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灌區(qū)渠道和進水池淤積成因分析及處理措施
發(fā)布時間:2021-03-02 04:00
黃河為高含沙水流,抽黃灌區(qū)以黃河為水源,引水必引沙,運行期間造成各級渠道和泵站進水池、前池等多處不同程度的淤積。形成淤積的原因,除了河源來水含沙量較大以外,還有諸如渠道沉陷變形、泵站進水池尺寸設計不合理、運行水位人為控制不力等原因。渠道和站前的淤積,嚴重影響渠道輸水功能,惡化進水條件,加劇水泵機組的磨蝕。二黃灌區(qū)運行二十多年以來,基層工程技術人員為減少淤積進行了各種試驗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和成績,可為高含沙水灌溉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文章來源】:陜西水利. 2020,(09)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改造后的李家站進水池
(4)流曲系統(tǒng)三合四級站位于北干渠末端,站前渠道底寬2.5 m,渠深2.3 m,過水流量9 m3/s,在實際運行中最大過流僅5.8 m3/s,加之三合站進水閘為90°直彎、泵站長年雍水運行,導致渠道淤積達1.6 m以上。2015年冬灌前對渠道淤積部位沿右側(cè)開挖底寬1 m、左側(cè)邊坡整修為1∶1.5的小斷面,使渠道流速由原來的0.82 m/s增加到了0.98 m/s,限定運行期間將進水流道水位由原來的1.6 m降低到1.2 m。冬灌結(jié)束后對該段渠道進行檢查,沒有新增并且減少了約25%左右的淤積泥沙,效果十分明顯。2016年對滑塌的淤積體重新進行了整修,2017年春灌進一步將進水流道水位降至1.05 m,逐年修整,逐步拉淤,已經(jīng)形成了穩(wěn)定的過水斷面。北干渠末端開挖小斷面前后數(shù)據(jù)對照見表2,北干渠末端形成穩(wěn)定小斷面的行水情況見圖5。(5)興鎮(zhèn)系統(tǒng)位于灌區(qū)中段,支渠淤積較為嚴重,人工、機械清淤費用大且損傷渠道,采用大流量輪灌的方法減少淤積,因部分渠道沉陷、反比降等原因效果也不明顯。經(jīng)過管理人員多次試驗,在每次灌溉結(jié)束前采用旋耕機、振動棒等機械擾動,配合大流量運行,可有效減少淤積30%左右。支渠行水期間利用機械擾動見圖6。
4)泵站進水池尺寸過大。由于進水池原設計不合理,如劉集系統(tǒng)褚王五級站進水池的秒換水系數(shù)高達148,泵站運行只能抽走進水管喇叭口周圍水流及泥沙,其余都淤積在進水池中。例如劉集系統(tǒng)褚王站進水池,淤積情況見圖1。5)渠道斷面過大流量較小形成淤積,流速減小,挾沙能力降低,如北干渠末端三合站前,渠道斷面過大,設計流量9 m3/s,多年來實際運行最大過流僅5.8 m3/s,三合站為側(cè)向90°進水,加之機電運行人員運行求穩(wěn)、水量求足,運行水位常常超過設計水位保持高水位運行,流速下降大量落淤,該段最大淤積厚度達1.6 m以上。這種情況大量存在于各級支渠末端。
本文編號:3058562
【文章來源】:陜西水利. 2020,(09)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改造后的李家站進水池
(4)流曲系統(tǒng)三合四級站位于北干渠末端,站前渠道底寬2.5 m,渠深2.3 m,過水流量9 m3/s,在實際運行中最大過流僅5.8 m3/s,加之三合站進水閘為90°直彎、泵站長年雍水運行,導致渠道淤積達1.6 m以上。2015年冬灌前對渠道淤積部位沿右側(cè)開挖底寬1 m、左側(cè)邊坡整修為1∶1.5的小斷面,使渠道流速由原來的0.82 m/s增加到了0.98 m/s,限定運行期間將進水流道水位由原來的1.6 m降低到1.2 m。冬灌結(jié)束后對該段渠道進行檢查,沒有新增并且減少了約25%左右的淤積泥沙,效果十分明顯。2016年對滑塌的淤積體重新進行了整修,2017年春灌進一步將進水流道水位降至1.05 m,逐年修整,逐步拉淤,已經(jīng)形成了穩(wěn)定的過水斷面。北干渠末端開挖小斷面前后數(shù)據(jù)對照見表2,北干渠末端形成穩(wěn)定小斷面的行水情況見圖5。(5)興鎮(zhèn)系統(tǒng)位于灌區(qū)中段,支渠淤積較為嚴重,人工、機械清淤費用大且損傷渠道,采用大流量輪灌的方法減少淤積,因部分渠道沉陷、反比降等原因效果也不明顯。經(jīng)過管理人員多次試驗,在每次灌溉結(jié)束前采用旋耕機、振動棒等機械擾動,配合大流量運行,可有效減少淤積30%左右。支渠行水期間利用機械擾動見圖6。
4)泵站進水池尺寸過大。由于進水池原設計不合理,如劉集系統(tǒng)褚王五級站進水池的秒換水系數(shù)高達148,泵站運行只能抽走進水管喇叭口周圍水流及泥沙,其余都淤積在進水池中。例如劉集系統(tǒng)褚王站進水池,淤積情況見圖1。5)渠道斷面過大流量較小形成淤積,流速減小,挾沙能力降低,如北干渠末端三合站前,渠道斷面過大,設計流量9 m3/s,多年來實際運行最大過流僅5.8 m3/s,三合站為側(cè)向90°進水,加之機電運行人員運行求穩(wěn)、水量求足,運行水位常常超過設計水位保持高水位運行,流速下降大量落淤,該段最大淤積厚度達1.6 m以上。這種情況大量存在于各級支渠末端。
本文編號:30585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gclw/30585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