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青稞早抽穗性狀的遺傳分析與直鏈淀粉含量的分子標記

發(fā)布時間:2020-10-23 08:13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農(nóng)作物,是青藏高原極端環(huán)境條件下植物適應性進化的典型代表。早熟是青藏高原熱量條件差、積溫不足的高寒農(nóng)區(qū)青稞充分利用熱量資源,獲得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的重要途徑;淀粉的成分構成是青稞的一項重要的品質指標,直接關系到青稞釀造與食品加工的最終用途。本研究開展了與青稞早熟具有高度相關性的早抽穗性狀的遺傳分析和直鏈淀粉含量的分子標記鑒定,主要結論如下:1.以青稞品種“達章紫”和“昆侖10號”及其經(jīng)有性雜交形成的F_2和F_(2:3)群體為實驗材料,使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解析了青稞早抽穗性狀的遺傳特征。青稞F_2群體的出苗至抽穗天數(shù)性狀受2對加性-顯性-上位性主基因影響,F_(2:3)群體在青海西寧和青海海北環(huán)境下早熟性狀分別受1對加性-顯性主基因和2對等加性-等顯性主基因調控。同時發(fā)現(xiàn)在F_2群體中控制早熟性狀的2對主基因的加性效應為負,即促進青稞植株早熟,而兩個環(huán)境下控制F_(2:3)群體早熟性狀的主基因均起推遲青稞植株抽穗的作用。同時發(fā)現(xiàn)除F_(2:3)群體在海北環(huán)境外,其余環(huán)境下基因型對表型的影響小于環(huán)境對表型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有助于青稞早熟相關性狀的選育。2.為了更好解析青稞的早熟遺傳特征,以青稞品種“達章紫”和“昆侖10號”及其經(jīng)有性雜交形成的F_2和F_(2:3)群體為實驗材料,利用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對群體進行SNP標記的開發(fā),利用生物信息學軟件對SNP標記進行bin標記整合。利用Joinmap軟件構建了F_2群體的高密度遺傳圖譜,該遺傳圖譜包含1,243個bin標記(包括2,380個SNP標記),總長度為854.929 cM,平均兩個標記間的遺傳距離為0.69 cM,形成7個連鎖群,進一步將7個連鎖群定位在青稞的7條染色體上。在不考慮QTL和環(huán)境之間的互作關系時,F_2群體和F_(2:3)群體在三個環(huán)境條件下發(fā)現(xiàn)11個加顯性QTL和8對上位性QTL,位于1H染色體上的qDfEH-1H-3在3個環(huán)境下均被檢測到,推測木葡聚糖內轉糖苷酶/水解酶編碼基因是該QTL區(qū)域的候選基因。在考慮QTL和環(huán)境之間存在互作關系時,F_(2:3)群體在2個環(huán)境中共發(fā)現(xiàn)9個加性QTL和15對上位性QTL,且上位性QTL主要以顯性與顯性互作為主。3.以簡化基因組測序形成的GBS-SNP分子標記結合群分離法尋找在青稞品種“昆侖12號”與“糯青稞”雜交形成的F_2群體中調控青稞籽粒直鏈淀粉變化的相關的遺傳位點。根據(jù)兩親本的遺傳特點,共開發(fā)出22,506個具有多態(tài)性分子標記用于相關位點的關聯(lián)分析,結合ΔSNP_index法并進行相關的擬合回歸分析,將群體中調控籽粒直鏈淀粉含量的主效基因定位在7H染色體32.35 Mb的區(qū)域中。以直鏈淀粉含量差別較大的51份青稞材料為模板,利用引物SSR引物P_4進行擴增,隨著參試材料直鏈淀粉含量的增大,其擴增產(chǎn)物的分子量也呈同步增大的趨勢,Wx基因位點表現(xiàn)出多態(tài)性,二者呈正相關,該引物可作為糯性青稞品種選育的輔助選擇標記。
【學位單位】: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S512.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及中英文對照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大麥(青稞)早抽穗(早熟)性狀研究概況
        1.1.1 麥類作物早熟性狀的鑒定
        1.1.2 大麥(青稞)抽穗期QTL熱點區(qū)域
        1.1.3 大麥(青稞)早熟性狀主效基因研究概況
        1.1.4 育種實踐中早熟性狀的選擇
    1.2 青稞淀粉研究概況
        1.2.1 青稞營養(yǎng)健康作用
        1.2.2 麥類作物淀粉簡介
        1.2.3 大麥淀粉含量及相關性狀QTL定位
    1.3 作物QTL定位
        1.3.1 親本的選擇
        1.3.2 作圖群體構建
        1.3.3 相關分子標記對群體的遺傳位點進行基因型分型
        1.3.4 構建遺傳圖譜
        1.3.5 QTL定位方法
        1.3.6 QTL定位分析軟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義
第二章 青稞早抽穗性狀的遺傳模式分析
    2.1 材料與方法
        2.1.1 試驗材料
        2.1.2 試驗方法
        2.1.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2.2.1 青稞出苗至抽穗天數(shù)性狀的統(tǒng)計分析
        2.2.2 青稞出苗至抽穗天數(shù)最適遺傳模型選擇
        2.2.3 青稞出苗至抽穗天數(shù)性狀最適模型的遺傳參數(shù)
    2.3 討論
第三章 青稞早抽穗性狀的QTL作圖
    3.1 材料與方法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方法
    3.2 結果分析
        3.2.1 測序數(shù)據(jù)質量評估
        3.2.2 GBS數(shù)據(jù)酶切產(chǎn)出統(tǒng)計
        3.2.3 Reads與參考基因組比對情況統(tǒng)計
        3.2.4 子代比對
        3.2.5 群體SNP檢測
        3.2.6 SNP標記開發(fā)
        3.2.7 遺傳圖譜
    3.3 討論
        3.3.1 利用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開發(fā)SNP標記
        3.3.2 青稞高密度遺傳圖譜的構建
        3.3.3 青稞早抽穗QTL定位與遺傳模型
        3.3.4 互作性QTL解析青稞抽穗期性狀的遺傳變異
        3.3.5 相關QTL候選基因挖掘
        3.3.6 影響早抽穗QTL的環(huán)境因素分析
第四章 青稞直鏈淀粉含量的分子標記
    4.1 材料與方法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方法
    4.2 結果與分析
        4.2.1 青稞直鏈淀粉含量的BSA測序結果
        4.2.2 青稞Wx基因分子標記鑒定
    4.3 討論
        4.3.1 青稞直鏈淀粉含量的BSA測序
        4.3.2 青稞Wx基因的分子標記鑒定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總結
    5.2 創(chuàng)新點
    5.3 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陽杰;熊英;王楚桃;何永歆;蔣剛;朱子超;管玉圣;黃乾龍;王騫;李賢勇;;水稻直鏈淀粉含量早代定向跟蹤篩選技術構建[J];南方農(nóng)業(yè);2019年34期

2 翟佳麗;何睿;;大米中直鏈淀粉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J];糧食加工;2017年03期

3 彭玉梅;劉華強;朱學棟;楊霞;何曉容;蔣歡;況小鎖;;近紅外光譜技術測定水稻直鏈淀粉含量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年04期

4 范國燦;楊梢娜;;淺析顯微鏡快速判別稻米直鏈淀粉含量[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6年04期

5 袁亮;楊華;邱正高;湯玲;張亞勤;;提高玉米直鏈淀粉含量的研究進展[J];種子;2015年06期

6 代繼松;張華;朱英;徐恒;;高通量快速檢測稻米中表觀直鏈淀粉含量的方法[J];浙江農(nóng)業(yè)學報;2014年06期

7 謝濤;張儒;;錐栗直鏈淀粉-脂肪酸復合物的熱特性[J];中國糧油學報;2012年07期

8 孟令瑞;孫明茂;苗錦山;劉杰;劉麗霞;孫虎;李云玲;;玉米直鏈淀粉含量遺傳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導刊;2012年09期

9 唐忠厚;朱曉倩;李強;李洪民;徐飛;;不同基因型甘薯直鏈淀粉含量差異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年11期

10 姜可心;郭玉華;蘇展;張立爽;林團榮;邢晶麗;雒鶇;付飛;;雜交粳稻穗部不同粒位直鏈淀粉含量分析[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婷婷;直鏈淀粉對交聯(lián)反應的影響及其在檢測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

2 吳昆侖;青稞早抽穗性狀的遺傳分析與直鏈淀粉含量的分子標記[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8年

3 范祥云;大麥籽粒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含量的QTL定位研究[D];揚州大學;2018年

4 張巧杰;直鏈淀粉檢測方法與技術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5 朱昌蘭;水稻低直鏈淀粉含量的遺傳及品質形成對高溫耐性的QTL分析[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6 鄒德堂;稻米直鏈淀粉含量的遺傳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2年

7 郭麗;茶多糖對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相容性影響的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陳秀花;轉反義Sbe基因提高稻米直鏈淀粉含量的研究[D];揚州大學;2003年

9 董慶;玉米淀粉合成調控基因的挖掘及功能分析[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10 談移芳;汕優(yōu)63遺傳改良的部分性狀遺傳學基礎分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裘國松;含環(huán)烷基脲殼聚糖衍生物及2-氨基-2-脫氧直鏈淀粉的合成與分離性能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8年

2 黃云霄;基于直鏈淀粉為壁材的納米農(nóng)藥的制備[D];貴州大學;2019年

3 賈祥澤;超高壓致蓮子直鏈淀粉—脂肪酸復合物的形成機理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8年

4 鐘雨越;玉米直鏈淀粉的提取與高直鏈淀粉膜的制備[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8年

5 陳盛杰;水稻W(wǎng)x基因第10外顯子單堿基變異位點SNP_(10)~(C/T)效應分析[D];揚州大學;2018年

6 劉林三;不同直鏈淀粉含量玉米的淀粉合成基因表達、淀粉結構與膨化特征分析[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8年

7 周興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雜交稻天優(yōu)3611的直鏈淀粉含量[D];揚州大學;2016年

8 宋文君;玉米直鏈淀粉的酶法制備及其在軟糖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9 王麒;水稻低直鏈淀粉含量的遺傳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10 錢雪婭;小麥直鏈淀粉含量半籽粒測定方法的研究及其在糯小麥鑒定中的應用[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8527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28527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280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