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作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及其氮調控效應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13:17
基于5年的田間小區(qū)定位試驗,采用干篩法對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玉米單作、馬鈴薯單作和玉米馬鈴薯間作土壤進行團聚體分級并測定各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研究間作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及其氮調控效應。結果表明:92%以上的土壤有機碳儲藏在土壤大顆粒團聚體(>2 mm)和小顆粒團聚體(2~0.25 mm)中。間作提高了土壤大顆粒團聚體(>2 mm)和小顆粒團聚體(2~0.25 mm)的比例,但對不同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的影響與施氮量相關。對比2種單作,間作在低氮(N1)和常規(guī)施氮(N2)下增加了土壤總有機碳儲量,在不施氮(N0)和高氮(N3)下無顯著影響或降低有機碳儲量。其中,間作通過增加土壤大顆粒團聚體(>2 mm)的比例及其有機碳含量,在低氮(N1)時產(chǎn)生最強的間作固碳優(yōu)勢,土壤總有機碳儲量分別較玉米單作和馬鈴薯單作提高24.8%和5.7%。因此,適量施用氮肥可以充分發(fā)揮間作效應,有效提高土壤有機碳儲量。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學報. 2019,33(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1.2 測定指標
1.3 指標計算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間作和施氮量對土壤團聚體分布的影響
2.2 間作和施氮量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2.3 間作對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及其氮調控效應
3 討 論
4 結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間作對玉米根系分泌物及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王婷,李永梅,王自林,肖靖秀,白錄順,范茂攀.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3)
[2]間作條件下施氮量對馬鈴薯光合特性的調控作用[J]. 朱啟林,向蕊,湯利,龍光強. 生態(tài)學雜志. 2018(05)
[3]不同氮水平下作物養(yǎng)分吸收與利用對玉米馬鈴薯間作產(chǎn)量優(yōu)勢的貢[J]. 馬心靈,朱啟林,耿川雄,魯澤剛,龍光強,湯利.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4)
[4]模擬氮沉降對油松林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的影響[J]. 汪金松,趙秀海,張春雨,李化山,王娜,趙博.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6(10)
[5]玉米與馬鈴薯間作對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J]. 覃瀟敏,鄭毅,湯利,龍光強. 作物學報. 2015(06)
[6]長期施肥對棕壤團聚體組成及其主要養(yǎng)分賦存的影響[J]. 邢旭明,王紅梅,安婷婷,李雙異,裴久渤,梁文舉,汪景寬. 水土保持學報. 2015(02)
[7]中國玉米區(qū)域氮磷鉀肥推薦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J]. 吳良泉,武良,崔振嶺,陳新平,張福鎖. 土壤學報. 2015(04)
[8]云南省馬鈴薯施肥量與化肥偏生產(chǎn)力的關系研究[J]. 劉潤梅,范茂攀,付云章,周軍,鄭毅,湯利. 土壤學報. 2014(04)
[9]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其結合有機碳的影響[J]. 張曼夏,季猛,李偉,劉華存,王彥杰,張林,潘開文.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3(04)
[10]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的生化性質對干濕交替的響應[J]. 陳林,張佳寶,趙炳梓,黃平. 土壤學報. 2013(04)
博士論文
[1]長期施肥對棕壤、黑土團聚體組成及其穩(wěn)定性的影響[D]. 冷延慧.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06437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學報. 2019,33(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1.2 測定指標
1.3 指標計算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間作和施氮量對土壤團聚體分布的影響
2.2 間作和施氮量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2.3 間作對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及其氮調控效應
3 討 論
4 結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間作對玉米根系分泌物及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王婷,李永梅,王自林,肖靖秀,白錄順,范茂攀.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3)
[2]間作條件下施氮量對馬鈴薯光合特性的調控作用[J]. 朱啟林,向蕊,湯利,龍光強. 生態(tài)學雜志. 2018(05)
[3]不同氮水平下作物養(yǎng)分吸收與利用對玉米馬鈴薯間作產(chǎn)量優(yōu)勢的貢[J]. 馬心靈,朱啟林,耿川雄,魯澤剛,龍光強,湯利.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4)
[4]模擬氮沉降對油松林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的影響[J]. 汪金松,趙秀海,張春雨,李化山,王娜,趙博.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6(10)
[5]玉米與馬鈴薯間作對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J]. 覃瀟敏,鄭毅,湯利,龍光強. 作物學報. 2015(06)
[6]長期施肥對棕壤團聚體組成及其主要養(yǎng)分賦存的影響[J]. 邢旭明,王紅梅,安婷婷,李雙異,裴久渤,梁文舉,汪景寬. 水土保持學報. 2015(02)
[7]中國玉米區(qū)域氮磷鉀肥推薦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J]. 吳良泉,武良,崔振嶺,陳新平,張福鎖. 土壤學報. 2015(04)
[8]云南省馬鈴薯施肥量與化肥偏生產(chǎn)力的關系研究[J]. 劉潤梅,范茂攀,付云章,周軍,鄭毅,湯利. 土壤學報. 2014(04)
[9]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其結合有機碳的影響[J]. 張曼夏,季猛,李偉,劉華存,王彥杰,張林,潘開文.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3(04)
[10]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的生化性質對干濕交替的響應[J]. 陳林,張佳寶,趙炳梓,黃平. 土壤學報. 2013(04)
博士論文
[1]長期施肥對棕壤、黑土團聚體組成及其穩(wěn)定性的影響[D]. 冷延慧.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064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xlw/320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