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闊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量和碳儲量分布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11:50
為明確湖南省闊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量和碳儲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平均木法和標準地法測定湖南省25年生的擬赤楊、楓香、潤楠、樟樹、木荷、栲樹、甜櫧和石櫟8種闊葉林林分及其林下植被層的生物量、碳含量。結(jié)果表明:闊葉林喬木層平均碳含量在49.05%~51.21%之間,林下灌木層的平均碳含量為48.24%,草本層的平均碳含量為49.46%。擬赤楊、楓香、潤楠、樟樹、木荷、栲樹、甜櫧、石櫟的平均單株生物量分別為278.93、213.71、204.23、207.88、237.82、211.04、193.55、220.39 kg,灌木層、草本層單位面積生物量分別為1.67~3.02、0.35~1.23 t·hm-2。各樹種平均木單株碳儲量在不同樹種間表現(xiàn)出極顯著差異(P<0.001),其中擬赤楊的平均單株碳儲量最大,為139.66 kg;其次是木荷,為116.76 kg;最小的是甜櫧,為97.8 kg。灌木層的單位面積碳儲量,以木荷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最高,為1.59 t·hm-2;以楓香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最低,為0.72 t·hm-2。樟樹...
【文章來源】:福建林業(yè)科技. 2020,47(03)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不同闊葉樹種平均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
灌木地下部分碳含量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3),而灌木地上部分碳含量以及草本地上、地下部分的碳含量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均無顯著性差異(圖2)。闊葉林林下灌木層平均碳含量為48.24%,地上部分的碳含量變化范圍在41.38%~54.19%之間,地下部分碳含量在47.08%~53.12%之間,闊葉林林下草本層平均碳含量為49.46%(略高于灌木層),地上部分的碳含量范圍在47.75%~50.63%之間,地下部分碳含量在48.67%~50.25%之間。由表6可知,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間,灌木層的單位面積碳儲量差異不顯著(P>0.05),而草本層的單位面積碳儲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灌木層的單位面積碳儲量,以木荷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最高,為1.59 t·hm-2,以楓香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最低,為0.72 t·hm-2。以木荷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灌木層地上部分的單位面積碳儲量最高,為1.1 t·hm-2;以石櫟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灌木層地下部分的碳儲量最高,為0.58 t·hm-2。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灌木層地上部分的單位面積碳儲量在0.48~1.1 t·hm-2之間,地下部分的碳儲量在0.18~0.58 t·hm-2之間;草本層單位面積碳儲量在0.17~0.62 t·hm-2之間,其中以樟樹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草本層的碳儲量最高,其次是木荷。草本層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單位面積碳儲量最高的都是以樟樹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草本層地上部分單位面積碳儲量最低的是以石櫟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為0.09 t·hm-2;地下部分單位面積碳儲量最低的是以栲樹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為0.06 t·hm-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青岡櫟混交林生物量及碳儲量分布特征[J]. 林立彬,李鐵華,楊柳. 水土保持學報. 2019(01)
[2]滇中亞高山5種典型森林喬木層生物量及碳儲量分配格局[J]. 侯芳,王克勤,宋婭麗,楊棋茗,陳登煜.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3]川西亞高山不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氮儲量及其分配格局[J]. 劉順,羅達,劉千里,張利,楊洪國,史作民. 生態(tài)學報. 2017(04)
[4]不同年齡日本落葉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儲量及養(yǎng)分特征[J]. 陳東升,孫曉梅,張守攻.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5]混交比例對杉木木荷混交林生物量及碳儲量的影響[J]. 李勇. 林業(yè)勘察設計. 2016(03)
[6]6種熱帶、亞熱帶闊葉樹種苗木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林喜珀,溫小瑩,黃芳芳,甘先華,張衛(wèi)強,黃鈺輝.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6(02)
[7]四川省老君山常綠闊葉林喬木碳儲量及其分布特征[J]. 何云玲,郭宗鋒,劉雪蓮.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5(11)
[8]近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碳儲量研究[J]. 梁遠文,藍肖. 林業(yè)科技通訊. 2015(09)
[9]亞熱帶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儲量分布——以福建將樂縣杉木人工林為例[J]. 涂宏濤,孫玉軍,劉素真,董云飛,方景.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5(07)
[10]貴州不同林齡華山松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J]. 夏婧. 貴州林業(yè)科技. 2015(02)
碩士論文
[1]山地落葉闊葉林下小徑竹密度對喬木幼苗更新和群落結(jié)構(gòu)的影響[D]. 董蓉.西南大學 2018
[2]瑯琊山落葉闊葉林更新特點及其特有樹種光合特性研究[D]. 蘭乾.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123438
【文章來源】:福建林業(yè)科技. 2020,47(03)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不同闊葉樹種平均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
灌木地下部分碳含量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3),而灌木地上部分碳含量以及草本地上、地下部分的碳含量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均無顯著性差異(圖2)。闊葉林林下灌木層平均碳含量為48.24%,地上部分的碳含量變化范圍在41.38%~54.19%之間,地下部分碳含量在47.08%~53.12%之間,闊葉林林下草本層平均碳含量為49.46%(略高于灌木層),地上部分的碳含量范圍在47.75%~50.63%之間,地下部分碳含量在48.67%~50.25%之間。由表6可知,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間,灌木層的單位面積碳儲量差異不顯著(P>0.05),而草本層的單位面積碳儲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灌木層的單位面積碳儲量,以木荷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最高,為1.59 t·hm-2,以楓香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最低,為0.72 t·hm-2。以木荷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灌木層地上部分的單位面積碳儲量最高,為1.1 t·hm-2;以石櫟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灌木層地下部分的碳儲量最高,為0.58 t·hm-2。在不同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灌木層地上部分的單位面積碳儲量在0.48~1.1 t·hm-2之間,地下部分的碳儲量在0.18~0.58 t·hm-2之間;草本層單位面積碳儲量在0.17~0.62 t·hm-2之間,其中以樟樹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下草本層的碳儲量最高,其次是木荷。草本層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單位面積碳儲量最高的都是以樟樹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草本層地上部分單位面積碳儲量最低的是以石櫟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為0.09 t·hm-2;地下部分單位面積碳儲量最低的是以栲樹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為0.06 t·hm-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青岡櫟混交林生物量及碳儲量分布特征[J]. 林立彬,李鐵華,楊柳. 水土保持學報. 2019(01)
[2]滇中亞高山5種典型森林喬木層生物量及碳儲量分配格局[J]. 侯芳,王克勤,宋婭麗,楊棋茗,陳登煜.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3]川西亞高山不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氮儲量及其分配格局[J]. 劉順,羅達,劉千里,張利,楊洪國,史作民. 生態(tài)學報. 2017(04)
[4]不同年齡日本落葉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儲量及養(yǎng)分特征[J]. 陳東升,孫曉梅,張守攻.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5]混交比例對杉木木荷混交林生物量及碳儲量的影響[J]. 李勇. 林業(yè)勘察設計. 2016(03)
[6]6種熱帶、亞熱帶闊葉樹種苗木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林喜珀,溫小瑩,黃芳芳,甘先華,張衛(wèi)強,黃鈺輝.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6(02)
[7]四川省老君山常綠闊葉林喬木碳儲量及其分布特征[J]. 何云玲,郭宗鋒,劉雪蓮.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5(11)
[8]近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碳儲量研究[J]. 梁遠文,藍肖. 林業(yè)科技通訊. 2015(09)
[9]亞熱帶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儲量分布——以福建將樂縣杉木人工林為例[J]. 涂宏濤,孫玉軍,劉素真,董云飛,方景.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5(07)
[10]貴州不同林齡華山松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J]. 夏婧. 貴州林業(yè)科技. 2015(02)
碩士論文
[1]山地落葉闊葉林下小徑竹密度對喬木幼苗更新和群落結(jié)構(gòu)的影響[D]. 董蓉.西南大學 2018
[2]瑯琊山落葉闊葉林更新特點及其特有樹種光合特性研究[D]. 蘭乾.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1234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lylw/31234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