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樹齡銀杏葉片差異蛋白研究
【學位單位】: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S792.95
【部分圖文】:
技術(shù)路線圖
圖 2-1 三種提取銀杏葉片蛋白質(zhì)方法的凝膠圖譜(a-SDS-苯酚提取法;b- Tris-HCl 提取法;c-TCA/丙酮提取法)Fig. 2-1 The 2-DE profiles of proteins extracted by three methods2.3 討論2.3.1 蛋白質(zhì)濃度及含量雙向電泳中最重要的是樣品制備。生物樣品種類繁多,沒有標準的樣品的制備方但是還是能夠找到幾個基本的原則來指導雙向凝膠電泳的樣品制備,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品的濃度,任何生物樣品的制備,都無一例外要確定樣品溶液的濃度。一般,最理想樣品濃度是在 5~10μg/μL(靖長柏 2011),這個濃度時,考馬斯亮藍染色的上樣量 60的體積為 60~120μL。利用 Bradford 法測定比較三種提取方法所獲得的葉片蛋白質(zhì)的量,最終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并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然而,當使用其他物種如軟橡木的葉織時,SDS-苯酚提取法(2.35mg/g 鮮重)比 TCA-丙酮得到更高的蛋白質(zhì)產(chǎn)量(0.46m鮮重)。TCA-丙酮與苯酚相比,在緩沖液中會存在有大量的難溶解的沉淀物,我們最回收的蛋白質(zhì)值在文獻報道的范圍內(nèi)(Carpentier et al. 2005)。Yeoh(Yeoh et al. 199等人在研究 90 株植物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時發(fā)現(xiàn),擬南芥的含量比菠菜低 6 倍。此外,
圖 3-1 不同樹齡銀杏葉組織生理指標(T1,T2 和 T3 分別代表 20±5,600±50 和 1200±100 年生銀杏)Fig. 3-1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Gingko leaves at different agesLeshem(1981)指出,葉片衰老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葉綠素逐漸消失,并伴隨以及葉片的最終脫落(李麗 2009)。許多研究表明,葉綠素含量和植物衰老之間顯的負相關(guān)(陳靠山等 1991; 戴金平等 1991),即衰老程度越嚴重,葉綠素含量如圖 3-1A 所示,葉綠素含量在 T1(幼齡)和 T2(中齡)間變化不顯著,然而在顯著降低,分別比 T1 和 T2 減少了 28.8%和 35.1%。如圖 3-1 B 為可溶性蛋白質(zhì)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莉;孟森;張勝;李怡鳴;趙忠;;國槐氮素轉(zhuǎn)運對干旱脅迫的分子響應(yīng)機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7年01期
2 陳候鳴;陳躍;王盾;蔣德安;;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在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J];植物生理學報;2016年11期
3 寧傳麗;蔡斌華;王濤;喬玉山;;五倍體草莓及其十倍體的葉片差異表達蛋白分析[J];西北植物學報;2016年09期
4 萬翠萍;李輝;王付平;康振生;韓青梅;;小麥應(yīng)答條銹病菌冬孢子產(chǎn)生的蛋白質(zhì)組學分析[J];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shù)學報;2016年06期
5 王強;王娟;李寧;唐亞萍;楊濤;王柏柯;楊生保;帕提古麗;余慶輝;;適于番茄葉片蛋白質(zhì)組分析的雙向電泳優(yōu)化體系的建立[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16年04期
6 邵彩虹;王萍;陳金;李瑤;劉光榮;謝金水;彭春瑞;;養(yǎng)分脅迫對不易早衰類型水稻生育后期葉片影響的蛋白質(zhì)組學分析[J];華北農(nóng)學報;2015年04期
7 馮萬軍;邢國芳;牛旭龍;竇晨;韓淵懷;;植物谷氨酰胺合成酶研究進展及其應(yīng)用前景[J];生物工程學報;2015年09期
8 黃雅芳;楊瑞;王志忠;王建立;季玉杰;王璐;趙珈銳;潘高揚;李維根;王嘉興;劉竹慧;盛鵬飛;郝敬虹;;薄皮甜瓜果實總蛋白質(zhì)雙向電泳優(yōu)化體系的建立[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4年19期
9 練從龍;賴鐘雄;盧秉國;林玉玲;馮新;;荔枝古樹胚性愈傷組織Fe-SOD成員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學分析[J];熱帶作物學報;2014年01期
10 葉薇;陳賽慧;郝東杰;鄭屹;曹建明;呂建新;;衰老過程中線粒體順烏頭酸酶活性變化對能量合成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年07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趙海燕;棉花亞棉A細胞質(zhì)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機理研究[D];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2 石俊敏;三萜皂苷Saxifragifolin D的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3 劉靖宇;草菇不同生長發(fā)育時期的比較蛋白質(zhì)組學分析[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2年
4 郄良毅;地高辛對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細胞作用的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孫紅梅;種子種質(zhì)保存最適含水量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朱乾坤;AtNAC1轉(zhuǎn)錄因子的分子建模和鐵皮石斛NAC家族基因的克隆及表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2 馬如箭;家蠶腸道纖維素酶菌株的篩選及生化特性的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3年
3 靖長柏;浙江沿海3種桉樹抗寒性及其機理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1年
4 李燕;蘋果主要生產(chǎn)品種和砧木對褐斑病和斑點病的抗性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5 李麗;水稻葉片生長過程中GSH對光合功能期和Rubisco羰基化的調(diào)節(jié)[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6 張國華;古樹衰老狀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7 黃飛;油菜單顯性核不育兩用系小孢子發(fā)育及花蕾中蛋白質(zhì)表達差異分析[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8282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lylw/282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