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時間序列GF-1遙感影像林分類型的分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22 11:04
【摘要】:森林類別是林業(yè)資源管理與監(jiān)測的重要基礎數(shù)據(jù)之一,是林業(yè)建設各項決策的重要依據(jù),能夠準確、快速地獲取森林類別信息一直是林業(yè)工作者的研究重點。時間序列影像能夠反映植被的物候信息,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植被聚類精度,尤其對于單時相影像上生長特性相似的樹種效果尤其明顯,利用多時相或者時間序列的遙感影像中體現(xiàn)出的植被時間特性進行植被分類,一直是遙感植被分類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熱點。利用遙感影像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進行地物分類的關鍵是兩序列的相似性分析,動態(tài)時間規(guī)整算法(DTW,Dynamic Time Warping)能夠解決不等長時間序列的匹配問題,且能夠抵抗由于云等噪聲造成的時間序列中出現(xiàn)的異常值,從而取得更好的相似特征匹配效果。本文基于6景時間序列GF-1影像數(shù)據(jù),分別采用DTW和歐式距離(ED,Euclidean distance)進行時間序列的相似性度量,分別將DTW距離和ED距離運用到K-Means算法中完成對圖像林分的聚類,得到不同的初步林分類型聚類結果,最后初步聚類結果進行錯分“椒鹽”像元識別,然后利用加權K近鄰方法進行林分類型再判斷,完成影像分類后處理,最后對后處理過的分類結果進行精度驗證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1)8個樹種在GF-1影像的藍、綠、紅、近紅以及NDVI時間序列具有可區(qū)分差異,可見光波段(藍、綠、紅)對于樹種分類的貢獻率主要體現(xiàn)在冬季到生長季初期時間段(2月到5月);而近紅外波段正好相反,其對樹種分類的主要貢獻時段是在生長季(6月到9月)過程中,冬季基本不能作為分類特征,說明對GF-1遙感圖像時間序列進行林分類型分類的可行性。(2)基于CD-K Means的時間序列遙感影像樹種聚類結果,總分類精度為90.84%,Kappa系數(shù)為0.88。基于DTW-K Means距離的時間序列遙感影像樹種聚類結果,總分類精度為92.21%,Kappa系數(shù)為0.90,DTW-K Means方法對時間序列遙感影像樹種分類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且優(yōu)于CD-K Means方法。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71.8
【圖文】:
黃檗林,該林是在 1952 年春季用本校自育的 1 年生小苗穴狀定植,定植密度為1.5m×1.5m,成活率在 90%。前 3 年按常規(guī)方法除草、松土、澆水,增加透光性。經(jīng)53 年林木生長較好,茂密成林,現(xiàn)在林分郁閉度 0.7 以上,外貌基本整齊,喬、灌、草等層次十分分明,具備森林景觀特色。2005 年調查顯示,能夠達到在 0.5hm2內有黃檗385 株,黃檗平均樹高 14m,黃檗平均胸徑 14cm,黃檗最大胸徑為 26cm,黃檗活立木蓄積量 29.65m2,證明在哈爾濱市區(qū)內黑土地黃檗可以營造成林。胡桃楸林,哈爾濱實驗林場的胡桃楸是在 1951 年春季本校自育的生實生苗造林,定植密度為 0.75m×1.5m,當年的成活率為 80%。前 3 年按常規(guī)方法除草、松土、和澆水,1965 年又進行了間伐撫育,以增加透光和營養(yǎng)面積。歷經(jīng) 55 年培育種植,該林生長繁茂,林分郁閉度 0.8 左右,喬、灌、草層次十分明顯,外貌基本整齊,具備森林景觀特色。2005 年調查顯示,能夠達到在 0.5hm2內有胡桃楸 200 株,胡桃楸平均樹高18m,胡桃楸平均胸徑 20cm,胡桃楸最大胸徑為 32cm,胡桃楸活立木蓄積量 48.01m2,比林區(qū)同齡林分生長量低。
013年融合后圖像
014年融合后圖像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71.8
【圖文】:
黃檗林,該林是在 1952 年春季用本校自育的 1 年生小苗穴狀定植,定植密度為1.5m×1.5m,成活率在 90%。前 3 年按常規(guī)方法除草、松土、澆水,增加透光性。經(jīng)53 年林木生長較好,茂密成林,現(xiàn)在林分郁閉度 0.7 以上,外貌基本整齊,喬、灌、草等層次十分分明,具備森林景觀特色。2005 年調查顯示,能夠達到在 0.5hm2內有黃檗385 株,黃檗平均樹高 14m,黃檗平均胸徑 14cm,黃檗最大胸徑為 26cm,黃檗活立木蓄積量 29.65m2,證明在哈爾濱市區(qū)內黑土地黃檗可以營造成林。胡桃楸林,哈爾濱實驗林場的胡桃楸是在 1951 年春季本校自育的生實生苗造林,定植密度為 0.75m×1.5m,當年的成活率為 80%。前 3 年按常規(guī)方法除草、松土、和澆水,1965 年又進行了間伐撫育,以增加透光和營養(yǎng)面積。歷經(jīng) 55 年培育種植,該林生長繁茂,林分郁閉度 0.8 左右,喬、灌、草層次十分明顯,外貌基本整齊,具備森林景觀特色。2005 年調查顯示,能夠達到在 0.5hm2內有胡桃楸 200 株,胡桃楸平均樹高18m,胡桃楸平均胸徑 20cm,胡桃楸最大胸徑為 32cm,胡桃楸活立木蓄積量 48.01m2,比林區(qū)同齡林分生長量低。
013年融合后圖像
014年融合后圖像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熙;鹿琳琳;王萍;隋悅;周春艷;;基于資源一號02C衛(wèi)星數(shù)據(jù)的面向對象的森林植被分類[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5年07期
2 鐘禮山;李滿春;伍陽;夏南;程亮;;利用SAR影像時間序列的耕地提取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5年07期
3 蔣潔;劉永學;鐘禮山;李滿春;孫超;;SAR影像時間序列支持下的互花米草鹽沼提取——以江蘇鹽城東部沿海為例[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5年03期
4 王亞飛;程亮;李滿春;陳偉;陳小雨;諶頌;;基于像元級SAR圖像時間序列相似性分析的水體提取[J];國土資源遙感;2014年03期
5 管續(xù)棟;黃
本文編號:2765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lylw/27657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