol1的表型鑒定與WT相比,孕穗期突變體sol1倒一葉葉長無明顯變化、葉寬較WT顯著增加7.27%;倒二葉葉寬無變化,葉長顯著縮短9.17%;而倒三葉的葉長、葉寬則顯著或極顯著變短、變窄,較WT分別降低35.76%和11.56%(圖2-A,B)。與WT相比,突變體sol1除每穗粒數(shù)、二次枝梗數(shù)無顯著差異外,其有效穗數(shù)、千粒重、結(jié)實率均顯著或極顯著減少,一次枝梗數(shù)則顯著增多(圖2-C~H)。
與WT相比,孕穗期突變體sol1倒一葉葉長無明顯變化、葉寬較WT顯著增加7.27%;倒二葉葉寬無變化,葉長顯著縮短9.17%;而倒三葉的葉長、葉寬則顯著或極顯著變短、變窄,較WT分別降低35.76%和11.56%(圖2-A,B)。與WT相比,突變體sol1除每穗粒數(shù)、二次枝梗數(shù)無顯著差異外,其有效穗數(shù)、千粒重、結(jié)實率均顯著或極顯著減少,一次枝梗數(shù)則顯著增多(圖2-C~H)。圖2 野生型(WT)與突變體sol1的農(nóng)藝性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水稻葉片形態(tài)建成分子調(diào)控機制研究進展[J]. 徐靜,王莉,錢前,張光恒. 作物學(xué)報. 2013(05)
[2]水稻卷葉基因RL13的遺傳分析和分子定位[J]. 田曉慶,桑賢春,趙芳明,李云峰,凌英華,楊正林,何光華. 作物學(xué)報. 2012(03)
[3]一個新的水稻矮稈突變體sd-sl的遺傳與基因定位研究[J]. 夏令,陳亮,郭遲鳴,張紅心,趙政,沈明山,陳亮. 廈門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07(06)
[4]水稻卷葉性狀QTL的初步定位[J]. 高艷紅,呂川根,王茂青,王澎,閆曉燕,謝坤,萬建民. 江蘇農(nóng)業(yè)學(xué)報. 2007(01)
本文編號:3218370
【文章來源】:作物學(xué)報. 2020,4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野生型(WT)與突變體sol1的表型鑒定
圖1 野生型(WT)與突變體sol1的表型鑒定與WT相比,孕穗期突變體sol1倒一葉葉長無明顯變化、葉寬較WT顯著增加7.27%;倒二葉葉寬無變化,葉長顯著縮短9.17%;而倒三葉的葉長、葉寬則顯著或極顯著變短、變窄,較WT分別降低35.76%和11.56%(圖2-A,B)。與WT相比,突變體sol1除每穗粒數(shù)、二次枝梗數(shù)無顯著差異外,其有效穗數(shù)、千粒重、結(jié)實率均顯著或極顯著減少,一次枝梗數(shù)則顯著增多(圖2-C~H)。
與WT相比,孕穗期突變體sol1倒一葉葉長無明顯變化、葉寬較WT顯著增加7.27%;倒二葉葉寬無變化,葉長顯著縮短9.17%;而倒三葉的葉長、葉寬則顯著或極顯著變短、變窄,較WT分別降低35.76%和11.56%(圖2-A,B)。與WT相比,突變體sol1除每穗粒數(shù)、二次枝梗數(shù)無顯著差異外,其有效穗數(shù)、千粒重、結(jié)實率均顯著或極顯著減少,一次枝梗數(shù)則顯著增多(圖2-C~H)。圖2 野生型(WT)與突變體sol1的農(nóng)藝性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水稻葉片形態(tài)建成分子調(diào)控機制研究進展[J]. 徐靜,王莉,錢前,張光恒. 作物學(xué)報. 2013(05)
[2]水稻卷葉基因RL13的遺傳分析和分子定位[J]. 田曉慶,桑賢春,趙芳明,李云峰,凌英華,楊正林,何光華. 作物學(xué)報. 2012(03)
[3]一個新的水稻矮稈突變體sd-sl的遺傳與基因定位研究[J]. 夏令,陳亮,郭遲鳴,張紅心,趙政,沈明山,陳亮. 廈門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07(06)
[4]水稻卷葉性狀QTL的初步定位[J]. 高艷紅,呂川根,王茂青,王澎,閆曉燕,謝坤,萬建民. 江蘇農(nóng)業(yè)學(xué)報. 2007(01)
本文編號:32183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32183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